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時間:2022-10-27 04:51:00

導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在短時間內,某個區域內同時或者相繼出現具有共同臨床表現患者,且病例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又暫時不能明明廨診斷的疾病。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下簡稱突發事件)的危害,指導和規范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依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河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實施辦法》、《河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實施辦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本預案。

一、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健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

二、突發事件的分級

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將突發事件分為一般突發事件、重大突發事件和特大突發事件。

(一)一般突發事件

指在縣發生,尚未引起大范圍擴散或傳播,還沒有達到規定的重大突發事件標準的突發事件。

1、在偏遠、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區發生鼠間鼠疫流行,或肺炭疽流行范圍局限在一個鄉鎮以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3例。

2、周邊市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我市我縣境內無病例報告;或者發生首例疑似病例。

3、霍亂病例在1個鄉鎮1周內發病1-2例;或疫情波及2個及2個以上鄉鎮1周內發病2-4例,或主城區發生疫情。

4、乙類、丙類傳染病在1個鄉鎮1周內發病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1倍以上。

5、在1個鄉鎮或主城區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5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發生在學校及地區性或縣級以上重要活動期間的食物中毒事件。

7、預防接種或學生預防性服藥出現群體性心因反應或不良反應。

8、個人全身受照劑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數10人以下,或個人全身受照劑量≥0.5戈瑞的且受照劑量之和≥20戈瑞的放射性突發事件。

9、一次性發生急性職業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并出現死亡病例。

10、其他對公眾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一般性突發事件。

(二)重大突發事件。

指在較大范圍內發生,出現疫情擴散,尚未達到規定的特大突發事件標準的突發事件。

1、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區發生鼠間鼠疫流行,或發生首例人間鼠疫病例,疫情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或肺炭疽疫情波及2個及以上鄉鎮,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發病3例以上。

2、發生首例非典臨床診斷病例,但無繼發病例發生。

3、霍亂病例在1個鄉鎮1周內發病2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個及以上鄉鎮,1周內發病4例及以上。

4、乙類、丙類傳染病疫情波及2個以上鄉鎮,1周內發病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2倍以上。

5、在1個鄉鎮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擴散到該鄉鎮(主城區)以外的地區。

6、預防接種或學生預防性服藥出現人員死亡。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發生一般性食物中毒事件,但引起中毒食品的擴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數不斷增加。

8、個人全身受照劑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數10人以上,或個人全身受照劑量≥0.5戈瑞的受照人員劑量之和≥40戈瑞的放射性突發事件。

9、一次性發生急性職業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10人以上。

10、丟失放射性物質,其放射性活度(Bp)密封型≥4×106,非密封型≥4×105.

11、鼠疫、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亂、脊髓灰質炎等菌種、毒種丟失。

12、縣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重大突發事件。

(三)特大突發事件

指影響大、波及范圍廣、涉及人數多、出現大量病人或多例死亡、危害嚴重的突發事件。

1、首例人間鼠疫病例確診后,兩個鼠疫潛伏期內連續出現病例2例以上,或肺鼠疫流行,并有進一步擴散蔓延的趨勢。肺炭疽在主城區發生,或在1個鄉鎮(主城區)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發病1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個及以上鄉鎮。

2、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繼發病例,并有繼續擴散的趨勢。

3、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新發傳染病,波及范圍廣,且有擴散趨勢,造成重大影響。

4、重大生物和化學污染、放射事故,出現大量人員傷亡。

5、縣政府認定的其他特大突發事件。

三、突發事件的報告、確認

(一)突發事件的報告。

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突發事件報告規范,按國家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系統報告。

1、突發事件的責任報告單位

(1)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突發事件監測機構;

(2)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

(3)衛生行政部門;

(4)各鄉鎮政府;

(5)有關單位:突發事件發生單位、檢驗檢疫機構、環境保護監測機構和藥品監督檢驗機構。

2、責任報告人:執行職務的醫療機構的義務人員(包括個體醫生、檢疫人員、檢驗檢疫機構的業務人員),以及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領導或相關人員為突發事件的責任人。

3、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縣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突發事件及其隱患,有權向上級部門舉報不履行或不按照規定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職責的部門、單位和個人。

4、突發事件的報告時限和程序。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突發事件,應在2小時內向縣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在2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同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縣政府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上級政府報告。

(二)突發事件的評估與確認

縣衛生行政部門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后,立即組織突發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到現場調查核實,進行科學分析和評估判定,提出應急處理方案。根據突發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確認的突發事件級別,經審核后向縣政府提出預警建議,由縣政府批準啟動預警。未被確認為突發事件的傳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等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調查處理。

四、突發事件的預警

突發事件實行三級預警制度。一般突發事件啟動黃色預警;重大突發事件啟動橙色預警;特大突發事件啟動紅色預警。根據不同級別的預警,采取相應的應急響應措施。

五、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

根據預警級別,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

(一)一般突發事件應急響應

1、縣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

一般突發事件發生后,縣衛生行政部門應迅速組織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判定突發事件的類別和性質,迅速開展致病、致殘人員的救治、傳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的隔離、采集環境生物樣品、消毒處理等緊急控制措施,及時向縣政府及市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調查處理情況,并向縣政府提出切合實際的處理方案,使各有關區域和部門進入應急準備狀態,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準備工作。

2、縣政府應急響應

縣政府接到衛生部門的調查報告和應急處理方案后,立即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立應急處理指揮部,組織有關部門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做好突發事件的信息收集、組織相關人員的疏散安置、依法進行疫區的確定與封鎖、隔離及引起中毒的場所、物品采取控制措施,加強輿論宣傳工作,保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經費、醫療救治和預防用防護設備、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供應。

