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基層衛生工作要點
時間:2022-05-06 10:09:00
導語:全市基層衛生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2年全市基層衛生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根據國家、省、市深化醫改的總體部署和“衛生強市”的發展戰略,堅持“強基層、保基本、建機制”的基本原則,深化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深入開展“精細化管理年”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規范年”(簡稱“兩個年”)活動。具體側重于“三擴面”:一是擴大基本藥物制度覆蓋面;二是擴大高血壓、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三大慢病(簡稱“三病”)基本藥物免費配送覆蓋面;三是擴大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范化創建覆蓋面。“三提高”: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提高全市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一、深入開展“兩個年”活動
(一)著力打造“精細化管理年”
1.積極推行新農合工作精細化管理。按照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要求,以“完善政策、提高保障、合理控費、加強監管”為重點,全面加強新農合工作。一是積極探索支付方式改革,要求所有縣(市、區)均開展支付方式改革,推廣三門、仙居試點經驗,因地制宜地推行總額預付、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等多種支付方式,探索建立住院費用彈性總額預算管理和門診統籌總額預算管理機制,設立門診統籌調制基金,提高預算超支抗風險能力。二是加大新農合基金監管力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做到專戶存儲、專款專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擠用、截留、挪用,加強財務檢查和內審內控,嚴格遵守財政紀律,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加強新農合醫療服務的監管,強化定點醫療機構動態管理,控制醫藥費用合理增長,進一步規范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依法加大對欺詐騙保行為處罰力度。三是完善市級新農合結算平臺系統。加強縣與市之間的溝通交流,簡化異地結報程序,并力爭與省級平臺對接,提高即時刷卡結報率,方便參合農民報銷。
2.積極推廣“三病”精細化管理。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促進全市慢性病社區管理再上新臺階。推廣三門“三病”精細化管理試點的經驗和做法,規范健康教育和社區隨訪管理,建立、完善與慢性病防治形勢相適應的工作機制,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診療服務和精細化防治管理,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
(二)著力打造“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規范年”
1.進一步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各地要在規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制度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編制機制、考核體系和用人制度。一是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動態管理機制。各縣(市、區)衛生局要積極與編制部門溝通協商,按照規定標準核定人員編制,實行總量控制,動態調整。二是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體系。認真推廣玉環縣基層衛生改革試點縣的工作經驗,積極創新考核機制,將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目標考核內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考核結果與財政資金撥付掛鉤。進一步完善鄉鎮衛生院績效工資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勵性的收入分配機制,各地可將基礎性績效工資與獎勵性績效工資按5∶5、4∶6、3∶7的比例進行償試,適當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堅持績效工資發放與個人考核相掛鉤,將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作為個人考核的主要內容,實施“按崗定酬、按績取酬、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分配原則,真正發揮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充分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完善競爭性用人制度。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推行全員聘用制,按照崗位設置及條件,打破人員身份,實施人員競聘上崗,同工同酬。進一步完善院長(主任)負責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充分發揮院長(主任)的主觀能動性,推行院長(主任)公開選拔、競爭上崗,賦予院長(主任)一定的責、權、利和義務。
2.進一步規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行為。各地要以基層醫改為契機,強化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內部管理,堅持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并舉,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制度,規范醫療衛生服務行為。一是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診療管理。各地要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門、急診工作,堅持嚴格的值班制度,24小時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2012年爭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人次占全市診療人次的45%以上;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積極提倡合理使用基本藥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主動引導城鄉居民“小病進社區”。二是強化基本公共衛生管理。嚴格按照《省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規范(2011年版)》的要求,規范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各地要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組織管理辦公室,實行多部門協作,明確職責分工;積極推廣“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加強優秀責任醫生團隊建設。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績效考核評估,充分發揮考評結果的激勵作用,堅持考評結果與公共衛生專項補助資金發放掛鉤,加強公共衛生專項補助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積極推進“三擴面”工作
(一)進一步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覆蓋面
