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教師職稱分類評審研究
時間:2022-08-16 10:08:12
導語:獨立學院教師職稱分類評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屬于高校學術范疇,同時也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需要不斷完善,才能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從而更好地為高等教育事業服務。文章選取珠海市A高校教學系列的教師作為調研對象,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回收了182份問卷,通過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A高校教師對現有職稱評審標準了解不夠深入;A高校教師對分類評審制度改革基本認同,絕大多數教師認為教學型教師應以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為重,教研型教師應以教學和科研并重,科研型教師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為重。
一、引言
教師職稱評審影響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質量。教師隊伍的學術水平以及教學水平影響著每個高校的長期發展,而職稱評審作為評選機制,起著選拔、激勵、導向的作用。2017年3月廣東省將高校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到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過程控制主體從政府轉移到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標準從相對統一轉變為具有高校特色,意在改變過去職稱評審中的“一刀切”現象,實現教師職業多渠道發展,推進教師人才隊伍結構的多元化建設,回歸高校教育科學研究的本質。因此,研究職稱評審制度標準體系,有助于提高其制度的實操性和科學性。
二、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牛津大學社會學教授A.H.Halsel和MartinTrow(1971)透過社會學的視角,對大學的教師職業做了綜合性的論述,強調教學在學術職業發展中的作用,呼吁對教師評價要加大教學方面的內容。Finkelatein(2011)通過對全美高校教師聘任制的改革實踐研究得出:高校日益增加非終身制教師的雇傭,使得教師的職責被逐漸分化,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任務得以分類評價,學術職業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外高校對高校教師晉升制度的評價標準主要涉及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RichardMiller和CharlesFinley(2000)談到高質量高水平的文章是美國高校教師科研評價中最重要的因素。為了更專業、公平地評價論文的質量,美國高校通常采用同行評議的方法,將申請人論文外送國外專家評審。RobertCannonDavidNewble(2000)在分析了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終身教授職位的評審標準后,談到候選人不論進行學術研究時間的長短,都應該有真正高質量的成果,而不僅僅考慮成果的數量。國外學者對職稱評審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層面研究國別之間差異化的教師學術職業發展;從微觀層面對高校內部個案的晉升政策進行研究。(二)國內研究綜述。近些年來,分類管理成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趨勢。職稱評審制度,作為教師分類管理關鍵內容的晉升機制,許多研究學者對職稱分類評審進行研究。陳惠雄和胡孝德(2007)通過對高校教師多樣化職業類型的分析,提出對具有不同能力特征的大學教師實施職稱———職能配置定位的分類管理的新思路。趙梁紅(2009)提出職稱評審制度應依照教師特性差異來設計改革方案,逐步向現代分類管理模式進行轉變。根據教師的學科專業和承擔的任務分別劃分為分學科專業管理和分層分類管理。汪建華(2013)對于評審標準重視科研成果和重視成果數量的問題,提出在標準制定上要體現教師的綜合能力,要從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打破學術論文至上的局面。從評價標準上看,學者們的建議大多是改革“科研至上”的標準體系,建立適合教師職業發展的考核標準。綜上所述,學者們的研究大多都是從理論上對職稱分類評審做探討,較少進行實證研究。(三)相關概念界定。職稱分類評審,是按照崗位管理思想對高校教師分類評審,在傳統學術職務(助教、講師、副教授與教授)的四層職稱梯度基礎上,對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副教授、教授)資格要求,按照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工作重心不同劃分,形成教學型、研究型、教學研究型、社會服務型四種評審條件模塊內容,教師可就自身特色和個人發展需要,自由選擇職稱申報類型,符合同一類型條件和要求的教師則獲得相應類型的職稱稱號。雖然各省市的職稱分類標準有所不同,但主要都是圍繞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任務劃分類別。職稱分類評審的目的是為了打破以往高度統一化的評審模式,改變評聘中重科研輕教學的趨利發展形勢,緩解教學與科研的矛盾,通過教師職務多樣化分類評審,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激勵教師提高學術生產力的目標。
三、珠海市A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調查分析
