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9:09: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研究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史學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西方和中國心理史學發展的基本狀況。狄爾泰和李凱爾特是德國批判歷史哲學中新康德主義的杰出代表;從費弗爾、布洛赫到布羅代爾,則代表著法國年鑒學派“精神狀態史”研究與“長時段”理論有機結合的過程。這期間,弗洛伊德是促使心理史學轉變的主要人物。二戰后,西方心理史學的中心轉移到美國。中國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心理史學,朱謙之、何炳松具有譯介之功;梁啟超最早嘗試使用心理史學的方法。六七十年代以后,經殷海光、李澤厚到王富仁、謝天佑等人的不斷努力,心理史學真正在中國付諸實踐,且漸成氣候。至新的世紀之交,心理史學在普及中已形成諸多的研究門類,其中以章開沅提出的“離異與回歸”的分析模式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
[關鍵詞]心理史學年鑒學派心態史文化心理結構
中外心理史學的傳統,對于十九世紀末乃至整個二十世紀這一百多年的史學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已經過去的這一個世紀學術的巨大變化,也使歷史學的方法論,尤其是心理史學的研究方法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本文擬在這個時段內,從國外、國內的近現代以及當代這幾個方面,給以爬梳和勾勒,使我們對心理史學在這一重要時期的發展概況有一個了解。
一
歐洲17、18世紀人本主義的歷史學,在繼承過去傳統的基礎上,已開始注重人本身,關注人的內在精神。他們提出的“最初形式有著各種不同的名稱:即,唯理論的歷史、唯理智論的歷史、抽象主義的歷史、個人主義的歷史、心理的歷史”。然而,這在當時還不被時代所接受,因為那個時代所關注的是“對于制度和事件的最典型的實用主義的說明”,即“實用主義的歷史。”[1]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批判歷史哲學產生。這種批判歷史哲學首先向德國傳統史學的權威蘭克學派提出了質疑,其發起人是卡爾·蘭普雷希特,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蘭普雷希特爭論”。蘭普雷希特斥責蘭克學派所代表的正統史學過于偏重政治史和偉人,認為史學應從其他學科汲取概念。他宣稱:“歷史學首先是一門社會———心理學?!盵2]他的多卷本《德國史》即運用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蘭普雷希特的嘗試雖然遭到了德國正統史家的批評,但由他所發起的反對正統史學、提倡綜合多種史學方法的史學改革勢頭則沒有被遏止。新康德主義就是反對正統史學的另一支勁旅。
新康德主義有不同的派別,但不論是它的西南學派,還是由新康德主義轉向生命哲學、致力于“歷史理性批判”、堅持“歷史相對主義”的狄爾泰(1833—1911),都不同程度地肯定心理與精神分析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狄爾泰,他是德國最早使用心理史學方法的歷史學家。狄爾泰認為,文化、價值是研究個人生命的具體存在,因此應當用精神科學來代替文化科學,包括史學。因為“歷史題材是個體生命的表現,如觀念、思想、知識、行為、感情、情緒和感覺,等等,而生命的實質是非理性的,所以研究者首先應對生命進行直接體驗,通過體驗與實在溝通,把握生命的真相。”為了避免歷史學家在這一體驗、認識過程中的主觀性,即個人價值取向和目的性的支配,歷史學家還必須注重于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即“把自己置身于所研究的歷史人物活動的歷史背景之中,……與他同命運共患難”[3],實現一種心靈的溝通。狄爾泰的代表作《黑格爾青年時期的歷史》,就是以青年黑格爾的心理分析為個案的典型范例。而作為西南學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凱而特(1863—1939),在其代表作《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中,專門以《歷史學與心理學》為標題,探討了心理史學的特質。他認為,“當歷史學研究文化事件時,它幾乎總是也要研究心靈生活,……因此,關于歷史學家,我們習慣于說,他們必須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不過,他反對將其變成一門普遍化的科學,因為“‘歷史的心理學’,即在一定時間對個別人或一定群眾的理解,就它自身來說還不足構成科學。它也許可以借助于科學的心理學而得到完善,但決不能被任何關于心靈生活的普遍化科學所代替。”[4]
心理壓力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了壓力概念內涵,認為壓力概念是一個普遍概念而非單獨概念。從縱向角度考察了壓力研究的三大取向,即自變量研究、因變量研究、中介變量研究。闡述并分析了壓力研究三大理論的特點與不足之處,并對未來壓力研究的發展趨勢做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壓力普遍概念研究取向發展趨勢
一、壓力的概念探討
當stress被引入作為心理學術語時,我國心理學詞典和教科書對其有多種解釋,如壓力、應激、緊張、挫折等,當前心理學研究并未給其一個統一的定義。從概念接受角度來說,用壓力這個概念則相對來說通俗易懂,易于被大眾接受。如果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對其進行定義,那么就可能有多種概念的內涵:如壓力反應、壓力事件、壓力感、壓力應對等。如塞里(1936)從生物醫學的研究角度出發將其定義為人或動物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具有非特異性的生物學反應現象。我國有心理學家則認為壓力包括壓力事件和心理壓力兩個概念,壓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個體緊張,感受到威脅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壓力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對壓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種特別緊張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即個體心理真正意識到了壓力存在而無法擺脫時形成的帶有緊張情緒的心理狀態,而應激則是心理壓力的特殊表現形態。從上述觀點來看,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壓力的定義并不盡相同,可見,壓力是個普遍概念而非單獨概念。
