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后感

時間:2022-10-15 10:40:00

導語: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讀后感

近來讀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該書所要企及的育人理念,扉頁上的那段話已經透露得很鋒芒:“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于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書中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闡述的尤為獨到,看后有眼前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之感。

我是一名教師,很自然想到了學生,想到了困惑已久的責任感培養問題。我們的老師都在尋找教孩子有責任感的方法。在學校里,教師希望通過日常瑣事來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掃地,倒垃圾,維護草木等等,教師相信這些行為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有效的。而事實上,這些日常瑣事盡管對維護衛生很重要,但是可能對培養責任感并沒有積極的影響。相反,在有些班級,這些日常瑣事還會導致每天的爭吵,給一些學生帶來苦惱和憤怒。如果強制堅持讓學生做了,結果可能會使學生順從,教室、走廊、公共場地變干凈了,但是,這樣做的學生性格的塑造可能有不良的影響。

很明顯的事實是責任不可以強加。責任感只能從內心產生,由家庭中、學校里和社區中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形成,見書中:“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同時希望他們的責任感來源于最的價值觀。”沒有價值觀來指導的責任感可能會有危害性,就像犯罪分子對犯罪集團無比忠誠和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們會不惜生命去執行犯罪任務。這樣一來,學生的責任感問題再次回到了教師身上,或者更精確地說,回到了教師的價值觀問題上,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表達出來的價值觀能夠加深師生的感情。孩子們也會被他們所愛戴、尊敬的人同化,通過模仿他們,吸收他們的價值觀,并且成為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所以書中鄭重提出價值觀是責任感的源泉。

“孩子的責任感開始于父母的態度和技巧。態度包括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技巧包括向孩子示范處理情緒的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書中如是說。而我們的父母和老師有時自己都沒有準備好,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強烈的情緒。當我們遇到孩子強烈的情感爆發時,我們采用的方法通常是拒絕、否認、壓制或者美化,并且措詞也比較強烈,像壓制型的:如果你再這樣,我會狠狠揍你一頓。恕不知情感就像黃河之水,不能被否定無法講道理,也不能不切實際地空談。這一點書中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我們必須認可它們,必須重視它們。要機智地轉移它們的方向。通過這樣的疏導,強烈的感情可能會成為我們生活的興奮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輕松和歡樂。

這些都是崇高的目標,但是問題依然存在: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在理想的目標和日常的實踐中間搭起一座橋梁呢?我們該從何處著手呢?書中從醫治孩子的情感創傷,與孩子建立聯系,映射孩子的感覺,不帶抨擊地陳述感受和想法,孩子的發言權和選擇等方面娓娓道來,讓你感到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取決于我們和孩子的關系,這種品質的培養無法通過語言傳輸,而必通過行動傳達。

看完書,我知道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要關注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不要針對他們的行為和他們外表的服從或者反抗作出反應,而要對引起這個行為的真實想法作出回應。孩子們的情緒會通過他們的言辭、語氣、手勢、姿態流露出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們的心里要樹立起這樣的座右銘:讓我理解,讓我表現出我的理解,讓我在用詞上不要表現出批評和譴責。

當孩子表現出沉默,不活躍,走路拖拉,我們從他們的步伐就能看出,他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我們有時會用“你那是什么臉啊?”“你這次又干了什么?”“你今天遇到了什么麻煩?”這類帶有諷刺和批評的話語進行談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惡。書中告訴我們不妨采用:“你遇到不開心的事了。”“今天你不是很順利。”“看起來你今天過得很不愉快。”等帶有一定好奇和同情的語句更為合適。

我想,當老師帶著敏感的心注意孩子,努力地理解孩子,不再說一些尖刻的話語,能夠不帶辱罵的反映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當老師這樣做時,學生的內心就會開始發生變化。同情的氛圍讓學生向你靠得更近。他們也會注意到老師的公平、體諒、禮貌的態度,并且模仿。這些變化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但是努力最終會獲得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