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思考

時間:2022-03-27 04:30:54

導語:民族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思考

眾所周知,教學質量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線,是社會賦予高校的根本使命之所在。在數量規模擴大之后,提高教育質量、調整學科結構、提高辦學效益就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學質量問題,已經不允許人們在理論上認識清楚了之后再來采取行動。現實存在的問題要求人們必須采取即時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理論應該反思,實踐也必須行動。然而,我們提出質量問題的時候不禁要問:什么是教學質量,用什么去衡量教學質量。也就是說,高校教學質量,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高校辦學必須符合某一確定的質量標準。但是,這樣的質量標準是什么?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迄今尚未見到一個可靠的有關教學質量的研究報告問世。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也許是人們想象的質量標準。這其中有/比較0說,即橫向比較:與周圍兄弟院校相比、與國外名牌大學相比;縱向比較:和擴招前的質量相比,/今不如昔0的感慨大概就是縱向比較的感受。這兩種/比較0都是不現實、不切實際的,是不正確的。就橫向比較而言,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點,有自己的歷史傳統,有自己的招生分數線,有自己的地域特征等,這些是不能相比的;就縱向比較而言,二十年前的情況和二十年后的情況又怎么能相比呢?向后看是不可取的。那么教育質量是什么?以什么為標準?能否量化?教育質量其實只能是每一個學校自己的教育質量,它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該校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和每個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二是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人的學習成績,三是學校和各個院系及職能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效力(全國各高校的管理體系大同小異,區別在于其管理水平和效力上)。

學校的教育質量只能通過每一個學院乃至每一個專業,甚至每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來實現。其中每一個教師的學識和教學能力以及每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能力起到關鍵作用,而管理水平則體現在從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關系中設計出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教學管理機制上。從微觀上看,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只能是該專業甚至是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教學質量只能與該專業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相比較。從宏觀角度說,每一個學校都會根據其歷史傳統、學生的民族成分、地域特點以及師資力量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應該說,這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最高標準。世界上從來有過,也不可能有整個社會通用的教學質量衡量標準。但是,就目前現行的教學質量衡量的標準看,仍然是學業成績。雖然理論上的培養目標每每都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0等,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書本知識。從目前的大學教育的狀況看,尤其是教學型高校和文科類的專業仍然是處在傳授書本知識的階段,其所謂的/創新精神0和/實踐能力0等,基本上仍以作業和論文的形式體現,最終還是需要把作業和論文成績換算成分數。因此,學生的學業成績仍然用分數來衡量。這也是當前教學質量的現行的標準,盡管它不是唯一的方式,但也確是最有效的方式了。現在人們普遍的感覺是: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來不好教,越來越不好管,質量越來越差。這三句話正好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三大問題,即師資問題,管理問題和學生問題。好教還是不好教,好管還是不好管,質量高還是質量差,都與教、學、管有關。教師、學生、管理人員/三位0構建了學校這個/一體0,教、學、管既是三維空間,又是/三足鼎立0,缺一不可。

當代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教育規模的空前膨脹,使得從事教育事業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教育效益和提高教學質量,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自然是教育事業良性發展的必備條件,這樣,教師教育問題就成為主題。首先,當代教師角色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教育法規,從而使人們對我國傳統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主題教育的改革。在這一時期的教育改革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過程中的教師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傳統的教育理論上,教師是一個教書者,在教學過程中教書育人是其天職。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教師處于中心地位,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教師處于矛盾的主導地位;在師生關系上,傳統教學理論強調師道尊嚴,教師在學生面前是至高無上的;在職業理想上,傳統的教師職業多定位在/教書匠0上,把教師僅看成是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當代教師角色轉變之后,教師由教育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由主導者轉向輔導者、合作者和交往者,由傳統的中心論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0。由于傳統的角色的轉變,教師對自身的要求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要求概括起來說:教師是終身學習者、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教師是課程的研制者、開發者,教師是一個教育家。總之,只有教師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才能有好的教學質量;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完善與發展。

