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方式新認識

時間:2022-03-29 09:46: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方式新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方式新認識

我們正處于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知識爆炸的時代,從戰略的眼光,我們的教育對象將肩負起追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使命。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卻深刻的感覺到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乏積極性,缺乏熱情,甚至是表現出了一種冷淡,漠不關心的態度。而對于語文教學,我們的許多觀念都需要更新。

1.授課方式要改變

語文課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范疇。語文課程改革是語文教育改革中最為關鍵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現代科學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學知識綜合化的明顯加強,而對于語文課程要簡化頭緒,加強綜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綜合的全面提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大綱并對制定好總體的教學規劃,以便于更加清晰的向同學們講授知識,并使得同學們能最大程度的吸收所學的東西。語文教學仍舊存在著“少慢差費”、“高耗低效”的現象,課堂教學仍被“講讀課堂”和“串講課堂”主宰。“講讀型”和“串講型”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傳統的基礎課型。這兩種課型偏于教師講學生聽,師與生缺乏交流,教與學缺乏聯系信息,傳輸單向化。

教師在教學中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不折不扣地將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而不向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被當作知識的消極接收器,始終于被動地位,毫無學習興趣,更無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可言。呂淑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那是白講,是無效勞動”。學生個個身上都潛藏著巨大的學習的積極性,他們不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而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既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積極建構,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建立一種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有探求新知、獲取知識的愿望。在教學中,教師是教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是學的主體,沒有人能代替學生本人的學習。教師應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課型。讓學生有機會嘗試并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大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加強溝通、重視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閱讀由課文擴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課外,引導有條件的學生進行網上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在重視課內練習的同時,要重視課外練筆和課外口語交際活動;綜合性學習一般只提供活動的方向和少數參考資料,大量的具體的學習任務則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綜合性的學習能夠最大程度的豐富同學們的知識。

1.2拓寬教材、增刪教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由于教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自足的,而是開放性的、向著深廣的時空延伸的,所以,對教師來說,教材決不是“圣旨”,它只是給教師的教學搭建一個大顯身手的平臺,其中許多地方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作出靈活處理,或增或刪,當然最主要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實、發揮。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無限、由現在通向未來的開放性特點,則使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同時,我們教師應該要加強學習,自覺更新觀念,注意學習報刊上或網絡上語文教改的報道和討論文章是執教者改變觀念的一個重要途徑。其中不少文章雖不是談語文的,但同樣有可借鑒之處。教師講課方式的改變也是執教者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途徑。也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學生為主,教師講授為輔,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與其它學科的融合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是相互滲透與融合。“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等,這些觀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不斷得到強調。過去的語文課程過于強調學科中心,與其他課程隔離,獨自為戰,為語文而語文,湮滅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工具性。語文本來就是反映并表現大千世界的,當然也反映其他課程的內容;“生活處處有語文”中的“生活”,其他課程當然也包含在內,只要有聽說讀寫的地方,就會有語文。閱讀部分的課文選編注意體現學科內容的,綜合性的學習,尤其強調跨學科。

專題設計常常是從科學與人文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聯系其他學科所學的知識,請教其他學科的教師,開展語文活動,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語文學科具有多重屬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情意性、知識性、人文性等等。語文不僅僅是生活學習、交際交流、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同時又是“做人的工具”。“語文”負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單一的語文課型,語文教師只重視對語言材料的詳盡分析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與領悟,語文課堂成了“講堂”,老師不僅大講課文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還大講相關的習題集、練習冊。

該讓學生感受的,而沒有給他們機會去感受;老師習慣于對文章的篇章結構作詳盡剖析,從而取代了學生對語言的口味;語文知識,特別是寫作知識,還是以靜態重復灌輸的方式,取代學生對語言的實踐。這些教學方法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因此,只有轉換課堂形式,轉變教學方法,才能達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3.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來決定授課方法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發展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而語文教學內容是課程的具體反映,教學內容與課程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語文課程的變化發展,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巴班斯基曾說過:“現代教學的鮮明特點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在教學中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這種注入式的教學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削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課程的發展呈現出生活化、多樣化,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以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語文教學方法就有十種之多,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發展的必然要求。巴班斯基所說:“要有目的地選擇每一課題的主要方法,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任務。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就用講述和談話法;要檢查學習情況就用提問或答卷;難的要講,中等難度的可用探討啟示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以某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多種教學方法交錯使用的情況是常見的,這是語文課程發展的綜合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4.教、學的平等關系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過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有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則帶著濃厚的兒童中心主義的色彩,這不能不說與傳統的語文課程設置有關。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明確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即教學不是師講生聽,也不是師導生演,更不是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二者是合作、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是“教師與學生合作”。應該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一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5.結語

總之,語文課程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要素,集中具體地體現了一定的語文教育教學目標。語文課程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反過來,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語文課程的發展,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