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與路徑是什么

時間:2022-07-04 04:02:00

導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與路徑是什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與路徑是什么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來理解,一個基本的出發點是“減少農村,減少農民”。那么,應該如何減少農民?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資源基礎和產業選擇的角度分析,這個系統的經濟邏輯及循環機理可以概括為“三化”:一個是“異化”,即城市化,農村變成城市;一個是“進化”,即農業現代化,傳統的小農業變成現代化大農業;一個是“退化”,即生態與環保化,“什么也干不成”就歸于環境保護,搞生態環保產業。

——傳統農業的“進化”。資源條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為現代化的大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業首先是規模化農業,規模化農業首先是特色農業。“宜瓜種瓜,宜豆種豆”,如山東壽光的蔬菜、北京郊區的西瓜水果、東北的糧食等等,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農業現代化過程是一個“技術排擠農民”的過程,置換出來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要進入城市。

——傳統農業的“退化”。很多地方資源條件不好,甚至沒有任何資源,不適宜繼續進行農業生產,不適宜人居;有一些地方雖然有資源,但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等考慮,也不適宜繼續農業生產,如青海西藏的“三江源”地區。這些地方的原有農業人口要逐漸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還林、還草等等。這個過程可稱為“資源排擠農民”的過程。這些人口當然也要進入城市。

——農業產業的“異化”。城市要接納“技術排擠”和“資源排擠”出來的剩余人口,為現有農業的“進化”和“退化”提供轉移空間。這就“逼迫”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城市的接納能力。城市哪里來?哪里有那么多的城市接納這么多的剩余人口?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城市擴容比新建成本要低得多,但擴容也有它的經濟限度。所以“擴容”和“新建”都是需要的,要“兩條腿走路”。“新建”要通過非農產業帶動,農業變成工業、服務業。當然依據也是區域的資源條件和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