其次,社會,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盼越來越高,必然也迫使教師對自身的要求更嚴格。但是從目前的狀況看,仍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職業化的問題。教師職業專業化的含義是什么?目前學術界還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但一般認為:/教師職業專業化就是教師職業訓練和教師職業能力的專業化、獨特化,表現在從業者身上具備高度的智能特性而有別于其他職業或行業的職業工作能力和水平。教師職業專業化包含這樣幾層意思:教師職業是專業性職業;要按照專業標準,應該使教師職業成為專業性職業;教師職業專業化需要一個過程。0〔1〕340/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職業專業化的前提條件,即教師專業發展程度越高,教師職業化越被認可;同樣,教師職業專業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0〔1〕341關于教師專業的標準,學者們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有的提出八項標準,有的提出七項標準,內容大同小異。其中有兩條值得注意,即教師專業受過專門的職業訓練、需不斷地進行進修學習。教育規模的空前膨脹,教師隊伍人員越來越多,但是其中有多少人受過教師專業的培訓和訓練,有多少人有過進修學習的經歷呢?我們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從這個校門出來,立即又走進另一個校門,他們畢業于不同類型的學校,受過碩士、博士等不同層次的教育,其中有多少人受過教師教學技能的訓練呢?他們都有很高的學歷,也許還受過良好的教育,也許學識很淵博,但就是沒有受過教師專業訓練和教師職業教育,更談不上系統訓練和教育。這也影響了他們教學技能的提高。更有甚者,相當一部分教師半途改行、改專業,承擔起新的、極為陌生的專業課程的講授任務,沒有經過任何的進修培訓就直接走上講臺。他們實際上都在現學現用。教師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自身素質如何,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發展,關系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然而目前,我們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職業專業化和對教師進行職業教育和教師專業訓練,以及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必經的途徑。再次,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實質上是師生關系問題。當前有一句很流行的話,而且也是被普遍認可的話: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0。這句話說明了當代師生關系的實質。主體性教育是當代教育中的一項實質性原則,它追求的根本性目標,就是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0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0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并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有成為知識的主人,才能創造性地應用知識,才能談得上對知識的創新。學生的發展既是指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體學生的發展,又是指學生的人格的全面發展,也是指學生個性的發展,更是指學生的終身發展。由于/以學生發展為主0的教育思想在我國剛剛確立,創新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許多教育者及教育工作者,乃至絕大多數學生還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管理措施上出現了一些偏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以學生為主體0的教育理念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從而在學習上、自律上出現了很多不應有的現象。比如,上課遲到、曠課、懶散、課堂紀律松散等比比皆是。進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基本放棄了學習:上課不帶課本,不記筆記,不做作業,不注意聽講,課外不讀書等等。據了解,一些學生大學四年里沒有去過圖書館,沒有讀過一本書。這種學生雖然人數不多,但影響力、感染力卻不低。有些學生認為,學校的/開放式管理0,就是對他們的放任自流;/以學生為主體0,就是讓他們隨心所欲。學生身上出現的問題,也反映了教學管理上的滯后和宣傳教育力度的欠缺。我們知道,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教與學的問題,而且還關系到教學管理、學生工作管理、特別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包括人生觀、幸福觀、價值觀、健康的戀愛觀、理想信念等的教育,乃至校風校紀、學風學紀教育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大學生思想品德面貌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獨立,由非主體性走向主體性,由重義輕利走向義利并重等,是德育進步的主旋律。

在看到德育進步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指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德育狀況確實令人擔憂。社會上有一個/道德滑坡論0,那么校園里的/校風滑坡0、/學風滑坡0論,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大學校園里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感受到的現象。其主要表現是: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沒有目標、生活沒有理想(而在夢想中),精神危機、信仰迷茫、價值真空,學習沒有興趣、紀律渙散、作風疲沓、生活懶散等大學校園中的消極的現象。它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學習生活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有很多專家和學者作過研究和分析,在此不贅述。本人認為,除了社會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學校內部,即學校在學生管理機制上的缺陷和我們德育工作的低效。比如,現行的所謂/開放式管理0,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放任自流0,更多的放松取代了有效的指導與管理,其結果是學生的早操取消了,自習沒人管了,遲到曠課無人監督檢查了,特別是上課時學生吃喝已成為普遍現象。這些現象雖然不是教學環節上的大事情,卻涉及到校風學風的問題,也關系到學生生活作風、精神面貌的問題,多少也影響到教學秩序。總之,教學質量問題,是一項嚴密的系統工程。只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加上完善的教學管理體制,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作者:唐吉思工作單位: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