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課堂提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探究
時間:2022-10-25 03:21:08
導語:把握課堂提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必備的重要技能。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做到:遵循學情現狀,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控制問題數量,讓提問具備合理性;抓住提問時機,讓提問具備及時性。
一、遵循學情現狀,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學生是課堂中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在滲透提問策略期間,教師必須優先考慮全體學生的能力現狀,確保問題內容可以被他們接受。此外,班級學生之間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知識掌握得較好,可以回答許多難度較大的問題。但是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薄弱,只能回答相對簡單的問題。對此,在遵循學情的基礎上,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會問”。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教學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但教師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提問往往抓不住要領,這就需要教師在關鍵處點撥,教會學生提問,達到使他們會問的目的。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ABC≌△A′B′C′,若AD、A′D′分別是△ABC和△A′B′C′的中線。求證AD=A′D′。教師講完這道題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若題中的中線改為高線或角平分線,結論是否成立。這樣,不但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而且還提高了學生提問的能力。
二、控制問題數量,讓提問具備合理性
傳統教學信奉“題海戰術”,認為學生做得越多、想得越多,掌握的知識就越多,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以至于常常有學生因為不堪重負而自暴自棄,甚至生出厭學的情緒。真正合理的課堂提問必須嚴格控制問題的數量,在保證問題精度的同時做到利用幾個問題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錯在哪里,如何解決,而是讓學生圍繞一個知識點,通過幾個問題的比較、歸納,自己梳理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通過精心設置的階梯式題組實現知識的建構,讓每一次的提問“言之有物”,這是提高課堂提問效果和質量的重中之重,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抓住提問時機,讓提問具備及時性
在提問期間必須嚴格控制時機,切忌隨意提問、亂提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出現思維閃光的時候,這時進行提問往往可以真正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因此,把握時機,適時提問,這是教師在嘗試提問時必須做到的一點。學習數學就是要讓學生明白一個“理”,而這個“理”不是教師告訴學生或讓學生記住,他們就能明白的。它需要借助一個平臺,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想方設法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而不是“聽”數學。這就要求教師要預設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在“做”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感官,從中感悟并理解知識的生成和發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在兩副三角板中任選兩個三角板拼出一個四邊形,并提出下面的問題:1)你可以拼成多少個不同的四邊形?2)這些四邊形中,有沒有平行四邊形?能說說你的判斷嗎?3)現在你還想再進一步做些什么嘗試嗎?然后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長兩短的四根木條,繼續提問:你怎樣把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觀察:轉動這個四邊形,改變它的形狀,在圖形變化過程中,它一直是平行四邊形嗎?從上述活動中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觀察,完成探究活動,體驗“發現數學”的快樂,大大增強了思維能力。抓準時機提問可以讓學生更加及時地了解問題,深入地探究問題的細節,這比“肆無忌憚”地亂問更具實效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戴家飛.優化課堂問題設計培養創新思維能力[J].江蘇教育,2001(18).
[2]邢成云.課堂教學如何實施有效追問[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11).
作者:陳朝杰 單位:福建省福清海口中學
- 上一篇: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探索
- 下一篇:畜牧獸醫教師發展對教學質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