二、壓力研究的取向
縱觀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各種壓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種類型:
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1前言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心理健康與心理病變研究論文
一心理健康
何調心理健康?這是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衛生學等許多學科共同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其說甚多,現選有代表性的理論供借鑒。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個體的心理狀態而言,心理健康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熱性,對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等方面達到正?;蛄己盟?。關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狀態,一般有四種意義:正常即健康狀態,以有無心理疾病為判斷標準;正常即平均狀態,從統計學角度強調正常和異常之間的程度變化,處于正態分布中間范圍的屬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狀態,正常是用來評價行為而非描述行為;正常即適應過程.將正??醋魇遣粩喟l展進步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斷學習有效的技巧以應付緊張狀態。這個心理健康概念僅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關現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規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心理學)卷對心理健康的論述。該書沒有專設心理健康的條目.只在“心理衛生”的條目中順便論及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的標準:“健康”雖為一極常用的形容詞,但確極不易為之作一明確的界說。以”無病”為健康似應毫無疑義,但若干人常不自覺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無法診察;所以并不易確定誰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標準則更不易確定,因心理疾病癥狀之診察更較為困難的緣故,因之一般學者多主張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過分重視各別癥狀之有無。約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點:
(1)樂于工作.且能將本身的知識與能力,在工作中表現出來:并能于工作中獲得滿足之感。
心理契約研究論文
摘要:心理契約是組織和員工之間的一種主觀心理約定,包括對相互責任的期望及彼此對自己義務的認知。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為了強調在組織與員工關系中,除了正式的書面契約規定的內容之外,還存在著隱性的、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相互期望,它同樣是影響員工對于組織的態度和行為的決定因素,因而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們關注的話題。通過對心理契約相關理論的綜述研究,提出對今后心理契約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心理契約;研究展望
心理契約這一術語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引入到管理領域,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使用心理契約這一概念是為了強調在員工與組織的相互關系中,除了正式的雇傭契約規定的內容之外,還存在隱含的、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相互期望,它們同樣是決定員工行為的重要因素。因而是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一、心理契約的內涵
心理契約這一術語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引入到管理領域,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Contract)又被譯為心理合同,對于它的研究對象和定義,目前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還沒有形成一個十分權威的、統一的概念,心理契約的概念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1古典學派的觀點。Herriot&Pemberton認為心理契約可以定義為“雇傭關系雙方,即組織和個體,對關系中所包含的義務和責任的理解和感知”。Tsui等認為,心理契約涉及雙方,其研究也通過集中關注“人”來展示心理契約的組織一方也是可行的這個問題。Guest對Rousseau提出的心理契約概念的結構效度提出了質疑。首先,這個定義來自于法律的比喻,不具備“協商”的原則;其次,在由誰構成組織一方的問題上很不明確;最后,在側重于研究心理契約維度的同時,卻未能建立一個條理明晰的維度系列。陳加洲等在對組織中的心理契約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將心理契約定義為雇傭雙方對雇傭關系中彼此對對方應付出什么同時又應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心理約定,約定的核心成份是雇傭雙方內隱的不成文的相互責任。丁榮貴、張體勤認為,心理契約是指一系列相互的心理期望,這些期望是契約雙方相互知覺但非明確表達的。這兩位研究者強調“心理期望”,明確提出了作為員工和組織對彼此的具體期望,為企業或組織詳細地指明了心理契約的哪些具體方面可以用來激勵員工。
心理敘事研究論文
