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演奏光明曲
時間:2022-12-04 04:41:00
導語:用心靈演奏光明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黑暗的手術室里,一束光線照亮患者的眼底。一只手術刀在眼球上輕盈地跳躍,每一步都干凈利索,如同優雅的小提琴家在演奏著名曲……這就是魏文斌的“絕技”,他的每一次手術都像是一次精彩的演出。
魏文斌,40歲,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醫務部主任、主任醫師、首席專家,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崗位能手。10多年來,他發揚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愛崗敬業,掌握了高超的眼底病手術技能,共完成近萬例眼科手術,其中復雜性玻璃體視網膜手術達3000余例。很多同行稱贊:觀摩他的手術,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
魏文斌生于安徽桐城,畢業于安徽醫科大學,1986年分配到北京同仁醫院。剛開始,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尸體上取角膜。
只要有角膜捐獻者去世,他就立刻前往太平間,因為人在死亡6小時后,角膜就作廢了。這活挺苦,沒多少人愿意干,可他一干就是3年,先后取了1000多副角膜。他說:“我每取一個角膜,這世界上就少一個失明的人,還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
從1990年始,魏文斌選擇了頗具挑戰性的眼底病專業。當時,他主攻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在暗室里,透過鏡頭的一束光線,他仔細搜尋著脫落的視網膜后掩藏的裂孔,一點一點地剝離增殖的纖維膜,再將視網膜慢慢鋪平。這是一項繁雜而細致的手術,無論醫生多么努力,手術多么完美,由于視網膜神經結構的特殊性,患者術后視力很難達到0.3以上。直到有一天,他終于明白了這0.3有多么重要。一位出版社編輯右眼失明多年,在手術后視網膜完全復位,魏文斌卻深感遺憾,因為患者視力僅有0.03。誰知,患者卻激動不已,連聲說:“謝謝大夫!有了這0.03,所有的事我都能干了!”一瞬間,魏文斌頓悟了:對于黑暗中的人來說,哪怕再微弱的光明,也是生命的全部光亮。從此,他把驅趕黑暗當成了一生不倦的追求。
近年來,他在學術上不懈攀登,攻克了許多眼科難題,為無數患者帶來了光明。葡萄膜惡性黑色瘤是眼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傳統的方法是摘除眼球。經過鉆研,他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套應用現代玻璃體視網膜顯微手術技術進行眼內腫瘤局部切除的方法,并在國內首次應用這一技術,治療了40余例患者,挽救了絕大多數患者的視力。先天性脈絡膜缺損合并視網膜脫離手術是眼科疑難重癥之一,他和同事通過系統研究,闡述了這一疾病的臨床特征,提出了現代手術設計方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魏文斌的心里,病人重于一切。每當出普通門診,他寧可自己累一點,也要多看幾個病人。他本該只掛二三十個號,可是為了不讓患者失望,他常常要加到五六十個號。從早晨八點到下午兩三點,他幾乎一刻也不能休息。他練就了“快速吃飯功”,中午10分鐘吃完飯,繼續打足精神看病。一天下來,他常常累得連話也說不出來。
“病人是醫生的教材,也是醫生的老師。我們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都是從病人身上得到的。”魏文斌這樣說。在查眼底時,他只要能夠判斷出是視網膜脫落,就不讓病人再做超聲波檢查,這樣就可以為病人省60元錢。在眼科中心,他每月的平均手術量達到70多臺,可謂遙遙領先。他定了一個目標:病人等候住院時間不能超過兩周,病人住院等候手術時間不能超過3天。在手術臺上,他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中午草草吃個盒飯,連水也不敢多喝。有時晚上手術一結束,他就飛快地往樓下跑,別人奇怪地問他干什么,他說:“我餓極了,買包方便面吃!”這些年來,他干得很苦,但心里很快樂。因為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當個病人心目中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