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農村建設方案
時間:2022-10-10 11:36:00
導語:社會農村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
抓農民整體素質提高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因此,加快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必須培養出大量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大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使農民高度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另外,要不斷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使農民也能有機會邁入管理者階層。
要加強農民的技術培訓。要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農業科技人員要堅持走到田間地頭,把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送到農民手里,手把手地教會他們,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加大對外出打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
抓農村經濟發展
要加強政策扶持,加大對農村的投入。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農業稅,要從源頭上降低農村生產的成本。加大政府對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增加對農村基本生產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對農村擴大再生產的扶持力度。
增強農村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發展農村的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強農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為重要。就目前來看,首先要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的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其次要允許和鼓勵農民組織起來,加大農村有組織化生產的力度,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有效的克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局限性,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使農民享受到生產發展的實惠。
抓好“兩大文明”建設。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項重要內容,這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法律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時可以通過親朋好友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因此,繼承并發揚農村純樸鄉風,建設農村精神文明,是解決農村社會內部矛盾的重要途徑,可以為我市農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具體來說:
抓好“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在“破”與“立”的過程中形成的。鄉風文明建設,首先要破除目前部分農村出現的不良風氣,重點要破除“六合彩”,吸毒販毒,要破除部分農民思想上存在的封建殘余思想的遺毒。鄉風文明重在建設,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要利用當前各行政村大力建設廣播站的機遇,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我市農村陣地;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要繼承并發揚潮汕地區農村自身所擁有的優良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使農民在思想上樹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約束意識,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鄉風,以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私欲,以文明鄉風來增強村民和諧。
抓好“生態文明”。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態良好的農村。在大力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農村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農村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環境美化建設的投資力度,在鄉風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潔的自律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抓好村務管理
通過教育提高農民的民主素質。要開展文化教育,提高他們對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要開展民主參與的權利意識教育,使農民明白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樹立民主參與、當家作主的權利意識,使農民具有民主主體的首要人格素質;要開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觀念教育,使農民強烈認識到自己利益、權利的主體性和不可侵犯性,樹立較強的民主責任感,要開展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教育,使農民了解民主活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懂得民主活動的規則、程序和技能,從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通過民主實踐提高農民的民主素質。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使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實踐活動中得以應用和體驗,成為農民的生活體驗和習慣。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實踐過程中,農民通過民主參與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使自己獲得了切實的利益,有利于調動他們民主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讓農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務。
抓好隊伍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與當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要在全市進一步推廣玉湖經驗,進一步堅定農村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黨性意識,不斷增強其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和能力,使農村共產黨員始終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識水平、致富能力、責任心強的人吸納到組織中來,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實新鮮血液,不斷增強其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