心理敘事是9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種重要的“作者表述”類型,其書寫對象是脫離了具體時空的人,注重對人物心理作“原生態”、個案性的考量,以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心理現象。本文討論的心理敘事是指電影作者以某種屬于情感、欲望、認知、推理或決定的人物心理為中介來言說對人性的認知,是作者通過電影這一藝術樣式,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對人的“自我”進行探究的一種方式,是電影作者關注人的生存處境及人性的具體表現。在90年代中國電影的心理敘事中,對人物心理的描述包括迷戀、恐懼、仇恨、盲目和窺探等豐富的形態。本文將以《大鴻米店》、《二嫫》、《郵差》等電影為個案,論述90年代中國電影中的三種心理敘事形態:壓抑產生的扭曲、激情導致的盲目和愛欲催生的偷窺,各種鮮明的人物心理使“原生態”的人性在上述電影文本中具有豐富的鏡像,這些鏡像正是作者關于人性、關于“自我”的言說。
一、壓抑規訓下的扭曲心理
在90年代電影中不乏聽憑自我驅使,堅守某種立場的人物,但在遭遇歷史、種族或性別秩序的圈禁時,厄運便無可抵擋地降臨在個人身上,如《大鴻米店》中的五龍。人物的命運在導演的“筆”下被歷史局限并左右,人物心理的某個側面在這類影片中被張揚,五龍的仇恨被作者以不無夸張的方法加以表現,人物心理的每一處演變都在影片中得到放大鏡般的展示,這些人物心理都不是變動不居的,而是在壓抑的規訓之下產生的種種扭曲形態。黃健中導演的影片《大鴻米店》就是中國電影中一處成功的心理書寫,集中展示了由仇恨心理導致的“性惡”這一主題,描述了五龍這個在善惡間扭曲的人的心理漸進過程。
1、非雙元邏輯結構
中國電影習慣采用雙元對立的意義結構,即善/惡、美/丑、文明/原始、先進/落后等對立面常以組合的方式共同出現在影片中,這一結構具有強烈的對比性,使作者意圖能清晰地傳遞到觀眾,意義的傳輸和接受過程通常不會產生歧義或發生意義置換。《大鴻米店》則采用了一種典型的非雙元邏輯結構,①不采用二元對立的意義單元,而是在善/惡中選取人性惡這一極端,雖然這種結構容易帶來意義傳輸的不穩定性,雖然影片由此引發了“審丑”等片面的質疑,但是在心理敘事和人性書寫方面卻成為極為典型和成功的范例。如果不以道德標準評價而客觀地看,善和惡各自代表了理性和非理性、對“自然性”的克制或屈從,在這個意義上五龍身上展示了后者,即屈從“自然性”、任由非理性發展產生的過程及結果。
2、惡的演進
語文閱讀心理研究論文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師?!苯處熓菍W校教育的關鍵所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通過教學過程和學生管理工作來實現,而且教師自身的心理特點對學生產生深刻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比其專業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更為重要,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及其他教師的心理和行為,對于教師自身的身心發展、生活、工作及其家庭幸福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趨重視,這是因為是時代的要求、教師職業特點的要求和教師自身的需要。時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師為本中之本,未來的世界實際是教育的競爭,人才要靠教師去培養。教師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擔負的使命是為社會培養一代新人,但在教師職業活動中,存在著成就感與成功可能性的沖突,責任感與工作感,自尊心的沖突,特別是在當前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很容易使教師內心發生波動或傾斜,勢必影響百年大計。
教師職業特點的要求是以認識教師的職業特點的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職業勞動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復雜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教師還身擔眾多的角色,使教師處于內容廣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認識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個性品質上都達到較高水平。教師勞動還具艱巨性,教學工作的勞動時間和強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勞動空間有廣延性,勞動報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師勞動的長期和反復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三是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與情感性,教學中因材施教要有創造性,增強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誠融洽的師生情感。
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教師也是人,難免有某種程度
不適應癥,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對教育事業有害。
認識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還要了解教師的職業心理特點,有以下兩點:
心理機制研究論文
1引言
對于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系,傳統經濟學家認為,財富如收入和資產對幸?;蛏顫M意度有直接的影響,因為高收入能為個體提供更有利的機遇和選擇,因此增加財富就能增加幸福。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物質生活得到了較大滿足,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步入小康社會。按理說,人民會感到生活越來越幸福。然而,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的調查顯示,2005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另有一項調查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十年中先升后降,與經濟發展的曲線并不同步。問題出在哪里?