(一)樣本基本情況。本文選取珠海市A高校作為調研對象,對教師職稱評審的行政管理者進行詳細的訪談,并對參與教師職稱評審的申報老師采取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珠海市A高校是一所成立十余年的普通高等學校。下設有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工業自動化學院、航空學院、材料與環境學院、商學院、布萊恩特學院、中美國際學院等13個專業學院,現有統招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兩萬余人,目前該校現有專職老師600余人。本次調查通過網絡調查方式回收有效問卷182份。問卷采用無記名答卷方式,通過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方式隨機發放給各院系的教師,保證了問卷的有效性和客觀性。本次調研回收的182份問卷中,男女比例分別占53.3%和46.7%,男女比例比較均衡;被調查對象主要年在31~55歲之間,其中中年教師(31~45歲)占比71%;68.68%的樣本個體擁有碩士學位,17.58%擁有博士學位;在被調查的對象中一半以上目前已具備中級職稱;77.47%的受訪者沒有參加上次學校組織的職稱評審。(二)調查結果分析。1.A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現狀分析。(1)受訪者對目前職稱評審標準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受訪教師了解職稱評審條件標準(67.58%),但是非常了解的只占9.34%,在“不太清楚”的59人中,37人是專任教師,8位管理崗人員,8名輔導員,6位教輔人員。(2)受訪者對職稱評審標準制定者的看法。目前A大學職稱評審規則主要是在廣東省職稱評審規則的基礎上制定,制定規則前會進行意見征求,但這些教授大多同時是各學院的行政領導干部,65.93%的教師認為職稱評審規則應由行政人員與學術人員共同制定,甚至有31.87%的教師認為話事權應當在學術人員手中,表示職稱評審規則由行政人員決定的教師占極少部分。表明A高校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評審規則應該共同制定。(3)受訪者對教學質量在該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地位的看法。在A高校教師關于教學質量在該校的作用地位調查中,31.87%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該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地位比較重要,37.91%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該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地位比較重要,21.43%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該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地位一般,只有8.79%的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職稱評審的作用地位不重要。(4)受訪者對職稱評審對科研成果和論文的要求的看法。在A高校職稱評審對科研成果和論文的要求的調查中,30.22%的教師認為該校職稱評審對科研成果的要求過高,48.9%的教師認為該校職稱評審對科研成果的要求比較高;26.92%的教師認為該校職稱評審對論文的要求過高,45.6%的教師認為該高校職稱評審對論文的要求比較高。說明A高校對教師的科研成果和論文要求相對較高。(5)受訪者對教師職稱晉升的關鍵的看法。關于職稱評審晉升,其中85.16%的教師都選擇了學術水平,90.11%的老師選擇教學水平,44.51%的教師都選擇了社會服務,51.65%的老師選擇任職資歷,選擇學歷學位的教師占總樣本數量的41.76%,還有8.24%的老師選擇了其他,其中有老師表示要看學生和同行的評價、工作量和職責。這個數據表明A高校絕大多數教師都十分重視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2.A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認知分析。(1)受訪者職稱分類評審劃分方式的看法。86.81%的教師認為劃分教學崗、教研崗、科研崗并相應設計不同的評審條件切實可行,12.86%的教師認為此分類不可行,其中原因包括:科研教學并重,科研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無法分開,沒有科學的劃分方法等等。說明絕大部分的教師能夠接受該分類評審標準制度,但是需要有公平合理的分類評審標準。(2)受訪者對教學崗中教學和科研考核比重標準的看法。35.14%的教師認為教學崗的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7:3,32.43%的教師認為教學崗的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8:2,14.19%的教師認為教學崗的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9:1,說明絕大部分教師認為教學崗中對教學的考核應占70%以上,以教學為主,而對科研則要求應該相對比較低。(3)受訪者對教研崗中教學和科研考核比重標準的看法。多數教師認為教研崗的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5:5,占樣本總數的53.38%,12.16%的教師認為教研崗的教學和教研的合適占比為7:3,14.19%的教師認為教研崗的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6:4,說明絕大部分教師認為教研崗中對教學和科研的考核比例應該大致持平,還有一小部分的教師則認為由于A高校為應用型大學,更多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對教學的要求更甚,在教研崗中教學部分的考核仍應該略高于科研。(4)受訪者對科研崗中教學和科研考核比重標準的看法。39.56%的教師認為科研崗中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3:7,30.22%的教師認為科研崗中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2:8,15.38%的教師認為教學和科研的合適占比為1:9,8.24%的教師認為科研崗中教學和科研應該各占一半。說明絕大部分教師認為科研崗中對科研部分的考核應該占絕大部分,但是有部分教師仍然會認為在應用型大學中即使是科研崗也不能一味做科研,對教學的部分仍需關注,科研崗教師不能將所有的精力放在科研,需要兼顧到教學。
四、A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實施策略
