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經典古詩漢譯英研究
時間:2022-05-22 08:30:16
導語:教科書經典古詩漢譯英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尚書》云:詩言志,歌詠言。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從小學階段起,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大力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英譯古詩也逐漸融入英文課堂,成為學生英語語言習得的重要材料。2020年中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專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做的古詩詞中英雙語讀本,譯文主要出自享有“詩譯英法第一人”美譽的許淵沖教授。文章以“三美論”為指導,從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對書中篇目進行分析,探究“三美論”在古詩英譯中的體現,以提高學生對英漢雙語古詩的鑒賞水平。
【關鍵詞】許淵沖;“三美論”;古詩英譯
古詩語言精煉,意蘊深遠,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指出,開展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永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堅守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價值自信的根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將英譯古詩帶入英語課堂,開展古詩雙語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能加強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2020年中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許淵沖翻譯的《古詩里的核心詞》,該書是專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做的古詩詞中英雙語讀本,收錄了109首義務教育階段的經典古詩詞。本文將結合許淵沖提出的“三美論”,對書中的英譯古詩進行賞析,探究“三美論”在古詩英譯中的體現,以及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指導作用。
一、“三美論”概述
“三美”一詞,出自魯迅先生的《自文字至文章》:“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許淵沖先生在翻譯毛澤東詩詞的過程中,將魯迅在文學創作中的“三美說”應用到翻譯中,就成了譯詩的“三美論”。詩詞翻譯中的“意美”,指的是要再現詩的內容與情感;“音美”,指的是“詩要有節調、押韻、順口、好聽”(許淵沖,2006);“形美”要求譯詩形式與原詩形式盡量對等,或對照英詩格律再現中詩結構。“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三足鼎立的,在《翻譯的藝術》一書中,許淵沖(2006)清晰地闡述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許淵沖教授始終致力于將該理論應用到詩詞翻譯實踐中。
二、古詩英譯中“三美”的體現
(一)意美
意美,包括原詩內容及詩人情感。古人云:詩以道志。意思是詩可以用來表明志向和抒發情感。“志”在詩中表現為一種“意”,根據詩詞中所描繪的境界、情景、形象,將這種“意”與之融合,成為一種意境(于華東,2008)。清代王夫之在其詩論著作《姜齋詩話》中寫道:“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由此可見,作詩為文,重在立“意”。學生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能僅滿足于口頭背誦,更要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真摯感情以及所要傳達的“意”。許教授的譯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意美,學生先理解原詩,再品讀譯詩,有助于加深對“意”的感悟。例如: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Fishinginsnow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AlonelyfishermanafloatIsfishingsnowinlonelyboat.《江雪》這首詩寫于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期間,詩中的“孤翁”正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此時柳宗元仕途失意,謫居異鄉,心中倍感惆悵寂寥。在《江雪》中,他巧妙地運用了中國藝術創作中常用來營造意境的手法——留白,描繪了一幅寒江獨釣圖:冰天雪地下,千山素裹,鳥絕跡,人影藏,唯漁翁一人,披蓑衣,戴箬笠,獨坐孤舟,自釣于寒江之上。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借用“千山”“萬徑”“漁翁”“孤舟”等意象,呈現出了蒼涼、寂靜、虛空的意境,全詩共二十字,無一字抒情,卻句句蘊藉著孤寂冷清之感。原詩首句使用了夸張的修辭來表明山徑之多,“千”“萬”是虛指,許教授并沒有直譯,而是保留了“山”和“徑”這兩個意象,將“千山”“萬徑”處理成了“fromhilltohill”和“frompathtopath”,這樣學生就能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幅群山連綿、山徑迢迢的大景別。第三句中“蓑笠”指的是用草或麻編織而成的蓑衣與斗笠,漁夫、艄公或農民常用來遮風擋雨。“蓑笠”有時還可以指代人,如南宋詞人王炎在《南柯子·山冥云陰重》中寫道:“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這里的“蓑笠”指的就是戴著蓑笠的農民。西方文化中并沒有“蓑笠”的概念,許教授便將“蓑笠”和“翁”這兩個意象合二為一,處理成了“fisherman”,對學生來說既清晰明了,又簡單易懂。在“path”和“hill”構建的大景別之下,“fisherman”只占據了畫面的一小部分,清冷、蕭瑟的意境油然而生。第四句譯詩并沒有把“獨釣”處理成“副詞+動詞”的結構,“釣”的主體是“蓑笠翁”,所以譯文直接用名詞“fisherman”做主語,后置定語“afloat”是增譯內容,既能使譯文押aabb韻,傳遞音美;又能展現孤舟立于江面的漂浮之感。
(二)音美
