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產品質量監管現狀與建議

時間:2022-11-26 05:14:27

導語:中石油產品質量監管現狀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石油產品質量監管現狀與建議

摘要:通過對近幾年中石油產品質量監管狀況進行梳理,指出了產品質量監管在工作模式、工作流程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技術支持機構在實驗室管理、人員管理和異議處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優化工作流程、加強信息化管理、加強實驗室建設的工作建議,促進產品質量監管整體提升。

關鍵詞:石油產品質量;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產品質量認可制度

產品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中石油的產品質量監管主要依靠監督抽查和產品質量認可兩種手段。近些年集團公司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結合近幾年集團公司質量工作現狀,總結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今后的質量監管提出了參考思路。

1產品質量監管現狀

1.1產品質量監督。早在1993年,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正式以制度的方式將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作為一種常規的質量管理方式開展工作。1999-2007年中國石油集團分為集團和股份兩部分,分別進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2007-2015年集團和股份合并抽查,分自產產品和采購產品,按照年度監督抽查計劃,以季度為時間節點實施監督抽查工作。2016年至今,集團公司轉變抽查方式,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發現質量問題,實行集中抽查和抽檢分離模式,近2年又探索了隨機分樣和盲樣檢測,將監督抽查制度不斷進行完善[1]。2011—2019年,集團公司每年抽查產品平均在2000批次,2016年以前,集中抽查問題發現率2.7%,2016年之后轉變了監督抽查模式,問題發現率提高到4.3%左右。監督抽查模式的轉變得到了地區公司的認可與積極配合,將更多的不合格品曝光。自產產品方面,防止不合格產品外流,避免了糾紛;采購產品方面,防止不合格產品投入使用,提高了工程施工質量。1.2油化劑產品質量認可。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進行的“93質量萬里行”大檢查和1994年物資效能監察活動中,發現“假冒偽劣”產品大量進入石油企業,給石油企業的施工作業、工程質量和生產建設帶來嚴重影響,其中油化劑的產品質量最為嚴重,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以下簡稱總公司)在進行了油化劑產品質量情況調查后,決定要加強對采購物資的管理,對油化劑產品實施質量認可制度[2]。在總公司牽頭下,先后印發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產品質量認可管理規定》《石油石化用化學劑產品質量認可實施細則》,并配套制訂了Q/SY1581—2013《石油石化用化學劑通用技術文件編寫規范》[3],油化劑產品質量認可制度逐步完善。油化劑產品質量認可制度從2017年開始由一年兩批次修改為一年一批次,至今已進行了45批次認可工作,2009—2019年,平均每年受理企業300多家,發證企業200多家,每年證書有效期內企業平均有600多家。油化劑產品質量認可制度對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整頓規范油化劑市場秩序,防止不合格產品進入石油石化企業,保護使用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證石油石化企業生產建設的正常進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2產品質量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1產品質量總體可控,質量風險依然存在。1)在自產產品方面。隨著下游煉廠對原油質量、天然氣銷售企業對天然氣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應對原油、天然氣質量給予高度重視。國家了新版的原油和天然氣國家標準,GB36170-2018《原油》[4]對水含量、交接溫度下蒸氣壓、機械雜質含量和有機氯含量都作出了新的強制性要求。GB17820-2018《天然氣》[5]按高位發熱量、總硫、硫化氫和二氧化碳含量對天然氣質量進行了分類,并給出了過渡期質量要求,過渡期到2020年12月31日。原油和天然氣新標準指標越來越嚴格,產品質量提升面臨著嚴峻考驗,從2019年原油、天然氣質量普查結果看,存在質量不穩定的現象,這就說明在原油、天然氣質量控制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質量波動和風險依然存在。管網業務獨立之后,油氣交接程序及質量糾紛風險會加劇。2)在采購物資方面。隨著國內油氣勘探力度不斷加大,物資采購量也迅速加大,各質檢機構承擔的檢驗任務大幅增加,采購物資質量監督形勢嚴峻。采購物資不合格極容易引發質量安全環保事故。采購使用的鉆采設備及化學劑不合格,容易造成鉆井、采油、壓裂事故,嚴重的會造成整口井報廢,甚至引發人員傷亡事故。采購的閥門法蘭管件不合格容易造成原油、天然氣跑冒滴漏現象,泄漏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設想。2.2監督管理效率低下,監管合力沒有成型。集團公司采購物資共有2.2萬個供應商,每年采購60大類、4202小類、30711項產品,每年集團公司監督抽查物資也就幾十種,數量也不到1000項,產品質量把關不能僅僅依靠集團公司監督抽查,還需要充分發揮地區公司抽查合力。雖然地區公司每年都組織開展了大量的監督抽查工作,也發現了不合格供應商及產品,并在各地區公司內部進行了通報,但監督抽查結果僅在本地區公司使用,未實現數據共享。2016年集團公司要求各地區公司每月及時上報監督抽查不合格信息,但只有少數地區公司按時執行,相關管理制度規則也未及時修訂,另外由于負責同志退休,業務交接不充分,2019年地區公司監督抽查不合格信息共享徹底中斷。2.3機構管理有待加強,人員能力亟需提升。通過近幾年組織的質檢機構考核,發現部分質檢機構在抽樣方案編制、人員隊伍素質、實驗室管理、結果控制、異議處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1)檢測能力方面。一方面是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不斷涌現,而檢驗機構在某些產品方面還不具備全項參數檢驗能力,檢驗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機構分布區域不平衡,亟需加快西部質檢機構建設,尤其在油化劑方面,例如新疆由于安全管控的需要,禁止液體類油化劑郵寄,造成監督抽查工作中新疆的液體類化學劑運送困難,給產品質量監督和油化劑認可工作都帶來嚴重障礙。2)在人員隊伍建設方面。個別機構抽樣、檢驗及管理人員變動頻繁,抽樣人員對不同類別產品的抽樣方案、抽樣單的填寫、樣品所要收集的信息等要求還未完全掌握,檢驗人員對標準理解不充分,對試驗步驟及方法不熟練,管理人員質量基礎知識缺乏,對監督抽查工作程序要求及實驗室管理了解不到位,亟需質檢機構輸送更多熟悉多種類別產品抽樣方法、工作能力強、態度認真、年富力強的業務骨干,充實到集團公司質量監督隊伍中來。3)實驗室管理方面。個別機構未能主動適應集團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和抽查模式變化,通過集團公司機構考核發現:技術查新能力不足,對新制修訂的標準不及時查新,對檢測新技術新方法跟蹤、了解、掌握不及時,存在儀器設備未按期進行檢定校準、檢定校準結果未確認,未按要求存放、流轉樣品,部署檢驗工作不夠細致,原始記錄不規范,承擔的樣品檢驗任務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合格結果上報明顯滯后等問題。4)在異議處理方面。有的機構未按程序及時向集團公司上報所收到的不合格申訴及異議處理情況,個別機構不能從技術上對異議給出明確的答復,在專業性和技術性方面缺乏專家會審機制,異議處理難度大。

