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企業的治理結構特征
時間:2022-07-22 07:51:00
導語:私營企業的治理結構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中共中央統戰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組成的《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實施了第七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837份。基于該問卷的數據,本文對私營企業治理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
一、私營企業是一個異質的企業群體
按照規模不同,我們將私營企業分為“普通企業”和“典型企業”。從本次調查所得的3837個樣本數據中,選取“2005年所有者權益”、“2005企業銷售額”、“2005年企業稅后凈利潤”、“2005年企業雇工”等四項基本指標,通過聚類,將樣本企業分為“普通企業”(2131戶,總樣本55.5%)和“典型企業”(15戶,總樣本0.4%)兩大類。所有者權益中位數在1億元以下的“普通企業”在戶數上占主體,具體為所有者權益中位數210萬元,銷售額中位數765萬元,雇工中位數53人。表明私營企業主體是中小企業。
所有者權益中位數在1億元以上的“典型企業”戶數雖然不多,但屬于大型私營企業。這類企業銷售額中位數14億元,雇工中位數2560人。“典型企業”呈現數量少、規模巨大的特征。分析表明,“典型企業”與“普通企業”規模差異很大。“典型企業”中有50%是從國有企業改制、收購過來的,他們中2戶已上市、1戶已進入上市輔導期、5戶有上市打算。
與“普通企業”相比,“典型企業”還具有超強的銀行融資能力。從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信用社貸款金額的平均數顯示,“典型企業”分別為12667萬元、4238萬元、5956萬元;而“普通企業”三項依次是353萬元、34萬元、117萬元,可見差異十分顯著。
二、私營企業的治理結構分析
私營企業還處于成長時期,本次抽樣調查的私營企業,平均登記時間是1998年,距今不到10年時間。通過分析,私營企業治理結構主要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私營企業所有者權益結構中主的所有者權益占主體地位,而且這種主體地位并未隨企業成長而出現明顯的改變。
將2005年私營企業投資者人數和資本結構同開辦私營企業時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從投資者人數看,私營企業自然人投資者無明顯變化企業(中位數為2),法人投資者開始有增多的趨勢(但顯示的中位數都為1):從資本結構看,企業主所有者權益仍是主體(中位數為70%),企業主所有者權益比例、其他集體企業所有者權益比例、其他私營企業所有者權益比例、外資所有者權益比例、各級政府所有者權益比例等五項指標無明顯變化,而其它個人所有者權益比例和其他國有企業所有者權益比例兩項指標有差異。可見,企業自身的成長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并不明顯。
將“典型企業”與“普通企業”、“改制企業”與“非改制企業”兩兩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典型企業”和“改制企業”企業主所有者權益比例小、而其它個人所有者權益比例較大,交叉分析結果都是顯著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私營企業資本結構具有“路徑依賴”的基本判斷。
2.私營企業組織機構不斷發育,但私營企業上市并沒有達到優化治理結構的目的。
在私營企業成長過程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黨組織、工會、職代會等內部組織機構不斷發育,并開始發揮作用,這對于規范企業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保障各自的權益,形成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進一步分析發現,已經公開上市的私營企業治理結構并不樂觀。數據顯示,超過50%上市企業沒有股東大會,1/3的上市企業沒有董事會,近90%上市企業沒有監事會。看來,一些私營企業公開上市多半是為了融資,規范企業治理并沒有真正成為上市的目標。因此,私營企業規范管理,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還有較長的道路要走。
3.私營企業的決策機制是以“企業主”為中心,且出現了大小企業“兩頭抓”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后,私營企業之所以迅速增長,并能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與私營企業相對靈活的決策經營機制是分不開的。而這種靈活機制的核心是企業主的決定性作用。
調查顯示,90%私營企業主兼任企業總裁、(總)經理。上市私營企業的比例也超過80%。企業重大決策主要由企業主負責(36.9%),其中50%上市私營企業由“董事長說了算”。企業日常管理也主要由企業主和主要管理人員(53.1%)、企業主(39.1%)負責。為了促進企業規范經營和持續發展,按重要程度,“由主要投資者親自抓日常經營管理工作”仍然排在第一位。可以說,私營企業的發展絲毫離不開企業主的作用。無論是“已經上市”的還是“暫時不想上市”的企業都說明了這一點,筆者把這種現象稱作大小企業“兩頭抓”。這種“兩頭抓”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企業主多年形成的集權式管理風格,二是公司上市后,經營風險擴大,“親自掛帥”成為企業主的自然反應,三是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放權”的委托風險很高。
三、簡短小結
企業治理結構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環境選擇的結果。隨著2005年國務院制定了《關于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私營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環境,對于私營經濟的壯大發生著深刻的影響。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在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面,不是在營造良好的企業成長環境,而更多的是“抓大放小”,鼓勵私營企業“做大做強”,甚至出現“拔苗助長”的現象。這種環境下,有些私營企業能夠在短期內規模迅速膨脹,并公開上市,出現“組織形式”早熟于“管理內容”的尷尬狀況。其結果是,一方面,企業治理結構不規范,企業自身經營風險大,中小投資者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極少數“知名度”極高的私營企業“曇花一現”,不僅企業自身發展陷入困境,而且還損壞私營企業群體的整體形象,甚至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隱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