漢語是高度音樂性的語言,詩歌更是如此,中國古典格律詩詞將漢語詩歌既脫離音樂又把自身音樂化的特性演繹到了極致(王光英,2011)。古詩在押韻、對仗和平仄等方面格外講究,因此才能“韻”味十足,讀起來朗朗上口。許淵沖的英譯古詩詞在極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中文古詩詞具備的語言凝練和音律優美的特點,是培養學生語音和語感的優質課程資源(陳賢德,2021)。茲舉一例說明,例如: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SpringMorningThisspringmorninginbedI’mlying,Nottoawaketillbirdsare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許淵沖(1983)在其文章《再談意美、音美、形美》中寫道“唐詩的音美,首先是押韻,如果譯文不押韻,就不可能保存原詩歌的風格和情趣”。《春曉》原詩節奏清麗明快,一韻到底,流暢自如。除第三句末字無需押韻外,其余“曉”“鳥”“少”均押在“筱”字韻。英語中同韻詞較少,多為多音節詞,很難一韻到底。許教授在譯文中使用了兩行轉韻(aabb),“lying”“crying”押尾韻/??/,“shower”“flower”押/a??/。《春曉》雖是寫景,但詩中并沒有出現視覺形象,鳥鳴聲、風雨聲是聽覺元素,詩人通過“聞啼鳥”寫雨后春晨,從“風雨聲”聯想到雨夜落紅,由此抒發傷春惜春之情。許教授將“啼”字譯作“crying”,聽起來就像嚶嚶鳥鳴,清脆悅耳,和諧動聽。后兩句“shower”“flower”中的元音/a?/和/?/的發音位置處于口腔中后位,聲音比較低沉,仿佛像是詩人對春光流逝的哀怨和嘆息。此外,“shower”的發音類似形容雨聲的象聲詞“蕭蕭”,給讀者的感覺就像是細雨如淋浴一般連綿不斷,視聽效果一并加強。除押韻外,節奏和平仄也是使得古詩富有樂感的重要因素。平仄指的是用字聲調,平是平直,仄是曲折。平聲與仄聲交替出現,詩歌才會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從而表達詩人或激昂、或苦悶、或喜悅、或哀傷的情緒。按語言意義劃分,《春曉》的誦讀節奏應該是2—3,全詩押仄聲韻,平仄安排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英文中沒有平仄,但單詞音調的輕重抑揚也能構成語流的跌宕起伏。用抑揚之長補平仄之短,正契合許淵沖教授提出的“揚長避短優化論”。《春曉》譯詩每行四個音步,每個音步都是抑揚格,節奏平緩順暢,對學生來說易學易記。
(三)形美
形美,即形式之美。朱光潛(2009)在《詩論》中寫到:“形式可以說是詩的靈魂”。古詩的形式美主要體現在篇幅固定、對仗工整、平仄嚴謹等方面,如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字,頷聯與頸聯對仗,平仄格式必須符合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大基本句型中的其中一種。英文詩的形式主要指詩行與韻系的傳統安排(彭孝章,1987)。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ShakespeareanSonnet)的形式是十四行抑揚格五音步,押韻格式為ABAB,CDCD,EFEF,GG。中詩和英詩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譯詩應盡量縮小這種差異。雖然在“三美論”中“形美”的地位稍遜于“意美”和“音美”,但其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三美”齊備才是中詩英譯的最高要求。例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AQuatrainBemanofmenwhileyouarealive;Besoulofsoulse’enthoughyou’redead!ThinkofXiangYuwho’dnotsurviveHismen,whosebloodforhimwasshed.這首詩寫于靖康之變后的第二年,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建康出現叛亂時縋城而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羞恥,行至烏江時,她想起項羽垓下兵敗后就是自刎于此地,遂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李清照借項羽“拒渡江東”一事來歌頌他的英雄氣概,同時諷刺南君臣廷茍且偷安、醉生夢死的行徑。原詩是一首五言絕句,共二十字。譯詩同樣只有四句詩行,除第三行單詞數為七個外,其余三行每行都是八個英文單詞,雖用詞量少,但詞詞精煉、句句達意。原詩前兩行用到了對偶的修辭。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黃志浩(2002)在《古代詩詞創作與鑒賞》中寫道:“所謂對仗,顧名思義,是指出句與對句像儀仗隊一樣兩兩相對。……它要求字數相等,語義相對,平仄相反,詞性相和,結構相同”。誠然,英文中沒有對仗,但有一種與之相類似的修辭格叫antithesis,漢語亦作“對偶”,或“平行對照”,由結構對稱的詞語,分句或句子排列而成,語義相對或相反。在《夏日絕句》譯文中,許淵沖先生將原詩的對偶句處理成了“be+名詞+of+狀語從句”的結構,單數man與單數soul相對,復數的men與復數souls相對,連接詞while與連接詞e’enthough相對,形容詞alive和形容詞dead對應。此外,由于英文中存在大量多音節詞,相比于一字一音節的中文詩,英詩對偶句并不能總是實現詞數相等,但許先生譯文中的出句和對句每行都是8個單詞,充分做到了與原詩形似,再現其形式之美。
三、結語
古詩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雙語詩詞,既有助于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又能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延伸語言實踐范圍。古詩含蓄雋永,高度凝練,意境豐富精深,只有在“三美論”指導下的譯文,才能讓中外讀者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使中國成為文化強國。正如許淵沖(2020)在為《古詩里的核心詞》作序時寫道:“若是中國的學生都能背誦這些中英詩詞,就可以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外國學生也能背誦這些中英詩詞,并能實際運用,那么,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可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陳賢德2021《許淵沖英譯古詩詞運用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實踐及其價值分析》,《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第6期。
黃志浩2002《古代詩詞創作與鑒賞》,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彭孝章1987《試談英文詩》,《浙江大學學報》第1期。
王光英2011《古詩詞音樂性與審美教學》,《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
許淵沖1983《再談“意美、音美、形美”》,《外語學刊》第4期。許淵沖2006《翻譯的藝術》,五洲出版社。
許淵沖2020《古詩里的核心詞》,中譯出版社。于華東2008《詩詞創作中的意境與語言藝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期。
朱光潛2009《詩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夏琳 李思龍
- 上一篇: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行為教育研究
- 下一篇:崗課賽證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