鞏固全市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成果,指導、督促縣(市、區)按照國務院文件精神,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補償政策,建立健全基層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穩定補償渠道和補償方式,確保基層公立醫療機構正常運轉。與此同時,根據省政府要求,進一步擴大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覆蓋面,積極促進基本藥物制度向村衛生室延伸,2012年底前全市所有的村衛生室都要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各縣(市、區)衛生局要當好政府的參謀,積極主動開展調研、策劃和征求意見,盡早出臺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尤其是財政補償政策,并認真組織實施;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村級醫療機構做實、做細、做規范,認真做好減輕廣大群眾醫療負擔、方便百姓就醫的這項民生工程。
(二)進一步擴大三大慢病基本藥物免費配送覆蓋面
按照市政府的三年規劃,在做好“三病”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高血壓、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三大慢病基本藥物免費配送覆蓋面。爭取提前到2012年底前,全市所有縣(市、區)全面實現三大慢病基本藥物免費配送全覆蓋。各縣(市、區)要盡早制定實施方案,通過三大慢病精細化管理及基本藥物免費配送,優化政策支持環境,落實必要的經費;同時充分發揮社區責任醫生的作用,按照規范認真做好個性化評估和定期隨訪,要真正把基本藥物送到每一個“三病”患者手里,使此項民生工程惠及全市所有城鄉居民。
(三)進一步擴大規范化創建覆蓋面
各地要積極開展國家(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省級規范化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工作,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軟、硬件建設,努力創造條件做好申報及初評,市局將組織專家組進行考核驗收。2012年,爭取有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有2-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6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達到省級規范化標準。同時按照省廳統一部署開展鄉鎮衛生院等級評審工作。
各地要加快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步伐。按照省廳《關于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的實施意見》精神,結合村衛生室現狀,加快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積極探索緊密型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在全面實施基本型鄉村一體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緊密型鄉村一體化管理,爭取在2012年底前全市緊密型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率達到50%以上。
三、努力促進基層衛生工作“三提高”
(一)進一步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
1.進一步提高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和報銷比例。完善新農合籌資等相關政策,相對穩定籌資水平和報銷比例。2012年,全市新農合參合率繼續鞏固在95%以上,人均籌資水平提高到360元以上,其中財政補助不低于是25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補償比例力爭達到75%,按要求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政策范圍內住院補償比例分別提高到70%和80%,適當穩定省市級(含省外)醫療機構的住院補償比例。住院補償最高支付限額(封頂線)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倍。適當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補償比例,普通門診補償比例達到35%左右。同時將達到緊密型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村衛生室門診補償比例與鄉鎮衛生院同等。
2.全面提高農村居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水平。擴大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范圍,所有縣(市、區)都要提高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終末期腎病、重性精神病、耐多藥肺結核、乳腺癌、宮頸癌、艾滋病機會感染等8個病種的醫療保障水平。并在三分之一以上的統籌地區,增加肺癌、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腦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種疾病,2012年計劃安排椒江、三門、天臺第一批實施。將重性精神病、終末期腎病、器官移植后續治療、惡性腫瘤、兒童孤獨癥等5個病種納入特殊門診統籌補償范圍,補償比例參照住院補償標準。
(二)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
深化落實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一步開展培訓工作,做實做細服務內涵,提高服務質量和項目成效。深入開展第四輪(2012-2013年)參合農民健康體檢工作,按省廳要求以重點人群為主要體檢對象,60歲以上老人、中小學生、兒童每年開展一次體檢,體檢率達80%以上,其他人群每兩年體檢一次,各地要特別關注并動員從未參加過體檢的農民要求參加健康體檢。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規范化健康檔案覆蓋面,2012年城鄉居民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0%以上。同時積極開展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管理,提高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
(三)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根據《省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二期建設方案(2009-2011年)》,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進程,切實做到每個建設項目保質保量、如期完成。加強基層衛生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基層衛技人員繼續教育,組織開展第二輪社區責任醫生“臨床跟師班”培訓工作,2012年計劃培訓500名,要求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各安排4名參加;完成2012年“訂單式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計劃47人。
加快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步伐,盡早實現基層衛生資源和健康信息“數字化”管理。推進建立基層衛生信息化平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城鄉居民健康管理和診療等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推廣運用信息化平臺建立雙向轉診中心、影像診斷中心、檢驗檢測中心、心電診斷中心等區域診斷中心,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服務。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文化建設,廣泛開展“我身邊的社區衛生服務”宣傳和健康宣教活動,切實提高百姓對基層醫改政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康知識等的知曉率及基本醫療服務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基層衛生工作的影響力。
- 上一篇:全市結核病防治工作要點
- 下一篇:鐵路運輸發展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