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析
時間:2022-02-04 11:10:45
導語: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中職語文課程在進行思政建設的時候,必須將“文道并重”作為原則不動搖,這樣做可以避免思政教育脫離語文教育,以及語文課堂被轉變為德育課堂的問題。教師應清楚語文這一學科的優勢所在,去了解學生現在的思想情況,并對課文中隱藏的思政內容進行發掘,運用一系列適當的教學方法,合理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實現思政課程和語文課程齊頭并進的發展,從而使“潤物無聲育匠心”的教學效果得以實現。
【關鍵詞】文道并重;中職語文;思政建設;課程實踐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領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不僅要在各個高校中推進“課程思政”,更應該在中職學校中推進。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特點,語文課堂必須將文學作品中展現出的思想教育意義體現出來。然而目前,我國中職學校學生并不具備整齊劃一的素質,而且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在學習生活中會出現叛逆行為,很容易被不良社會風氣所影響,因此中職學校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語文這一學科能夠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原因是自身的特點與思政教育的要求相適應。
一、中職語文課程主要建設方式
1.1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中職學校應有的放矢進行思政教育。在每學年開學的時候,教師為學生布置可以進行自由發揮的作業,讓學生在不限制題目、字數和體裁的情況下,用自身的能力寫出一篇原創作文。這樣做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目的是抒發一個人的真情實感,同時獲得知識產權意識,原創精神得到增長。教師通過閱讀學生交上來的作文,走進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感,奠定語文課堂中思想引導的基礎【1】。1.2重新構造現有的教學體系。教師應當重新整合現有的教材體系,考慮到學生現在的需要,使語文這一科目的人文性得以強化。在語文課堂中,將文學鑒賞作為主要課程內容,同時將演講和應用寫作為輔助課程內容。例如將教學體系分為近現代文學鑒賞、古詩詞鑒賞、其他文學形式鑒賞三大塊,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展開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1.3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中職學校不僅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還要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思想和情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學作品通常會啟發人的思想,影響人的情感,所以,教師必須在語文課堂的思政建設中,通過解讀相關文學作品,給予學生啟發和影響。例如在課堂上對錢鐘書的《圍城》進行講解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著重講述小說中描述的“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的婚姻,提出“不只是主角方鴻漸,為什么所有人都在前赴后繼地沖入圍城,被婚姻所困,乃至搭進去一生?”的問題,促使學生對人生和婚姻進行深入思考。學習語文切忌貪多求快,而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偏低,一個學期有限的語文課程,必須被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以免事倍功半。教師需要拓展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新空間,在自己掌握的范圍內,在課堂上進行精彩講解,并舉辦內容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將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促使學生更愿意學習語文科目,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獲得持久的效果【2】。例如,教師在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將不同文學體裁的鑒賞方法進行講解,并引導學生使用鑒賞方法應用于本節課程的課文。在介紹戲劇的時候,著重講解戲劇的懸念、矛盾沖突、轉折等方面的鑒賞點,然后引導學生自己鑒賞戲劇節選,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有一些文學體裁比較難理解,例如市場調查報告,教師可以在網絡教學空間制作網課,供學生在課后進行反復學習,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閱讀,尤其是對世界名著的閱讀,并定期推薦具有思想深度的好書,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交流讀書心得,將閱讀的習慣變成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語文科目作為一門必修課,在中職教育內的地位不可忽視。中職學校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進一步提升學生正確運用、深入理解母語的能力以及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將來的就業或者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中職語文課程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作品,它們對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大有益處。這些優秀文化作品傳遞了正能量,透露出熱愛祖國的民族精神,促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并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素質過關的專業人才【3】。2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出現問題。2.1應試教育帶偏語文教育。近些年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教師只注重學生語文成績是否合格,因此應試教育成為教師教學的主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規定學生必須定時背誦課文,只根據期中或期末考試范圍劃分重點,機械灌輸答題技巧,盲目采用題海戰術。這種行為不僅僅否定了中職語文課程原本的教學價值,還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4】。2.2思政建設和語文課程分離。思想政治課程也是中職學校教學中的一門必修課,所以有的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和思想政治課程有關,和別的課程無關,在語文課堂必須只能教授語文知識,導致語文課程和思想政治“各自為政”,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建設成為一紙空談。2.3德育教學不等于語文教學部分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過分重視一篇課文當中存在怎樣的思想內涵,而忽視了語文科目知識的講解。語文課文確實存在教育意義,但是教師過分強調教育意義,導致語文課被教師變成新的思想政治課,語文科目的獨立性喪失,學生也無法進行正常的語文學習。因此在中職學校語文課程教學中,必須要堅持“文道并重”,思政建設不能取代語文教學,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無聲育匠心”的意義【5】。3思政建設對中職語文課程的影響分析。3.1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感悟親情。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種道德風尚,更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教師在講解此類課文的時候,可以通過結合現實生活的方式,促進學生感悟孝道,珍視親情。