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10 04:37:17
導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教育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是學生三觀定型的關鍵期,因此育人工作是貫穿整個高職教育體系的重點。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特點,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使英語教學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已經成為當前高職教育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做好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充分發揮公共英語基礎課文化育人功能,實現英語課程思政目標至關重要。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英語教學
我國現已邁進高速發展的新時期,經濟文化發展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大學生身處這一新時期,其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還未成熟,若沒有積極的是非觀與甄別能力,則難以清晰辨別社會中存在的諸多互相沖擊的價值觀念,難以在這一環境中做出準確的選擇和取舍。所以,對當代學生展開思政教育便顯得十分重要。在新時期下,高職英語應融合語言和文化密切關聯的特征,大力推動教改工作,把語言知識講解、技能培育和思政課程充分融合,探究英語課程思政開展路徑,真正發揮高職英語育人作用。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所謂課程思政內涵,即教師將課堂教育為主陣地,并在教育活動中深入落實思想政治理論,最大程度發揮能動性,發掘課程內容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教育中,無形之中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落實現階段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課程思政并非把所有課程均變為思想政治課程,亦不是把思政理論內容強制性融入其他課程教學中,而是明確要求任課教師應以本課程內容體系為基準,深度發掘課程中隱藏的思政基因,把本課程知識靈活地和思政內容充分結合,從而在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的過程中,不斷對學生群體進行道德品行塑造以及價值取向的引領。
二、高職學生特點及英語學習現狀
(一)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其一,自我意識較強。高職學生對某種價值觀念很少會產生盲目認同的情況,其趨同意識相對淡薄。譬如,對于學生干部而言,其雖具有較高的職位,但并不會獲得絕對的尊重,學生們對于學生干部的交際能力、人格魅力與辦事水平要求較高,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其二,思想變化較快。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高職學生間的變化表現并不顯著,隨后,高職學生代際變化減少至5年左右,甚至2年左右,發展態勢是頻率不斷加快,代際差異性深化。其三,形象思維活躍。我國高職學生雖普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但文化基礎不牢固,且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蘊,具有較為活躍的形象思維,在理論思維方面存在明顯弊端,他們喜愛較為形象和直觀的事物,抵制抽象乏味的理論。三觀還未成熟,且心理特點也未達到穩定狀態,他們思想觀念與感情世界雖然豐富多彩,但長期性與穩定不足。(二)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現狀。首先,英語基礎薄弱,語言水平良莠不齊。高職生源主要為高考生、單招生及擴招生。學生接受教育層次不同,其對于英語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亦有所不同。同時,這些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薄弱、口語表達水平欠佳的問題,尤其是單招生與五年制高職生,致使英語學習面臨諸多困難。其次,學習興趣偏低,厭學心理強烈。多數英語教師過于追求自身教育任務的完成,通常在有限學時內,將所有注意力置于教材文本的講解層面,進而生成教師講、學生聽以及教師讀、學生記的固定教學形勢。另外,注重專業課程,忽略基礎課程。依據高職育人目標,有些高職院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在實際教育體系中,過早強調專業課程重要性,致使多數學生形成基礎課程不重要的錯誤觀念。尤其是英語課程,多數學生表示只要不出國,其學好自身專業課程就行。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高職英語教學面臨諸多困境,對課程思政的實施亦會帶來消極影響。
三、高職英語課堂思政開展的必要性
(一)高職思政教育的需要。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學習動力、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盡管多數學生在本質上具有一定優點,但是仍存在自我意識強烈、集體榮譽感不足、忽視時政新聞、集體觀念薄弱等問題。并且,受現如今社會消極風氣影響,三觀亦會有所偏差。若想在三年內端正學生們學習態度、加強其思想道德水平,具有較高難度。英語課程教育題材與其他專業課相比較多,只要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對學生們加以正確教導,便可在無形中對學生展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英語課程組織較為靈活,教學氛圍也相對活躍,教師、學生間互動性較強,可有效啟迪學生們思維。因此,高職英語課堂思政的開展是思政教育的客觀需要。(二)高職英語教學與文化育人契合的需要。