(一)廣東省與湖北省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的對比。2017年3月廣東省將高校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到高校,此前并沒有實行教師職稱分類評審,湖北省從2014年底率先在中部省市中推行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制度,因此本研究將廣東省教師職稱評審標準和條件抽取出來與湖北省教師職稱分類評審標準和條件進行對比分析。1.學時與教學質量標準對比。從學時上看,湖北省教學為主型對專業課教師要求≥280學時/年,對公共課教師要求≥340學時/年,與廣東省實施職稱評審權利下放前最高標準相比多出40學時;湖北省分類評審對教學與科研型教師要求≥200學時/年,比教學為主型要求降低了80學時的要求;湖北省分類評審對科研為主型和社會服務型教師要求≥64學時/年,高于廣東省當時所要求的最低學時數。因此,從學時數量上看,湖北省對教師學時要求要比廣東省高。而從教學質量的角度上看,湖北省和廣東省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中均沒有對教學質量提出硬性要求。2.科研成果標準對比。從科研項目參與或完成的標準要求上看,湖北省在教師分類中均有對科研項目的要求,教學為主型教師要求參與國家級教研項目1項或主持完成省級教研項目1項;教研型教師要求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或獲國家級與省級獎;科研型教師要求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或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從科研效益的標準要求上看,湖北省對社會服務型理工類教師要求橫向課題經費單項達200萬元或累計≥400萬元,或單項到賬120萬且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科研轉化經濟效益≥300萬元;對社會服務型人文社科類教師要求橫向課題經費單項達120萬元或累計≥240萬元,并且提出政策咨詢報告被省級以上政府采納。而廣東省在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利前對科研項目參與或完成的標準、科研課題經費和科研效益均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3.評審關鍵指標對比。從廣東省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前的評審標準中可以看出,在職稱評審權利放到高校前,廣東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條件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和或著作之外,對教師的業績和科研的部分沒有重點考核的指標,可以以三次以上教學質量評估優秀或被評為市(廳)級以上勞動模范或省高教系統優秀教師作為評審的通過條件。而湖北省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標準則對不同分類教師的業績和科研部分有重點突出的考核指標,對教學為主型教師以教學質量或教學成果為重點考核指標;對教學與科研型教師以學術成果為重點考核指標;對科研型教師以科研項目和學術成果為重點考核指標;對社會服務型教師以橫向課題經費和科研轉化經濟效益為重點考核指標。(二)A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具體實施策略。1.加大對職稱分類評審理念和制度的宣傳力度。由于大部分受訪教師了解職稱評審條件標準(67.6%),但是非常了解的只占9.34%,77.03%教師認為采用職稱分類評審制度是公平的,能夠改變過去職稱評審中的“一刀切”現象,實現教師職業多渠道發展,推進教師人才隊伍結構的多元化建設,回歸高校教育科學研究的本質。87.14%的教師認為劃分教學崗、教研崗、科研崗并相應設計不同的評審條件切實可行,因此需要加大對職稱分類評審理念的宣傳,讓更多教師深入了解職稱分類評審的積極方面,從而大力支持職稱分類評審改革。2.教學型教師職稱評審實施策略。對教學型教師其考核的關鍵指標是教學質量、教學評價以及教學成果,而不單單只是簡單地對學時數量進行要求。調查中有31.87%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該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37.91%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該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地位比較重要,只有8.79%的教師認為教學質量在職稱評審的作用地位不重要。因此教學型教師職稱評審需要加大教師教學質量的比重,與此同時教學崗中對教學的考核應占70%以上,以教學為主,而對科研則要求應該相對比較低,但優秀的教學為主型教師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積極探索前沿的學科知識研究與基礎課程內容的關系,將先進的科研理念和知識帶入教學之中,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同時為自身的學術研究創造條件。教學型的教師職稱評審總可適當側重于教研項目,教學成果獎、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或者指導學生獲獎,適當減少對論文或者著作的要求。3.教研型教師職稱評審實施策略。教研型教師要求的學時數應該較少于教學型教師,教研型教師肩負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其考核的關鍵指標是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和資源配置,使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實現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價值轉化。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認為A高校對教師的科研成果和論文要求相對較高,絕大部分教師認為教研崗中對教學和科研的考核比例應該大致持平,還有一小部分的教師則認為由于A高校為獨立學院,定位為應用型大學,更多地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對教學的要求更多,在教研崗中教學部分的考核仍應該略高于科研。因此相對于教學型教師,教研型的教師職稱評審在教學型教師的條件上,增加對科研項目、論文或者著作的要求,但需低于對科研型教師的要求。4.科研型教師的職稱評審實施策略。對科研型教師要求的學時數應該是所有分類中的最低標準,將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領域,其考核的關鍵指標是通過主持和承擔各項課題和項目工作,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調查中受訪者認為科研型教師,對科研的考核應占70%以上,但由于A高校是應用型大學,即使是科研型教師也不能一味做科研,對教學的部分仍需關注,需要兼顧到教學。相對于教研型教師,科研型教師職稱評審上應減少對教學學時數的要求,但對質量的要求同樣不能放松,此外進一步增加對科研項目、論文或者著作的要求。
作者:張克軍 何海燕 傅萍婷 鄭婷丹 王 盼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 上一篇:建筑鋼結構工程設計論文
- 下一篇:單片機課程實驗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