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探究
時間:2022-07-15 11:23:34
導語:英語專業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當前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深入探索地方高校漢譯英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途徑,提出設置文化課程夯實漢語基礎、融入文化因子增強跨文化意識、改進教學方法以增加實踐比重以及校企合作提升市場適應能力等舉措,以期提升地方高校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
[關鍵詞]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展開與實施,社會對中譯外人才的需求急增。各企業急需大量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雙語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應用型翻譯人才。中譯英比英譯中的難度更大,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翻譯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鑒于此,探討地方高校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問題,無論是從國家需求還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地方與本校實際,主要針對當前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探討地方高校中譯英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路徑,以期為地方院校英語專業的翻譯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地方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的英語翻譯人才在培養目標、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實踐教育和職前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寬泛、培養理念陳舊、高水平師資匱乏、實踐比重小、母語文化輸入欠缺和職前教育缺失等問題(陽瓊,2016)。針對當前地方高校翻譯教學的現狀,寇鴿(2012)指出了傳統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即翻譯課課時少、教學內容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缺乏中西語言文化對比的教學以及缺乏專業師資力量等;汪順來(2016)針對地方高校在翻譯人才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實踐型師資短缺、優質生源不足、教學手段單一和優資教材匱乏等問題,提出應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隊伍等五個方面進行創新。綜合以上觀點,結合本地區翻譯教學實際,筆者歸納出地方院校翻譯教學普遍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第一,翻譯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我國高校的翻譯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導致教學與市場脫節現象嚴重。仲偉合、穆雷(2008)針對翻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以廣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例,提出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強調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應分層次、分類指導,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要側重不同的教學和研究內容。仲偉合(2014)系統總結了我國翻譯本科專業建設進程,指出了我國翻譯專業教育中的七大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五點學科建設意見,即厘清理念、探索模式、突出實踐、順應市場、打造隊伍,強調翻譯人才培養要做到“質量”與“特色”并重,既要以“質量”為核心,培養懂得翻譯技術的專門人才,又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特色”培養學生。盡管上述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翻譯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但實際上也反映出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因而對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和人才培養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第二,對中西文化對比教學重視不夠。翻譯表面上是語言的轉換,實質上是文化的轉換。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面對的卻是兩大片文化。”傳統的翻譯教學較多關注英語語言知識、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傳授,不夠重視中西文化的對比教學,加之學生大多母語文化素養不足,在翻譯實踐中往往只顧表層意思,而將深層的文化意蘊棄之不顧,導致譯文與原文無法實現功能層面上的對等,讀者難以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體驗與感受,達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英語教師在翻譯課上必須加強中西文化對比的教學,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第三,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眾所周知,高校中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從外語專業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很多教師缺乏翻譯學的系統理論知識,也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實踐訓練,缺乏實戰經驗,因此對翻譯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教學理念不清,人才培養目標模糊;還有的教師一人擔任四到五個班的翻譯課,教學任務重,沒有精力和時間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與技能。陽瓊(2016)指出:“目前我國翻譯師資整體水平不高,高水平的‘雙師型’翻譯教師數量不多,訓練有素的專業化翻譯師資隊伍普遍匱乏,已成為制約翻譯教學發展的瓶頸。”由此可見翻譯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綜上所述,當前高校英語專業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既有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方面的,也有教學方法和師資方面的,各大院校必須結合實情,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解決。
2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路徑
據筆者了解,地方高校英語專業一般開設英漢翻譯和漢英翻譯兩門課程,這兩門課各開設1個學期,每周2課時,共計64或72課時。有些學校根據本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增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散文翻譯、詩詞翻譯和地方特色文化翻譯等課程,這些課一般開1個學期,每周2課時,總時數一般為32學時。根據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人才培養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針對地方院校課時有限、大班授課(人數在40人以上)的特點,本文提出如下建議:2.1設置文化課程,夯實漢語基礎。對翻譯實踐而言,不管是做英譯漢還是漢譯英,扎實的雙語語言功底是必備的基礎條件。而要培養漢譯英翻譯人才,就必須重視學生的漢語語言功底。從整體上看,地方院校大多數學生英語基本功不扎實,漢語理解和表達能力不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不深,甚至有學生認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只需學好英語,漢語水平的高低無關緊要,這些都是阻礙漢英翻譯能力提高的因素。此外,在課程設置方面,地方高校一般會單獨開設翻譯課程,并沒有設置與培養目標一致的相關課程,如中國文化、中西文化對比等。基于以上現狀與認識,學生在漢英翻譯實踐中很難用準確適切的語言表達中國文化的內涵。長此以往,學生漢英翻譯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高。鑒于此,一方面,高校有必要在翻譯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漢語的重要性及其對今后工作的意義,強化其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如教師通過案例講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母語水平高低對翻譯效果的影響,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漢語基礎對提高翻譯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母語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夯實學生的漢語基礎,如中國文化概論、唐宋詩詞鑒賞、經典散文選讀等,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2.2融入文化因子,增強跨文化意識。