近幾十年來,這個課題也成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在此,人們平常所說的幸福常用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①這一術語來描述。它是指個人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整體性評估而產生的體驗,主要由情感和認知兩種基本成分構成,其中情感成分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相對獨立的錐度,認知成分則指個體對自己生活滿意程度的評價。1967年,WarnerWilson在一篇《自稱幸福的相關因素》中指出,幸福的人是有高收入的。自此以后,心理學家們圍繞金錢與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本文擬對這些研究進行總結,并探討金錢對幸福感產生影響的心理機制,以使人們更科學地理解金錢與幸福的關系,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同時為政府制定以提高我國人民整體幸福感的公共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
2金錢與幸福感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是主體對客觀生活的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不是很大。研究者從多個角度考察了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系,有國內層面的,也有國際層面的;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
首先,在一個國家內部,個體的收入一般與其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但相關系數不高,即便二者的相關在貧窮國家里比在富裕國家里更強烈。Diener等在美國選取了一個有代表性的樣本,發現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12。即使當非常富有的人被考察時,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仍然很小。Diener等曾對1985年《福布斯》雜志公布的100位最富裕的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與一般的美國人相比,他們只是稍微幸福那么一點點。49位超級富翁中,有80%的人報告“錢可以增加或者減少幸福,關鍵看你怎么使用它?!币晃桓晃虖膩聿挥浀米约涸浶腋_^。一位婦女報告錢不能解除由她孩子的問題所造成的痛苦。
心理健康狀態研究論文
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區分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的話題,不少國內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筆者在臨床心理學實踐工作中,總結了前人的理論與經驗,提出了一簡捷的評價方法。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于痛苦的感覺。
2.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
3.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幼兒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促進幼兒身心發展蘇州彩香一村第二幼兒園黃美玉當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從而形成了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那么,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必須從小做起,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加強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教師為他們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則有利于幼兒形成有益終身的健康行為方式。根據本學期指定的工作計劃,現將總結如下:一、制定周詳的計劃,作為實施集體健康教育的有利前提條件。首先在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豐富幼兒的健康知識,教給幼兒促進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為,從而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體育鍛煉習慣。可以用豐富的知識、動作和行為練習、講解示范、體育游戲,訓練行為,培養習慣等方式進行。在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發揮健康教育的各種功能。例如: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并與其他學科結合進行;在培養幼兒健康行為過程中,要集體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先針對群體進行教育,改變整個群體的行為衛生習慣,來影響個體行為的形成,“大家都這樣,我也要這樣”。再針對個別特殊幼兒多提醒、多關心、多指導,使整體幼兒獲得較全面的健康教育。二、設計多樣化的健康教育形式與途徑,使幼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在身體發展方面:通過戶外體育區域活動、遠足活動、戶外體育游戲促進幼兒大肌肉發展達到肌體的有效鍛煉:幼兒能較協調地走,跑、跳,學會了一個跟著一個走成圓圈,學會了做模仿操等。由于我班是小班年齡的孩子,小肌肉動作方面,多數幼兒小肌肉發展不夠靈活,表現為有的幼兒不會系紐扣,還有的幼兒串珠、撕紙等不夠靈活自如等。本學期我們也將多制定些自我服務方面的要求,讓幼兒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幼兒園健康教育應與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結合,集體教育、小組活動與個別交談相結合。目前,幼兒健康教育實踐中存在著一些誤區,有人認為幼兒健康教育就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培養,對于這些片面的認識我們應該加以注意和防范。我們盡量多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同時還重視到幼兒園課程的潛在影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兒健康教育實施中,不僅應重視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而且應重視幼兒園心理環境的創設。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三、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實施適宜的教育方法。從而使幼兒適應外界變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季節變化,不懂得自行增減衣。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普遍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較為困難,飯后漱口、擦嘴的常規有時仍需老師不斷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過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班級氛圍,開設各種游戲區域活動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自信心,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由于季節的變化,我們也增強了戶外體育運動量,提醒幼兒及時增減衣物,小班幼兒身體各個器官的生理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各個組織都柔嫩,其身體素質還相當薄弱;同時,他們又處于生長發育十分迅速的時期,這也有利于幼兒培養發展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既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離開健康,幼兒就不可能近盡情游戲,也不能專心學習,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幼兒時代的健康不僅能夠提供幼兒期的生命質量,而且為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