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

時間:2022-05-09 07:50:00

導語: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

白竹山下小康路--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側記

**縣龍潭鄉白竹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113戶508人,86%的都是苗族,自解放以來,這些苗族同胞就一直生活在這巍峨的白竹山腳下的大山深處。

由于地處窮山惡水,過去的白竹村,苗族群眾吃的山毛野菜,住的是垛木房,不通路,信息閉塞,生產經營粗放,是屬于特困村。近年來,全村苗族群眾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立足全村實際,發揮山區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脫貧致富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如今的白竹村,核桃成林、果樹成園,公路通到了6個村民小組的門前,戶戶點上了電燈、家家有電器、多數村民看上電視,部分人家購置了農用車。昔日的特困村變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要脫貧先修路”。白竹村山高路不通,與外界形成隔離,嚴重制約著山村的發展。要脫貧致富首先要修路的觀念形成了全村苗族群眾的共識,于是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全村廣大村民積極行動起來,充分發揮當地在外工作干部的特殊作用,一處籌資一點和村民自愿義務投工投勞相結合的辦法,苦戰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全村6個村民小組,村村寨寨通了公路,架起了與外界聯系之橋,給白竹村插上了脫貧致富的翅膀。從此,山貨成了城里人最受歡迎的交易品,現代生活的信息及生活用品不斷向大山深處滲透,白竹村開始在脫貧的軌道上騰飛。

“要脫貧種核桃樹”。靠山吃山,白竹村在多年的發展中總結出經驗,白竹山多地廣,氣候非常適宜核桃樹的生長,白竹要脫貧致富就要種核桃樹。于是,白竹村廣大村民充分利用地利,家家戶戶在適宜區廣泛種植發展核桃樹,近10年來,成片成林的核桃樹已掛果,核桃成了白竹村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

“要脫貧必須接受科技”。白竹村在加快脫貧致富活動中,充分感受到科技生產和實用技術的價值,使接受科技服務和實用技術培訓成了白竹村廣大村民的自覺行動。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定期開展以核桃育苗、嫁接、修剪、病蟲害防治、節能灶改造、沼氣池建設、養殖等為主的實用技能培訓,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如今,白竹村已實現農戶基本掌握2至3門致富技能的要求。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實施六個一加快了白竹村脫貧致富步伐”。為了加快脫貧步伐,白竹村從2005年開始實施“六個一”工程,即全村113戶每戶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一年內建成一個核桃園、一個沼氣池、一個菜園、一個水窯或水池、一個衛生廁所、一個太陽能洗澡間,并結合改灶、改畜圈、改廁等,有力地推動了脫貧致富步伐。

白竹村通過10多年來的脫貧致富活動,在脫貧致富路上越走越寬,如今,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年前的不足100元增加到了1260元、人均占有糧不足160公斤增加到了750公斤,成了當地的富裕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