(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

1、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

(1)迅速組織應急衛生救治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事件現場,進行采樣與監測、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等,判定事件的性質、類別和嚴重程度,同時分析突發事件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及時報告有關情況;

(2)制定和實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方案,對傳染病人及其親密接觸者的隔離、指導鄉鎮衛生院對易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損害的人群采取應急接種、預防性投藥、群體防護等措施,開展突發事件病因查找和確認工作;

(3)對重大中毒突發事件危害范圍做出判斷,判明引起事件的毒物種類及數量,提出現場處理方案,指導和組織基層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自身防護。

(4)在上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協助市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突發事件的調查和處理,為我縣制定或修訂突發事件處理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提出工作建議;協助開展突發事件原因查找工作。

2、縣政府應急響應

立即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部,組織有關部門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緊急調配和征集有關人員、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依法進行現場隔離、疫區的確定與封鎖及對引起中毒的場所、物品采取控制措施;保證應急處理所需的物資、經費;組織相關部門協助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傷員救治和人員疏散;做好輿論宣傳工作。

3、鄉鎮政府應急響應

突發事件發生地的鄉鎮政府在縣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落實有關控制措施;未發生突發事件的鄉鎮政府,在縣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調度下做好支援突發事件發生地的應急處理工作。同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突發事件在本轄區的發生,必要時處于應急準備狀態。

(三)特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

1、縣政府應急響應

(1)發生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縣政府要在省、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啟動縣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負責轄區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和指揮。

(2)組織有關部門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設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辦公室;

(3)在省、市突發事件指揮部指揮下采取應急處理措施;

(4)調動和調配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人員參加應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

(5)根據需要緊急調集人員、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6)根據需要對環境、水源、食物及引起或可能引起中毒的場所、物品采取控制措施;

(7)根據需要對人群進行疏散或者隔離;

(8)必要時,對傳染病疫點或疫區實行緊急措施或封鎖;

(9)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查和指導;

(10)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做好突發事件其它應急處理措施;

(11)啟動應急儲備基金和物資;

(12)做好生產、生活和新聞宣傳工作。

2、縣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

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和協調衛生系統各方面工作,及時派出專業技術人員赴現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組織落實醫療救治和各項預防控制等措施;配合上級專業機構對不明原因的突發事件開展病因查找、病人診斷、治療等工作;檢查督導基層組織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措施的落實;及時調整和整合衛生資源。

3、鄉鎮政府應急響應

突發事件發生地的鄉鎮政府要迅速啟動本地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體系,迅速組織、全面做好應急處理工作。

六、應急指揮與部門職責

(一)應急處理指揮

突發事件發生后,根據其性質、類別和嚴重程度,成立由縣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組成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負責全縣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工作,對突發事件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調動社會力量和各種資源。非預警狀態下,由主管縣長擔任總指揮,各相關部門在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履行各自相應的職責。在預警狀態下,由政府縣長擔任總指揮,主管衛生、公安、交通、經濟發展、財政、藥監的副縣長擔任副總指揮。成員由政府辦公室、宣傳部、經濟發展局、衛生局、公安局、交通局、文教體育局、工商局、司法局、藥監局、物價局、廣播電視局、民政局、畜牧局、農業局、建設局、監察局和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通信公司等部門負責人擔任。

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在預警狀態下,辦公室主任由主管衛生副縣長擔任,常務副主任由政府辦相關副主任和衛生局長擔任,辦公室成員由指揮部成員單位負責人和醫療機構的負責人組成,負責全縣突發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提出應急處理措施,負責協調管理工作。

各鄉鎮政府也要成立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負責本轄區內突發事件經濟處理工作的統一決策和指揮。

(二)部門職責(見附件)

七、應急保障

(一)組織保障

縣衛生行政部門設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構,并確定專人負責突發事件應急準備、預警、預報的各項協調管理工作。

(二)技術保障

1、成立突發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縣衛生局成立突發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為指揮決策提供專業咨詢。專家評估委員會由預防醫學、臨床醫學、檢驗、經濟、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多學科的專家組成。其職責是:了解掌握國內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提供咨詢服務;綜合評估突發事件,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啟動和終止實施預案的建議;指導、調整和評估應急處理措施;參與突發事件的總結評估并提交評估報告。

2、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小隊。組建由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救治、檢驗等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構隊伍,并強化培訓演練。做好食物中毒及公共場所突發事件處理、職業中毒及放射事故處理、重大傳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流行處理、災害性事故等醫療救治工作,并參與和指導基層醫療衛行等機構開展突發事件應急性處理工作。

3、完善救治網絡。按因地制宜、平戰結合、防治結合的原則建立醫療救治網絡,實現橫行縱向信息連接。

4、完善監測報告系統。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監測報告網絡的作用,強化突發事件的監測,規范對突發事件相關疾病的報告管理,提高監測報告系統的準確性、敏感性,為為突發事件信息的收集和應急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依據。

(三)后勤保障

1、經費保障。縣財政和經濟發展局應保障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所需費用,并設立突發事件處理的應急基金。突發事件發生后,應及時啟用應急基金,應急基金和捐助資金由應急處理指揮部統一掌握,集中安排使用。

2、物資儲備保障。縣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建立物資儲備庫、儲備必要的藥品、疫苗、醫療器械、快速檢驗測試劑以及傳染源隔離、衛生防護用品等。縣政府根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的計劃,責成財政等部門為其提供必需的資金和物資支持。

3、社會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多種形式,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社會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突發事件,提高公眾的認知程度和主動參與意識。

八、名詞解釋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突然發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對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在短時間內,某個區域內同時或者相繼出現具有共同臨床表現患者,且病例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又暫時不能明明廨診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