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富民實施意見
時間:2022-09-12 02:29:00
導語:漁業富民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加快漁民增收致富步伐,根據農業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方案》和《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實施方案》精神,現就我縣**期間實施漁業富民行動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按照“轉變觀念、創新養殖模式、挖掘潛力、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針,全面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著力培育一批水產養殖大戶、水產經紀人、水產經營合作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發展特色漁業、外向漁業、生態漁業,促進漁業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由漁業資源大縣向漁業經濟強縣的跨越,為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工作目標
通過漁業富民行動,提高水產養殖規?;⒓s化、標準化、組織化水平,主要養殖水域規劃布局科學,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健康養殖技術得到推廣,水產良種覆蓋率得到提高,水生動物病害防控能力增強,漁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產業素質進一步提高。到十一五”末,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16萬畝以上(不包括稻田養殖面積),較**末增加2.5萬畝;全縣水產品總量6萬噸以上,較**末增長64%;漁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0%左右;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優質水產品產量占總量的50%以上;全縣農民人均漁業產值超過800元,較**末翻一番。
三、主要工作
“漁業富民行動”突出良種工程、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產業化經營和漁業資源環境保護四大重點,通過突破“瓶頸”制約,實現漁業區域經濟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和漁民收入的增加。
(一)進一步提高良種繁育能力。按照農業部《水產原良種場生產管理規范》的要求,規范良種場親本選育、引進和經營管理,加速擴大名優種苗的繁育規模,配套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逐步建立集繁殖、培育、銷售一體化的苗種繁育體系。到**末,苗種繁育總量25億尾以上,增長92%;新建年產苗種5—10億尾的國家級鰍科魚類良種場,通過市級以上驗收的水產原良種場達到4—6個,主要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
(二)建設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全面推進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因水制宜,調整養殖結構、調優養殖品種,促進水產養殖與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技術規范的要求,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模式,修復養殖水域生態環境,保持水域灘涂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組織實施標準化生產,實現對水產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控,加快無公害水產品、水產綠色食品認證步伐。**期間,建設省、市、縣三級示范區8萬畝以上,爭取達到省級標準的3個,市級標準的10個;完成無公害水產品認證8個、無公害產地認證面積12萬畝,水產綠色食品認證4個,全縣通過質量認證的水產品品牌達到12個。通過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和水產品質量認證,實現優勢水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漁業優勢區域經濟的擴張,擴大我縣水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推進漁業產業化。充分發揮漁業資源、特色品種、良好水域環境的優勢,結合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和優勢水產品品牌的打造,加大水產品加工流通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爭取**末,水產品加工率達10%;創建1—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知名品牌。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引導中小加工流通企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開展橫向聯合,擴大經營規模,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同時,培育典型,加強引導,圍繞龍頭企業和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扶持一批農民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成為農民與市場、企業與基地的橋梁和紐帶,拓寬漁民增收領域。到**末,我縣水產龍頭企業達到15個,其中爭取達到國家、省級龍頭企業3個。
(四)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制定地方漁業資源與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中長期規劃;建立重點水域地方特色品種保護區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注重湖泊、河流生物修復技術的推廣應用;合理規劃養殖密度;積極探索和推進養殖病害生物防控技術,建立漁業水域污染及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體系,規范漁政漁港管理體系和漁船檢驗體系,全面實行養殖證制度,實現漁業健康持續發展。
四、行動措施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進一步加快漁業發展,轉變漁業增長方式,把漁業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產品優勢、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是我縣**期間漁業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各鄉鎮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將漁業富民行動抓緊、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二)集中力量,重點扶持。針對制約我縣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按照非均衡發展的理念和狠抓重點漁區、突出名優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漁業效益的原則,重點扶持國家級、省級苗種繁育基地,省、市級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和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在資金投入上,協調用好各項漁業資金,發揮國家、省、市級投資的導向作用,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實行以獎代補,擇優扶持。**期間,獲得國家級龍頭企業獎勵10萬元、省級龍頭企業獎勵5萬元、市級龍頭企業獎勵2萬元。至2007年年底,凡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水產品品牌,市財政將補貼8000元。
(三)統籌兼顧,搞好規劃。各鄉鎮要結合本地區**發展規劃,適應漁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科學制定本地區的漁業發展規劃。依托規劃,狠抓結構調整,促進漁業產業升級和優化,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產學研”結合,提高科技興漁水平。鼓勵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對漁業科技難題進行攻關,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研究和開發;加強養殖戶的技術培訓,以科技進步引領漁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五)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縣級漁業水域、魚類病害、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全面落實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對養殖用水、漁用飼料和養殖用藥進行全程監督管理;積極推行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健全完善水產標準體系。
(六)強化管理,保持良好的漁業秩序。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等法律法規,大力推行以《養殖證》為核心的水產養殖業管理制度;繼續抓好大水面漁業資源保護工作,規范捕撈行為,嚴厲打擊“電、毒、炸”等對漁業資源破壞嚴重的非法捕撈行為,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七)典型示范,考評獎勵。為鼓勵先進、促進工作,縣水產部門將以創建“漁業富民先進鄉鎮”為抓手,通過設立考核指標,每年進行一次“漁業富民先進鄉鎮”、“先進企業”和“先進個人”考核評比,引導重點漁業地區加快漁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實現以漁業區域經濟超常規發展,帶動全縣漁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升,實現農民漁業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