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教學變革計策研究

時間:2022-12-20 05:01:23

導語:藥理學教學變革計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理學教學變革計策研究

一、基于教材建設的教學改革

1教學方式的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的觀念逐漸加強,課堂教學的方式也在隨之發生改變。但由于臨床藥理學學科的特點,很多學校的課堂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以“教”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我國醫學乃至整個高等教育中采用的普遍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占有主導地位,是一種單向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應用簡單,但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導致學生對知識理解和記憶不夠深刻。最初的臨床藥理學講義為18課時,內容較為簡單,傳統的板書模式即可完成教學任務。隨著教材的發展,為了適應逐漸增加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任課老師自制了教學掛圖,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強度。隨著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增多,任課老師攜帶大量的教學掛圖成為負擔。于是該院專門組織繪制、印刷了相關內容的彩色幻燈片,用于教學,在當時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隨著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增加,在編寫新版教材時,在每一章節中增加了英文的Keyconcepts和課后的思考題。不但便于同學們預習和復習,也督促同學們在學習的同時對臨床藥理學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而多媒體等先進教學工具的應用,為教材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聲、色、光、動”的優勢,在新版教材中增加了課件光盤,使應用教材的學生可以充分消化和理解教學內容,使理論教學中的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教材中平面的教學內容立體化和動態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促進知識的理解。

2課外科研活動增進對教材的理解

隨著《臨床藥理學》教材內容的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難度在逐漸加大。如果在教學實踐中僅僅滿足于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只注重對教材上字句的死記硬背,而不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到了臨床實習階段發現很多知識似是而非,又重新翻書“燙剩飯”,極大影響了醫學生的培養質量。為實現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筆者充分利用本身的科研優勢,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開展了一批高質量的業余科研項目。比如,在開展臨床用藥處方調查中,帶領臨床醫學高年級學生,對4所醫院的8141張門診處方進行臨床用藥處方調查。通過對不合理用藥處方的討論,分析處方中的問題,使同學們從具體病例中學習和檢驗教材中的知識和規律。另外,筆者依靠自身優勢,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近年來,共帶領學生完成了100多種新藥的人體生物利用度實驗,參與研究的學生超過2000人次。在研究過程中,同一種藥物在不同個體間的藥動學差異,如:峰濃度Cmax、半衰期t1/2、曲線下面積AUC等數值的不同,詳細地展示在同學們面前。學生自己作為受試者,親身體驗新藥臨床研究的過程,了解了不同個體的藥動學差異,加深了課堂上理論知識的理解[11]。又如,在對馬來酸氯苯那敏的藥動學研究發現其在人體血漿中的半衰期為15h左右,從這個角度出發,現有說明書上注明的每天三次口服的給藥方法是值得商榷的。因此,筆者將結果反饋給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并建議對該藥物的使用說明書進行修改。學生們也在此過程中鞏固了知識,增長了見識,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結語

臨床藥理學是在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臨床藥理學》教材在國內僅有20余年歷史,處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中。鄭州大學臨床藥理教學起步較早,立足于國內和該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進行教材改革一直是教師們的奮斗目標。經過20余年的努力,該校主編的《臨床藥理學》教材由最初的自編自用,發展成現在的由國內11所高校參編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臨床藥理學教學特點的教材建設模式,得到了國內同行的公認。臨床藥理學教材建設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基礎,立足于教材建設,鄭州大學在推進教學模式改革、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科研活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值得借鑒。

作者:溫強喬海靈單位:鄭州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