3提高產品質量監管的措施

3.1優化工作流程,提升監督質量。梳理抽查實施流程和檢測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制度,通過抽檢分離、隨機分樣、盲樣處理等手段優化工作流程,實施分段式、背靠背式管理,實現全流程背靠背,保證全過程合規。抽樣過程按照專業化原則組織制定統一的抽查方案并加強培訓落實,明確抽樣、檢測、結果判定等規則,做到現場抽樣和結果判定科學,保證結果合理。在不合格結果后處理上,加強監督跟蹤,落實全流程管控,加強不合格分析研究,推進質量提升。在抽查工作細節完善的基礎上,鞏固完善集中抽查新模式,修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規范》,進一步規范監督抽查工作程序。3.2強化信息化手段,發揮監管合力。健全質量信息收集與制度,建立質量管理系列平臺,充分利用產品質量監督數據搭建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在生產、采購、使用等全環節,強化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質量認可和抽查結果的信息管理,全面記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及不合格產品處理結果,定期公布采購物資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黑名單。充分調動各地區公司質量工作積極性,發動更多基層的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人員重視質量監督工作,集成各地區公司監督抽查大數據,共享質量監督管理手段及質量監督工作成果,形成整體質量監督合力。3.3加強質檢機構管理,狠抓實驗室建設。規范質檢機構考核,統一考核方式,細化考核標準,讓優秀機構真正發揮好排頭兵作用。督促機構重視實驗室內部制度管理及技術管理,規范樣品流轉管理,及時檢定校準儀器設備,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檢驗,規范原始試驗記錄,加強不確定度分析,按要求出具檢驗報告,嚴禁發出問題報告,檢驗結果及時上報。積極主辦或參與國家、行業、地方組織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對和能力驗證,提升機構檢測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長躍,劉岳峰,甘霖,等.集團型企業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模式探討[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17,33(11):75-77.

[2]肖嘯,劉長躍,楊涵舒,等.石油石化用化學劑產品質量認可對質量把控的分析[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18,34(12):7-9.

[3]肖嘯,劉長躍,楊涵舒,等.《石油石化用化學劑通用技術文件編寫規范》的應用現狀和建議[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18,34(8):44-46.

[4]國家能源局.原油:GB36170—201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5]國家能源局.天然氣:GB17820—201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作者:肖嘯 劉長躍 辛杰 單位:1.中國石油安全環保研究院質量技術研究所 2.中國石油大港油田檢測監督評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