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時間:2022-03-05 02:48:33

導語: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摘要】三大改造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對中國共產黨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時代要求。這一時期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圍繞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心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學界研究大多集中于時代背景、教育內容、載體和啟示等問題,成果斐然。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總結梳理并加以綜述,以期尋求該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

1關于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三大改造時期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主要從中國共產黨的農業集體化、工業化政策、農村文化轉型和農民自身思想特點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學界普遍認為三大改造時期加強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保證農業集體化運動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順利進行。例如李文超認為黨面對農民“滯后的社會心理和落后的生產能力”,為“引導農民走農業合作化道路”,進而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崔曉麟,牛艷紅則認為過渡時期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物質積累和現實需要;廖義軍等人則從農村文化建設的視角出發,認為“把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開展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文藝事業”,進而實現新中國農村的文化轉型;李平貴認為農民階級存在的“革命性與落后性并存、保守性與滿足心理滋長、政治上求純與經濟上怕富共生”的政治思想特點是黨在這一時期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

2關于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研究

當前學界對三大改造時期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分析主要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工農聯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尚婷認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是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是解決過渡時期農村社會中新矛盾、新問題的思想保證;彭正德認為農業合作化運動也是“國家權力對鄉村社會和農民思想的一次重大介入”,推動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順利開展。其次是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黃道霞在《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匯編》中論述的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就是“教育社員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加強勞動紀律和互助團結”,同時,響應國家號召、愛護公共財產和幫扶單干農民也是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是工農聯盟教育。杜君,張學鳳認為“對農民宣傳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既要明確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又要宣傳“合作互助的新型工農關系”。

3關于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研究

對于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研究,學界大多關注于活動載體、大眾傳媒載體和文化載體等教育載體的應用上。首先是活動載體,將黨相關政策解讀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講,包括“憶苦思甜教育”、冬學運動等活動。例如王員重點論述了活動載體在建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張舉認為農民協會的日常教育活動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是大眾傳媒載體。李飛龍等列舉了“廣播網、宣傳員傳授站、會議、報刊、電影、劇團劇場”等多種大眾傳媒途徑在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擔的重要角色。最后是文化載體的應用。杜君等認為主席親自主持選編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中出現的諸多案例就是文化載體的典型應用。

4關于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啟示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于三大改造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經驗的探尋和總結較多,主要集中于這一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原則的應用與發展,包括物質利益原則、政治教育與經濟工作相結合原則和搞試點、樹立典型原則。運迪認為物質利益原則的運用“明確農民的角色定位,并與農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增強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寧小梅認為“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是政治教育與經濟工作相結合原則的完美運用;尚婷則重點論述了“群體廣泛宣傳和個體逐一開導”的教育經驗。此外,周競風認為,三大改造時期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成效顯著,影響深遠”等特點。

5評述

綜上所述,學界關于黨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總體上來說較為豐富,但是對于三大改造中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題研究還是不夠充實、完善,尚未做到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系統、全面的研究。希望本研究可以在前人成果基礎上有所增益。

參考文獻

[1]李文超.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農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2]崔曉麟,牛艷紅.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農民教育思想[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56-160.

[3]廖義軍.1949-1956年新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4]李平貴.建國初期黨對農民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考察[J].學習與實踐,2009(6):90-98.

[5]尚婷.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5.

[6]彭正德.新中國成立初期合作化中的政治動員與農民認同——以湖南省醴陵縣為例[J].中共黨史研究,2010(5):80-88.

[7]黃道霞.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匯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8]杜君,張學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考察[J].理論學刊,2012(2):24-29.

[9]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0.

[10]張舉.建國初期農民協會興起與隱退原因考察[J].理論導刊,2007(12):41-43.

[11]李飛龍.建國初期農民教育和農村社會變遷(1949-1957)[D].保定:河北大學,2006.

[12]運迪.建國以來中共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經驗[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4):56-61.

[13]寧小梅.論建國初期黨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14]周競風.建國初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S3):281.

作者:楊飛洋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