語言承載著文化內涵,既是文化表現的外在形式,亦是文化習得的重要路徑。對高職學生來說,在英語學習中,為有效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礎技能,勢必要掌握英語國家社會規范、行為模式以及文化傳承。學生透過英語書籍閱讀、國外廣播收聽,或者借助互聯網直接掌握國外英語文化,通過這些知識和內容的學習必然會提升學生們英語學習熱情與語言能力。然而學生們所接觸的境外網絡媒體所表達的思想與占據的立場均有著濃厚的西方價值取向,亦包含看待各種問題的方式均帶有顯著的西方政治意味。在此背景下,高職學生極易受到西方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利己主義等觀念的影響與沖擊,特別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面對西方不良思想文化影響時,極易受到各個國家所傳播的文化理念與信息影響。因此,高職英語課堂思政工作的開展,有助于將英語教學和文化育人充分契合,使學生們習得語言知識及技能的同時,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
四、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改革探究
(一)教師層面。教師作為執行課程思政教改的中堅力量,對思政育人任務的完成具有直接影響。一方面,英語教師應積極提升德育意識。不應僅重視英語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注重學生們道德品行與價值觀念的健康發展。英語教師應以課程作為媒介,深度發掘英語課程蘊藏的思政基因,并把這些內容滲透到英語課堂教育中,在無形之中落實教書育人的辯證統一。另一方面,教師應堅定與時俱進思想,利用互聯網平臺、專業書籍與教研論文等路徑強化自我學習。最后,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要為英語教提供豐富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培訓活動,使教師門客系統地學習先進性教學方法。除此之外,學校還可組織課程思政教學競賽,把德育能力引進教師績效評價機制中,生成具有激勵性質的評價制度。(二)重構課程。模塊教學,重構課程內容:以文化為背景,重構課程內容,將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高職學生中,將課堂思政以無形的方式呈現,避免課程思政的生搬硬套和生硬植入,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高職英語而言,教師可以教材文本為核心,以教材單元內容為教學順序,把整個教育內容劃分成基礎訓練模塊與綜合模塊,在各個模塊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通過模塊分割培育學生英語技能,進而實現提升其綜合應用水平的目標。首先,基礎訓練模塊。這一模塊以閱讀課程為核心,旨在培育學生們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選用英語時事新聞,在引導學生閱讀后,圍繞西方國家文化與價值觀等內容,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與文化意識,兼顧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與文化水平的培養。其次,綜合模塊。這一模塊融合英語A級考試具體要求,在基礎模塊教育的基礎上,實施英語技能綜合性訓練,把各模塊知識要點加以整合。英語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對課程知識和技能展開梳理、復習時,應重視以課程思政的形式呈現,加強對于學生們學習方法及策略的引導。(三)革新課堂模式。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發揮互聯網+優勢,注重線上線下有效互動,借助網絡平臺提升英語課程思政實效性。教師應積極調整上課模式,開展課外實踐:采用線上加線下以及實踐教學法,避免將課程思政停留在表面,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實操,更能檢驗其可行性。具體而言,英語教師可創建班級微信群與QQ群,在便于對學生們實施管理的同時,還可通過社交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涵蓋視頻、文本與PPT的課程思政資源庫,以供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還可通過這些平臺提前設置預習目錄與課后作業,并要求學生按照所學知識搜索相關知識,利用PPT制作和口語表達等方式,為課堂表現做準備。線上交流當中無論時間還是地點均相對靈活,英語教師可在更大程度發揮育人功能,利用時事新聞和學生們展開思想交流,分享積極的奮斗故事,從而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另外還可以個人魅力影響和熏陶學生,以此來實現提升學生們思想道德素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重視培育學生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及語言技能,但往往對于學生思想、品行的培養缺乏重視。在新時期背景下,英語教師應積極提高自身課程思政意識與教學能力,以課程思政為載體,重構課程體系,革新課堂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宣紅,王楚怡,童麗玲,任朗穎.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52-55.
[2]王振慶.“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2):82-83.
[3]鄭桂芳.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資訊,2019(11):119,121.
作者:楊肖娜 單位: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建設英語在線課程的必要性及建議
- 下一篇: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發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