我國經典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融入這些文化因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意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增強其文化自信。筆者通過與省內外同行交流得知,當前大多數地方院校所用教材都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使用有本省特色或自編教程的學校極少,加之部分教師教學任務重,在授課時大多囿于教材,很少融入其他內容。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師可以在案例分析與實踐中融入經典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此舉目的有二:一是《論語》《道德經》、唐詩、宋詞和名家散文等經典作品與英語課堂的結合,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中西文化對比意識和跨文化意識,還有助于學生從中吸取養料,提高文化素養,從經典作品中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熏陶。同時,教師也能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可謂“一舉多得”;二是地方特色文化是當地文化的瑰寶,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增加這些素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國情懷。2.3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比重。鑒于上述所提到的地方院校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翻譯人才,各大高校還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拓展思維路徑,在教學方法或手段上加以改革和創新。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時,應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技術和手段。慕課的興起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它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高校充分利用資源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優勢。盡管慕課的興起并不是完全針對翻譯教學的,但與其他課程相比,慕課的全球性、跨地域性、跨學科性等特點與翻譯學的重合度可能更高,它不僅為教師素養的提升拓寬了渠道,也為翻轉課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韓慧敏,2016)。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時還應充分利用慕課平臺,構建慕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增加漢英實踐訓練的力度,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將慕課運用于教學有兩種方式,其一是教師將優質慕課資源運用于教學,即讓學生課下學習慕課,教師在課堂就重點內容組織學生討論并指導實踐,這樣就延長了學生實踐訓練的時間;其二是教師組建教學團隊自制慕課,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翻譯課教師作為學習者利用慕課平臺跟進課程,了解慕課的授課模式、教學內容的設計及制作慕課所需的軟件和信息技術等,完善知識結構和課程構架,為自制慕課做準備;第二階段,教師與同行協作制作慕課,從教學內容的選定、授課的重難點到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間相互切磋,完成慕課的制作,再通過試播加以完善。自制校本慕課可以有效實現課堂的翻轉,學生課前學習授課內容,減少了課堂講授的時間,相應增加了實踐訓練的時長,從而緩解了漢英翻譯課時少的局限,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將慕課運用于教學,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對教師而言,不僅解決了課時有限、大班授課帶來的困難,還有利于實現教學相長,促進教學團隊建設;對學生來說,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且由于慕課的使用能延長實踐訓練的時間,因而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當然,創新教學方法或手段并非只有慕課這一途徑,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采用翻譯工作坊、案例式、互動式、研討式和項目驅動式等方式,博采各種方法的長處,在教學中靈活加以應用,并引導學生創新學習方法,讓教與學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多樣且成效顯著。2.4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市場適應能力。校企合作是我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加強校企合作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明確努力目標,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因,并通過實踐提高翻譯能力和職業能力,有效地實行人才與社會、企業的無縫對接。第一,校企合作定向培養人才。學校可以讓企業人員參與課程設置、教材選訂、授課內容、考核方式、評價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等,以便學校能按照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同時,學生通過承接翻譯實務,可以掌握相關的翻譯和信息技術,有效訓練自己的應用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培養人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主動服務能力等新時代背景下所需要的語言服務能力(任文,2018),并通過市場評價發現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從而補齊短板,提高市場適應能力。由此可見,定向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從業能力,也便于企業從中挑選到符合需求的人才。第二,建立雙邊合作機制,打造“雙師型”教師。一方面,學校將行業人員“請進來”做兼職教師或開設講座,這可以讓學生預先了解翻譯行業規范與標準及未來職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從業意識,明確努力的方向,為將來順利適應崗位需求鋪路;另一方面,學校要想培養“雙師型”教師,還要讓教師“走出去”,例如派英語教師到企業掛職或接受培訓。教師通過在企業的工作鍛煉,能夠深入了解行業對人才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從而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作出相應調整,使課堂教學與社會需求接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總之,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與社會對接的機會,有助于學生職前意識的養成,也為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3結語
綜上所述,要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地方高校必須結合本校實情,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校企合作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革新,找準適合本校實際的發展方向,探索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有充分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翻譯人才培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學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適應時展的復合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慧敏.論慕課視域下高校翻譯人才的培養[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90-93.
[2]寇鴿.從社會需求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J].中國外資,2012(18):270-272.
[3]任文.新時代語境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再探究:問題與出路[J].當代外語研究,2018(6):92-98.
[4]汪順來.淺談地方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的轉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6):14-16.
[5]陽瓊.英語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12):164-165.
[6]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6):4-8.
[7]仲偉合.我國翻譯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2014(4):40-44.
作者:阮紅波 朱文凱 詹彩霞 單位:河池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思維導圖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影響
- 下一篇: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實踐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