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意見

時間:2022-01-27 02:58:00

導語: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意見

一、指導思想

按照建設公共財政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要求,合理調整和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財鄉用縣監管”,提高鄉鎮政府發展經濟和增收節支的積極性,確保鄉鎮基本支出需求,減輕鄉鎮財政負擔,防范和化解鄉鎮財政風險,促進鄉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調整、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旨在適當調整財力分配格局,充分調動鄉鎮政府培植財源、組織收入和加強支出管理的積極性。在做到應收盡收的同時,把有限的財力用在確保鄉鎮職工基本工資發放、確保鄉鎮政權有效運轉上。

(一)堅持統一政策、積極穩妥的原則。按照《預算法》和預算管理的法規、政策規定,從鄉鎮經濟、財政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做到既積極穩妥,保持鄉鎮財政的實體地位不變,又要保證縣、鄉兩級財政的正常、平穩運行。

(二)堅持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按照鄉鎮財政改革后的職能定位,合理調整縣鄉政府財權與事權的劃分,根據事權界定財權,使財權與事權保持對應,需上級承擔或委托下級承辦的支出應保障足額經費。

(三)堅持縣鄉利益兼顧的原則。既要保證縣級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增強對全縣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又要考慮鄉鎮的利益,盡可能的縮小縣(本級)鄉兩級財政正常經費和人均財力的差距。

(四)堅持調動鄉鎮理財和推動經濟發展積極性的原則。對鄉鎮招商引資、新辦企業所增加的收入應全部留給鄉鎮;調動鄉鎮抓財源、抓收入的積極性,同時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五)堅持保障農村基層政權正常運轉的原則。分類核定鄉鎮公用經費定額,逐步實現轉移支付管理規范化,確保鄉鎮基本支出需要。

三、具體內容

2009年,我縣對鄉鎮繼續實行“核定支出、保障運轉、收入上劃、新增留用”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以“鄉財鄉用縣監管”為核心,實行“預算,賬戶統設,資金統調,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

1.收入:鄉鎮實現的國稅收入、地稅收入、契稅收入、非稅收入,全部上劃為縣級收入,不再給鄉鎮下達收入指標。

2.支出:鄉鎮支出是指鄉鎮財政供養的人員工資、公用經費、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等支出。

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工資基數以上年年末工資標準為基礎,根據人事部門增調資批件調整后確定,當年出現的增調資因素,年末由人事、財政部門共同認定,按實際增資額給予一次性補助。

公用經費實行包干使用的辦法。根據幅員面積、人口、財政供養人口三項指數把鄉鎮劃分為三個檔次,按檔次核定公用經費定額,分別為會發鎮、天門鄉24萬元,德善鄉、寶興鄉22萬元,*鎮、松南鄉、伊漢通鄉、大羅密鎮20萬元。

稅費改革轉移支付支出按照縣對鄉的補助標準核定,由縣財政局報縣政府審批。

3.新增稅收收入返還:鄉鎮通過招商引資、新上的生產加工型企業所增加的稅收收入,地方留成部分經國稅局、地稅局、財政局共同認定后,予以返還獎勵。返還比例按地方留成100%核定。

4.引進稅收收入返還:鄉鎮引進的稅收收入,地方留成部分經國稅局、地稅局、財政局共同認定后,予以返還獎勵。返還比例按稅種分別核定:增值稅返還60%,所得稅返還60%,營業稅等地方稅種返還60%。縣直機關及經濟開發區參照此項政策執行。

5.非稅收入返還:鄉鎮實現的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變價收益、土地承包收入、草原承包收入、上繳利潤等非稅收入,按實際入庫數的70%予以返還。

四、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配套措施

(一)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以“鄉財鄉用縣監管”為核心,實行“預算,賬戶統設,資金統調,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從預算編制、執行到決算應嚴格執行《預算法》的規定,促進鄉鎮財政預算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同時,充分發揮鄉鎮預算的作用,組織好鄉級收入,合理安排鄉級支出,確保鄉鎮機關正常運轉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加強鄉級財源建設。把鄉級財源建設、財政收入完成情況作為縣對鄉鎮考核的依據,納入全縣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嚴格執行縣對鄉級財源建設考評實施細則。

(三)新增收入、引進稅收認定。由縣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共同負責,加強配合協調,共同做好鄉級新增收入、引進稅收的認定工作,嚴把審核關,防止弄虛作假。

(四)非稅收入管理。加強非稅收入的管理工作,鄉鎮實現的非稅收入要及時繳入縣級財政非稅收入專戶,對于坐收坐支非稅收入、搞資金體外循環的鄉鎮,一經發現,資金全額上繳,不予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