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時間:2022-07-17 03:58:00

導語:影響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響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年,農產品國際市場發生顯著變化,由于糧食供給呈偏緊趨勢,一些糧食出口國將原來實行的鼓勵性措施改變為限制性措施,一些糧食進口國則放松原來的限制性措施。面對諸多不利因素,我國政府繼續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立足于主要糧食供應依靠國內生產,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一、諸多因素促使國內外市場糧價上升

近年來,由于各國生物能源政策、氣候不穩定和發展中國家消費需求上升等原因,促使世界糧食供求趨緊以及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較快。由于氣候原因使一些糧食出口國的糧食減產并減少糧食出口,世界糧食庫存已經降至相當低的水平;國際市場石油供求緊張促使石油價格攀升,導致一些國家正在或準備大規模開發生物柴油和乙醇燃料,從而極大增加了對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需求。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石油價格飆升對谷物價格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另一方面擴大了對于生產生物燃料所需要的原料作物的需求。

國際市場糧價快速上漲對國內帶來重要影響:一是大大增加了農產品進口貿易的成本;二是推動了國內糧油價格的上漲。從進口方面看,由于進口大豆價格高于國產大豆價格,從而拉動國內市場大豆價格上漲;從出口方面看,由于國內大米、小麥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部分糧食主產省份要求增加糧食出口,糧食出口增加也會拉動國內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由于糧油價格是構成國內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糧油價格上漲就成為政府抑制物價上漲的重要任務。

二、我國糧食生產發展,保障了國內供給

在國際市場糧食供給緊張的情況下,我國大米、小麥、玉米對外貿易呈現凈出口的格局,這是以我國政府堅持糧食供給立足于國內生產,國內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糧食再獲豐收為前提的。年以來,中央把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出臺了一系列直接、有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來未曾有過的。*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150萬噸,比上年增產350萬噸,成為歷史上第4個高產年,也是1985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首次實現連續4年增產。

為了緩解自身糧食緊張局面,一些糧食出口國紛紛采取抑制糧食出口的新政策,甚至采取臨時性禁止糧食出口措施,這無疑加劇了國際市場糧食供求緊張程度,增加了糧食進口國的壓力,特別是對人口眾多的糧食進口國的壓力更大。由于我國擁有比較充足的糧源,從而化解了國際市場糧食供求緊張帶來的進口壓力。

三、國內油料產量下降,對外依賴度上升

近年來,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惠農措施促進了小麥、玉米和稻谷種植效益增長,這些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大幅增加。但是,因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我國油籽產量出現持續下滑。*年我國大豆、菜籽和花生播種面積呈現兩減一增的態勢,其總面積繼續下降。*年我國大豆等油料作物產量下降,據估計,國內食用植物油總產量約900萬噸,較上年降低6.3%。

與此同時,我國的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持續增長,*、*年度消費量為1454萬噸,*、*年度國內植物油消費量增至2235萬噸,年均增長8.9%。目前,國產植物油的自給率約為40%。

由于國內食用植物油供求缺口相當大,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的60%來自于國際市場,而且對外依賴度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過低帶來了一系列風險,這不僅丟失了定價權,更是對食用油供給安全以及食物安全的重大威脅。最近兩年,隨著國際市場上生物柴油的迅猛發展,以生物柴油為主的工業用植物油消費快速增長,造成全球植物油庫存量明顯下降,國際市場上可供我國進口的油料產品日趨緊張。

四、國家繼續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

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年我國繼續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特別是加快轉變農產品出口增長方式,扶持大型龍頭企業,推動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商務部將農產品列入“十一五”期間重點支持的出口商品,提出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六大措施,包括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培訓和信息服務,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計劃;加強行業組織建設,提高農產品出口組織化程度;創新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外交涉力度,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面對國際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苛刻,*省農產品出口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并保持超過20%的增長速度。*省的經驗表明,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提升出口企業的門檻,嚴格控制農產品質量,對促進農產品出口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

五、不斷提高處理貿易爭端的應對能力

*年我國遭受一些西方國家的指責,我國食品(包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一時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我國政府表示愿意真誠地與各國開展對話和合作,共同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性的同時,堅決駁斥了一些毫無根據或夸大事實的說法。政府采取事實求是、認真負責和真誠合作的方針,以及實施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性的整治行動,取得了西方國家的理解和認同,成功地化解了當時可能激化的國際貿易摩擦和糾紛,對保證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不同國家之間貿易摩擦和糾紛經常發生,尤其對一個大國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加入WTO以來,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增長,頻繁地遭遇了各種各樣貿易摩擦和糾紛。因此提高處理貿易爭端的應對能力,成為推動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政府、行業協會(商會)、進出口企業在貿易實戰中經受鍛煉,顯著地提高了應對貿易摩擦和糾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