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分級監督管理制度
時間:2022-03-24 08:51:00
導語:國有資產分級監督管理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和法規,本區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三個層面: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和國有(集體)企業經營實體。
區國資委是區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在區政府領導下,對區屬國有資產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權收益、權利,承擔義務和責任相統一,實行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區國資委是區政府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區屬企業(有托管企業的委辦局)是區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對所屬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承擔義務和責任相統一,實行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集體)資產管理體制。
國有(集體)企業經營實體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努力降低經營風險,確保國有(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第二條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資產營運機構和企業經營實體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國有(集體)經濟結構和布局調整的“三個收縮、三個集中、三個突出”,創新、整合、規范和深化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推進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實施科教興區主戰略,完善企業科技創新機制,進一步加強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實現國有(集體)資產監管制度全覆蓋。
第二章區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
第三條監督管理機構要深化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和重組,推進國有(集體)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國有(集體)經濟布局和結構的調整,提高國有(集體)經濟整體素質。
嚴格制訂和審批企業改制方案、認真做好產權界定、清產核資、不實資產核銷、財務審計、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等工作程序,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國有資產轉讓要經區職能部門會審,逐級上報審批,轉讓企業國有產權致使國家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要報區政府批準。
建立和健全本區國有(集體)企業改制(股權轉讓)的資本金管理制度、資產收益收繳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占用費集中管理制度。
第四條監督管理機構要推進國有(集體)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機制,完善經營者激勵和約束制度。
依照法律程序,對區屬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產權代表進行任免、考核,代表區政府向部分企業派出董事、監事,負責董事會、監事會的日常管理。
向部分企業派出委派會計,負責委派會計的日常管理。
第五條監督管理機構要探索有效的國有(集體)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促進國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集體)資產流失。
尊重、維護國有(集體)企業經營自主權,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企業依法經營管理,推進企業知識產權、品牌戰略,增強企業競爭力。
第六條監督管理機構要建立健全企業監管稽察制度,對區屬企業的財務收支、財務預算、財務決算、經營績效,以及建設項目或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和評價。
第七條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戰略規劃的審核,推進國有(集體)經濟“三個收縮”,即收縮投資級次、收縮分布跨度、收縮股權比重。
戰略規劃的編制和執行情況是監督管理機構對其派出的產權代表實施考核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第八條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經營預算、投資監督管理,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研究國有資本投資導向;
(二)審核營運機構的年度投資計劃,核準營運機構的計劃外投資項目,對營運機構的重大投資項目實施備案管理;
(三)組織開展投資分析活動,對重大投資項目(含金融投資)組織實施稽查、審計、后評估等動態監督管理。
第九條監督管理機構要完善企業國有(集體)資產經營目標考核的契約管理。通過統計評價、月度監測、經營業績考核等環節,建立和完善國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指標體系;對所監管國有(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行監督,維護國有(集體)資產出資人的權益。
完善國有企業的不實資產管理制度,防止國有(集體)企業產生不實資產。
第三章區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
第十條資產營運機構要貫徹執行有關國有(集體)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接受和服從區國資委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等方面的監督管理。
受區國資委指導對所屬企業的產權代表、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進行任命、考核、獎懲等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資產營運機構要按《公司法》規定建立健全公司章程,完善企業組織機構,明確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職責和義務等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第十二條資產營運機構負責所屬企業的資產經營管理、資產統計、清產核資、經營業績考核等工作,推進所屬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嚴格按企業改制程序規范操作。
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規范內部核算工作制度,全面落實科學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推進管理現代化,落實防止不實資產產生的制度,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十三條資產營運機構負責編制企業戰略規劃,推進“三個集中”,即:國有(集體)資產向優勢產業和領域集中,向大型、特大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集中,向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核心板塊集中。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在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的基礎上,為企業的長期生存與發展所作出的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方向性、整體性、全局性的定位發展目標和相應的實施方案。戰略規劃要明確3年和5年的發展目標,重點突出3年發展目標。包括下列內容:
(一)企業定位及組織架構;
(二)核心業務板塊及重大發展項目;
(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投資規模和計劃、行業或者資本進退、科研開發、存量盤活、歷史問題解決等目標;
第十四條資產營運機構負責建立企業經營預算管理制度。以國有(集體)資產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為導向,逐級編制上報國有(集體)資產的投入、調整、收益管理的年度營運計劃。
(一)預算內容:
1、預算年度開始時的國有資產總量、結構和分布;
2、預算年度內的重大資產運作事項;
3、預算年度結束時的國有資產總量、結構和分布。
(二)運作內容:
1、投資,包括新增投資規模、追加投資規模、投資結構、投資預期收益等;
2、融資,包括新增融資規模、融資結構和融資的還本付息等;
3、資產處置及處置收入使用,包括資產處置變現收入使用、非現金資產交易等;
4、收益分配,包括預期收益、收益分配方案等;
5、其它事項。
第十五條資產營運機構負責建立企業投資監督管理制度。涉及國有(集體)企業擔保、融資和對外投資(設立企業、收購兼并、合資合作、對出資企業追加投入等)、固定資產投資、金融投資要經董事會、監事會批準,并報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主要職責:
(一)負責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組織專家論證;
(二)負責投資決策并承擔投資風險,防止投資失誤;
(三)開展投資分析,集中企業核心業務,組織投資管理。
第四章國有(集體)企業經營實體
第十六條企業經營實體要按《公司法》規定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發揮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作用,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聘任制度。
第十七條企業經營實體要圍繞“三個突出”即:突出核心主業、突出核心技術、突出核心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規劃管理、預算管理和投資管理為基礎,落實企業知識產權、品牌發展戰略,形成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和團隊精神,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實體。
(一)完善企業應收帳款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按照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計提壞賬準備金,并落實專人負責,防止因沒有及時催收而形成壞賬;
(二)完善企業存貨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按照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計提減值準備金,并定期清查盤點,做到帳帳、帳物、帳卡相符,發生盤虧、毀損、霉爛變質、報廢實物資產壞帳損失,要逐級報告審批;
(三)完善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按照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計提減值準備金,并落實責任、嚴格管理,防止固定資產盤虧、毀損;
(四)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廠務公開、知識產權、精神文明等工作。
(五)發生重大資產損失,要及時向出資人報告。
第五章附則
第十八條本區國有(集體)資產營運機構和企業經營實體要根據本辦法制定相應的日常管理制度及工作細則。
第十九條本區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條各鎮、街道、工業區依照本辦法管理所管轄的國有(集體)資產。
- 上一篇:關于地方區域立法調研報告
- 下一篇: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