例如在講解老舍的《我的母親》的時候,教師著重講述老舍的父親死于戰亂后,老舍的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幾個孩子長大,戰亂中獨身保護兒女、拋下面子四處籌錢供老舍上學、忍著痛苦讓最有能力的女兒出嫁、除夕夜陪伴孩子回學校幾件事,引導學生感悟偉大的母愛,從而堅定孝順父母的思想。3.2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思鄉情。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悠久歷史的文化長河中,文人墨客離不開對鄉愁的刻畫。教師在講解此類課文的時候,可以通過結合現實生活,以學生離家求學的現實出發,引導學生思念家鄉、熱愛家鄉。例如在講解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的時候,教師通過分析作者對故鄉月色的描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抒發熱愛家鄉的情感。3.3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更熱愛祖國。愛國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前進階梯。教師在講解此類課文的時候,著重講解作品創作的背景,在講解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6】。例如在講解一代偉人的《沁園春•長沙》的時候,教師先是講解整首詞中對于長沙景色的描法,然后自然過渡到對往昔革命斗爭和救國道路探索的回憶,最后將重點放到“誰主沉浮”這一關鍵問題,揭示出人民是時代主人、是人民創造了歷史的觀點,促進學生堅定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3.4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探索科學。科學技術是現階段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科技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的力量,因此教師必須注重科學精神在課堂中的弘揚。中職語文教育中有很多探索知識的課文,例如《牛郎織女》、《人腦與電腦》等,這些課文的內容無論是探索宇宙,還是發展科技,都能夠對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進行培養。3.5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一個人的信念和理想,直接受到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觀”。三觀直接決定了人們的思想境界、具體行為和價值判斷,因此,中職學校的學生必須形成正確的三觀。在這一過程中,語文課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重點對能夠影響學生三觀、富有正能量的課文進行講解,例如唐朝詩人李白的《將進酒》,學生在深刻領悟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積極心態后,更加樂觀地面對以后的生活;春秋戰國思想家荀子的名篇《勸學》,學生在深刻領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正確學習看法后,堅定持續、努力、長期積累學習的大方向;當代詩人舒婷的《致橡樹》,學生深刻領悟到,要想獲得真正美好的愛情,就必須獨立自主、雙方平等、保持尊重,從而使學生正確面對將來的戀愛和婚姻。促進正確三觀形成的課文還有很多,這類課文都可以與思政教育相結合【7】。
四、解決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問題的策略
3.6用科學的引導啟發學生思考。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引導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好的引導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的思維逐漸啟發,促進學生更高質量地進行學習。例如教師講解舒婷的《致橡樹》的時候,引導學生主動探討“什么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美好的愛情”,讓學生在探討過程中進行思想碰撞,潛移默化地促進正確的三觀形成。再例如教師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將朱自清臨終前一身正氣、“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故事作為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次愛國教育的洗禮。3.7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探討。現階段課堂教育的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進行過程中,靈活運用分組交流、自主探討等教學形式,用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和分享。例如教師在講解曹禺的《雷雨》的時候,提出“周樸園究竟有沒有真正愛過魯侍萍”的問題,并將學生分組,鼓勵學生踴躍探討。在探討之前,學生們可能無法理解這個問題。但是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們開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地位等因素進行討論,了解到周樸園是一個性格十分復雜的人。各個小組匯報完探討結果后,學生對腐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大資本家的貪婪虛偽有了更深的認識。所以這堂課不僅教會學生語文知識,思政教育目的也得以達成【8】。3.8設計實踐環節幫助學生加深認知。有一些中職學校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欠佳,閱讀基礎薄弱,因此在對這類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在課堂上開展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解司馬遷的《史記》節選課文《鴻門宴》的時候,鼓勵學生探討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項羽,你會不會放過劉邦?”,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來到講臺上,對著全班同學進行演講,在演講過程中,學生的口才和表現力得到鍛煉。因此,思政教育要想和語文課程達到緊密結合,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4結語
作為承載著德育功能的一種教學方式,中職學校的語文課程和思政建設的關系,必須被人們高度關注。思政建設為語文課程的發展方向指出正確道路,因此在二者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文道并重,不能只注重其中一點,而忽略另一點。將文道并重作為原則,科學高效地利用語文課堂,讓思政建設和語文課堂共同得到發展,真正做到“潤物無聲育匠心”。
【參考文獻】
【1】陳蔚.課程思政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4):60-61.
【2】張潔,張愛軍,王利,趙姝冰.文道并重講語文潤物無聲育匠心——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實踐[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2):79-80+83.
【3】黃禮莉.職業精神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2):96-97.
【4】王茂坤.論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6):261+271.
【5】張丹.突出職業特色,回歸語文本真——中職語文教學突出職業特色的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1):70-71.
【6】劉潤芳.中職語文課堂中有效教學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8):63.
【7】鄭馥蘭,齊貝芬.在中職語文課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04):38-39.
【8】羅予.論全程全方位育人視域下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入課堂”的研究與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0(02):56-57.
作者:張春玲 單位:沈陽現代制造服務學校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探析
- 下一篇:中職語文拓展模塊單元教學設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