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推進小班化教育指導意見

時間:2022-03-14 08:20:00

導語:教育局推進小班化教育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局推進小班化教育指導意見

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源的逐步減少,教育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點,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與教育發展的現實水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我市教育新的形勢,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的總體水平,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亟待破解的問題。根據對我市未來5年學生人數、師資總量及學科結構的預測和分析,市教育局決定在我市逐步推進小班化教育,全面構建新型班級管理體制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育有效性,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實施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小班化教育是基礎教育從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轉向質量高效的內涵式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以促進青少年學生既全面又有個性發展為目的,在縮減班級學生人數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實施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種班級教學活動形式。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全體學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使每個個體受到更多的關注,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及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推進小班化教育工作的目標

通過推進小班化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促進我市中小學校均衡發展,讓所有的孩子充分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學生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進一步提升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能力,促進我市教育健康和諧持續發展。具體目標是,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市小學班額縮小至40人以內,中學班額縮小至45人以內;用5年的時間,使我市小學班額控制在35人以內,中學班額控制在40人以內,教育資源配置全面優化,小班化教育得以全面施行,教育質量得到深層次的提升。

三、推進小班化教育工作的原則

(一)全面要求與分步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小班化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漸進的、持久的改革過程,我們要實事求是,堅持以點帶面,分步推進。具體的是先農村學校,后城鎮學校;先義務教育學校,后高中階段學校;先試點研究,后整體推進;縮小班額與小班化教育試點研究同步實施。

(二)教育效益與成本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小班化教育是新型教育組織形式,需要一定的資源投入。各校在實施過程中要保證人員、資金的投入,加強師資培訓,狠抓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確保小班化教育的整體推進。市教育局將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度、彈性的政策標準,采取靈活動態的管理辦法,有效監控各校生源數量、資源條件、辦學規模及教育效益,促使學校在實施小班化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三)科研引領與校本研究相結合的原則。教研部門要適應新形勢,加強小班化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做到重心下移,加大對學校的教學指導與服務力度,使學校逐漸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小班化教育教學研究氛圍,能夠自行開展富有建設性的教學教法研究,及時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實施小班化教育的能力,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開拓創新與繼承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小班化教育在我市是一個新興的課題,需要我們借鑒和學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自主性,努力探索,大膽實踐,創造性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改革中要處理好繼承發展問題,注意保留和發揚過去的教學經驗與有效方法,承接和貫穿新課程改革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提高駕馭小班化教育的能力。

四、推進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步驟

(一)推動具備小班化生源條件的學校實現小班化,開展小班化教育試點研究(年—年春季學期)。在已經是小班化的曹家河小學、洲東小學、代金湖小學、聯合小學、楊山小學、長春小學、桂花小學、大蘭小學、平湖小學、勤豐小學、青龍山小學、金兒井小學、沙灣小學、四金小學、桃店小學、茶場小學、蔣家沖小學和年秋季可達到小班化的拽車小學、雙橋小學、袁碼頭小學、鳳良小學、馮口小學、大埠街小學、泰洲小學、金龍寺小學、沈家店小學、橫店小學、紫荊嶺學校(初中)、安福寺中學、中學、顧家店中學、董市一中、七星臺一中、七星臺二中、百里洲中學、江口學校(初中)等36所學校中,選擇4—6所學校開展小班化教育試點研究。試點研究的內容包括:教育投入、編制問題、師資結構、班級管理、課程安排、座位編排、師生交往、教學方法、成績考核等。

(二)推動縮小班額,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達到小班化;擴大小班化教育試點研究范圍,基本形成政策性支撐平臺和小班化教育方式與體系(年秋季學期—2013年春季學期)。推動安福寺小學、小學、紫荊嶺學校(小學)、小學、老周場小學、顧家店小學、董市小學、小學、問安小學、七星臺小學、石套子小學、百里洲小學、同意小學、白洋小學、雅畈小學、民主路小學、公園路小學、團結路小學、實驗小學、江漢路小學、江口學校(小學)、問安中學、董市二中、劉巷中學、白洋中學、雅畈中學、馬家店中學、老周場中學等28所學校縮小班額,進而基本達到小班化。在已經實現小班化的學校中,再選擇6—8所開展小班化教育試點研究,基本形成教育投入、編制問題、師資結構、班級管理、課程安排、座位編排、師生交往、教學方法、成績考核等問題的政策性支撐平臺和小班化教育方式與體系。

(三)全面實現小班化,義務教育學校小班化教育全面實施;開展高中階段學校小班化教育工作研究(2013年秋季學期—2015年)。實驗中學、高中學校達到小班化要求,小班化教育在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施,組織高中學校開展小班化教育工作研究。

五、推進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推進小班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教育局局長擔任組長,分管副局長擔任副組長,成員由相關股室及部分校長組成,并設立推進小班化教育辦公室,具體負責組織協調運作小班化教育的具體事務。同時,建立小班化教育課題專家組,具體負責小班化教育的基礎調研、試點推進、過程指導、理論研究、考核評估等工作。

(二)建立三大機制。第一,建立促進機制。開展督導,強力推進,凡師資、辦學條件符合的學校,必須縮小班額,進而實現小班化,實施小班化教育。對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學校,在教師配備上予以傾斜,把班級數量作為撥付公用經費的基數之一。定期組織召開小班化教育經驗推介會。第二,建立獎勵機制。針對小班化教育實驗中涌現出的新舉措、新經驗和新成果,每年組織開展“教育創新獎”評比,對試點學校小班化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評估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對相關學校實行獎勵。第三,構建協作機制。教育股、辦公室、人事股、財務股、教研室等相關股室與學校要緊密協作,加強溝通,形成合力。根據各自職能分工,做好推進小班化教育工作的計劃制定、課題研究、人員配備與培訓、經費保障等工作。

(三)著力隊伍建設。開展以小班化理論與實際操作為主題的教師全員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試點學校的校長、教導主任、相關教師赴上海等地考察,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指導,使廣大教師掌握并具備小班化教育必要的理論和實踐操作能力;適度調整教師編制核定辦法,變師生比為班師比。通過教師轉崗培訓等途徑,不斷優化教師結構,建設一支適應小班化教育的教師隊伍。

(四)實施課題化管理。成立全市小班化教育課題組,確立以小班化實現教育優質化的研究總課題,落實成員單位,鼓勵學校、教師申報子課題,將試點學校或課題研究領域相近學校建成“課題協作體”,定期召開課題協作體成員聯席會議,加強交流研討。通過課題的引領,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引導各方積極參與到小班化教育的實踐研究中來,制定實驗方案,積極落實各項措施和條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