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非公有制企業經濟發展方案

時間:2022-04-01 02:14:00

導語:私營非公有制企業經濟發展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私營非公有制企業經濟發展方案

一、重要舉措項目及分工

(一)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

1.提出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資本市場準入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實施辦法,力爭在2006年底完成清理和修訂工作。(國務院法制辦、發展改革委牽頭)

2.研究制定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壟斷行業和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允許非公有資本平等進入的政策規定。(發展改革委、電監會、信息產業部、鐵道部、民航總局按職能分別牽頭,國土資源部、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3.研究制定具備資質的非公有制企業平等取得探礦權、采礦權,鼓勵非公有資本進行商業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的政策規定。(國土資源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4.加快制定完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規范招投標行為,研究制定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以及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意見。(建設部、交通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5.鼓勵非公有資本投資教育、科研、醫療、文化、體育和社會服務等社會事業的非營利性領域和營利性領域的政策意見。(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中醫藥局,、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按職能分別牽頭;國土資源部、國資委、財政部、稅務總局、國防科工委、知識產權局、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6.研究制定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的政策規定。(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按職能分別牽頭)

7.研究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競爭以及軍工企業改制改組的政策意見。(國防科工委牽頭,國資委、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8.制定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政策措施。(國資委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稅務總局、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9.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意見。(西部開發辦、振興東北辦、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稅務總局、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二)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

10.各級財政逐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按照《中小企業促進法》要求,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財政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等參加)

11.研究完善有關稅收扶持政策。(財政部、稅務總局牽頭,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勞動保障部、民政部等參加)

12.從非公有制經濟特點出發,改進對商業銀行信貸考核和獎懲管理方式,提高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比重;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按職能分別牽頭,發展改革委等參加)

13.研究制定政策性銀行開展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轉貸款、擔保貸款的實施辦法。(銀監會牽頭,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國家開發銀行等參加)

14.加快制度創新,完善中小企業板塊、推進創業板市場,健全證券公司股份轉讓系統的功能,鼓勵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到境外上市,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直接融資渠道。(證監會牽頭,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科技部、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參加)

15.允許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發行企業債券,支持建立創業投資機制和發展中小投資公司。(發展改革委牽頭,法制辦、財政部、證監會、國家開發銀行等參加)

16.支持非公有制企業依照有關規定吸引國際金融組織投資。(財政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證監會、銀監會、人民銀行、商務部等參加)

17.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行業準入、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通過財稅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和區域性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加強對信用擔保機構的監管,建立健全擔保業自律性組織。(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民政部、稅務總局、銀監會等參加)

(三)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

18.組織社會資源,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科技部、民政部、人事部等參加)

19.研究制定按照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的政策意見。(民政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國資委、工商總局、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等參加)

20.研究制定鼓勵創辦小企業的政策措施,健全創業服務體系。(發展改革委、勞動保障部牽頭,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知識產權局等參加)

21.加大面向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工的培訓力度,建立職業經理人測評與推薦制度,加強非公有制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發展改革委牽頭,中組部、人事部、教育部、勞動保障部、農業部等參加)

22.支持建立適應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特點的信息和共性技術支持服務平臺,推進非公有制企業信息化,加強科技創新服務。(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信息產業部、財政部、知識產權局等參加)

23.研究非公有制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加強非公有制企業知識產權能力建設。(知識產權局牽頭,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版權局、商務部、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信息產業部等參加)

24.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政府采購比重。(發展改革委牽頭,外交部、財政部、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知識產權局、國土資源部、質檢總局等參加)

25.鼓勵國內非公有制企業引進外資,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商務部牽頭,發改委、外交部、財政部、外匯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國土資源部等參加)

26.建立適合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體系、評級制度以及失信懲戒機制,研究制定中小企業信用制度管理辦法。(人民銀行牽頭,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商總局等參加)

(四)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

27.進一步完善有關非公有制企業私有產權保護的法律。(國務院法制辦牽頭,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國務院研究室等參加)

28.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業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依法規范工資分配制度,健全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勞動保障部牽頭,全國總工會、中國企業聯合會、安全監管總局、司法部、全國工商聯、發展改革委等參加)

29.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業工會組織。(全國總工會牽頭,勞動保障部、全國工商聯、發展改革委等參加)

(五)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

30.研究改進和完善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的會計、稅收、統計、檔案等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發展的組織制度和管理規范。(工商總局,財政部、稅務總局,統計局,國家檔案局,發展改革委按職能分別牽頭)

31.研究制定促進以中小企業集聚為特征的產業集群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廣電總局、商務部、信息產業部等參加)

(六)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

32.根據非公有制經濟生產經營特點,改進監管辦法,規范監管行為,提高監管水平。(安全監管總局、工商總局、稅務總局、環保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勞動保障部和發展改革委按職能分別牽頭)

33.開展非公有制企業的“三亂”治理。(國務院減負辦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監察部、中紀委、公安部等參加)

(七)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4.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發展改革委、中央編辦牽頭,全國工商聯等參加)

35.研究充分發揮各級工商聯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的助手作用。(中央統戰部牽頭,全國工商聯、發展改革委、民政部、中央編辦等參加)

36.建立適合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特點的統計制度和監測體系。(統計局牽頭,發展改革委等參加)

37.營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牽頭,統戰部、工商聯、發展改革委等參加)

二、實施分工項目的基本要求

1.分工項目中凡屬建章立制的,有關部門要抓緊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關政策和法規的起草工作;凡屬改革舉措的,要抓緊制定貫徹落實的具體方案,并組織實施;凡屬提出原則性要求的,要盡快組織專門力量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和改進相關工作的意見。要以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原則,分清輕重緩急,貫徹落實的形式不強求統一,不要求“齊步走”,成熟一個出臺一個。

2.分工項目均要制定進度安排,明確項目責任人,牽頭單位應在年中和年末報告進展情況。貫徹實施分工項目要注意同推動當前工作緊密結合,及時了解和解決實施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促進分工項目的貫徹落實。

3.對于涉及多個部門的項目,分別牽頭的部門要主動請相關單位共同參與并聽取意見,發展改革委要搞好協調、跟蹤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