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一

時間:2022-10-16 04:59: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拉開了新農村建設的序幕,如何結合本地實際,開好頭、起好步,扎實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實踐中我縣以構建農村組織管理、富民促進、文化教育、新村建設、服務保障等五個體系為抓手,突出培育新農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以發展經濟、致富農民為核心,抓住關鍵點,選準切入點,創新方法,搶抓當前,注重實效,循序漸進,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

一、立足發展富民,從農民增收最快捷、優勢最明顯的產業抓起

建設新農村經濟是基礎,發展是關鍵,富民是核心。在新農村建設中,我縣堅持把發展富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從農民增收最快捷、優勢最明顯的產業抓起,發展農村經濟,兩輪驅動,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基礎。一是內部挖潛,培強做大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優勢主導產業。按照高效農業規?;?、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思路,優化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優勢主導產業,強化龍頭帶動,用工業化的理念強勢推進三大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引進建設了華英、雨潤、海闊、森磊等20余個大型肉鴨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8000萬羽,全縣養殖戶發展到7000余戶,飼養量達5000萬羽以上,建成了林鴨復合養殖、小區規模養殖、沿湖水面養殖三條養殖帶,形成了集種鴨孵化、規模養殖、飼料加工、宰殺分割、羽絨加工于一體的生態肉鴨產業體系;引進、擴建蔬菜加工出口企業22家,日加工能力達600余噸,臺灣亞細亞、大豐食品2個投資過億元的大型蔬菜加工企業今年將建成投產,新擴山藥、牛蒡、苔蒜等創匯特菜20萬畝,全縣創匯特菜總面積達40萬畝以上,建成了近50華里的特菜長廊,新擴設施菜10萬多畝,全縣蔬菜夏種面積達百萬畝以上,形成了集采后分級、包裝、保鮮、速凍、脫水及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創匯特菜產業體系;整合了81家稻米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達5500噸,新擴優質水稻面積5萬畝,全縣優質水稻面積發展到50萬畝以上,全部實現了粳稻化、優質化,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優質稻米產業體系。三大產業帶動了全縣2/3的自然村加入產業鏈條,農民有1/3的收入來自三大產業。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肉鴨生產加工基地、江蘇省最大的出口創匯特菜基地、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最大的優質稻米集散地。二是外部拓源,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民營經濟兩大新興產業。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最快捷的途徑,實施“三十萬農民大轉移”工程,按照“有計劃培訓、有組織輸出”的思路,一方面加強對勞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全縣發展職業培訓學校53所,縣財政拿出100萬元,專項用于勞務培訓;另一方面積極拓寬輸出渠道,組織好與輸入地的對口協作,發展中介機構80余家,與全國40多個勞動部門簽訂了信息交流協議,提高了勞務輸出質量和穩定性,打出了建筑、保安、電子裝配、運輸四大勞務品牌。目前,全縣已有20多萬民工外出“淘金”,預計勞務收入可達20億元以上,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極。認真落實發展民營經濟的各項扶持政策,鼓勵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帶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步伐。目前,全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800家,個體工商戶15000多戶,注冊資本20億元,形成了塑編、機電、運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涌現了一批專業村,掀起了家家忙創業、人人忙掙錢的全民創業熱潮。

二、注重循序漸進,從農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從實際出發,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才能取得實效。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先從農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和農民群眾的“三有兩難”問題,讓農民切實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好處,進而統一思想,增強發展信心。一是以村莊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抓住冬春有利時機,集中開展村莊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方法,涉農部門駐村指導,鎮村干部全力以赴,人機齊上,通過一個多月的集中整治,全縣共清理河塘316個,疏竣骨干河道39條,村塘100多個,清潔水面817畝。堅持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農村道路、綠化造林、改水改廁相結合,開挖外三溝370余條,配套內三溝60余萬畝,修復水毀工程500余處,整修村際道路28條,成片造林8200畝,新建、更新、配套農田林網11萬畝,四旁植樹120萬株,一池三改3000多戶,不僅使農村環境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明顯改善,而且有效提高了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以實施“農村五件實事”為重點,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在落實好農業稅費減免、農村合作醫療、鄉村道路建設、農村改水、草危房改造等老五件實事的基礎上,全面組織實施“道路通達、教育培訓、農民健康、環境整治、文化建設”農村新五件實事,加強領導,加大地方資金配套投入,強化監督落實,促進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目前已修鋪農村等級公路670公里,村通灰黑公路比重達80%以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車,新增改水受益15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85%,實現了村村通廣播,80%以村通有線電視。五件實事使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三是以落實困難群眾生活保障為重點,健全濟貧幫困機制。從切實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具體困難入手,積極擴大各類保障措施覆蓋面。農村低保做到了一人一檔、應保盡保;開展送醫解困活動,每年免費為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體檢1次,為1500名貧困患病農民每人提供400元藥費,打卡發放;投資3億元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改善了農村辦學條件,建立副科級以上干部與孤貧特困學生“1+1”長期結對幫扶制度,1087名孤兒和995名特困生得到了愛心資助,確保不失學、不輟學;開展“四送一幫”活動,縣直機關每單位幫扶10個貧困戶,送技術、送資金、送物資、送信息、幫脫貧,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

三、堅持試點先行,從農民積極性最高、條件最成熟的鎮村抓起

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投入大,資金缺口大,村鎮之間自然條件、群眾基礎差異也較大,同時在新村規劃建設方面也有一個探索實踐的問題。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先從農民積極性最高、條件最成熟的兩個鎮、十五個村抓起,集中物力、財力、人力,先行突破,以點帶面,漸進式推進新鎮村建設。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三條原則: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把兩鎮、十五村分為改造村、中心村、搬遷村三個類型,按照“集聚適度、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要求,分類規劃,注重自然和諧,防止千村一面;量力而行,科學制定建設標準,防止脫離實際;強化審批監管,防止“有新房、無新貌”和“空心村”現象。目前,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要求做到每村有一組生產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一個綜合服務區,年底基本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訊、通有線電視,美化、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目標。二是捆綁資金,集中使用,不撒胡椒面。縣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配套省市投入,專項用于試點村鎮建設,同時對各類涉農資金和項目統籌安排、集約投放,向試點村鎮傾斜。規范資金使用,通過以物代款、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了基層、農民建設的積極性,使有限的資金發揮了最大的效應。三是培植產業,發展經濟,不擺空架子。為避免農民“住新房子、過窮日子”,堅持把培植富民產業作為試點村鎮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村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并列為重點考核項目,強勢推進,所有試點村都有至少一項主導產業,90%的農戶都有致富項目。河口鎮張李莊村有種菜傳統,過去由于田間工程不配套、技術含量低、市場不穩,規模一直較小,沒有形成主導產業。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結合實施省市農業開發項目,幫助村里整修生產道路,完善農田水利設施,興建田頭市場,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使全村蔬菜面積由過去的不足2000畝擴大5000多畝,畝效益由原來的年千元提高到目前冬春兩季就達4000元以上,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人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

四、突出建設主體,從最能有效提升農民、調動農民的工作抓起

農民是農村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須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依靠農民,發動農民,充分發揮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農民普遍存有觀念落后、缺乏創業精神,素質偏低、缺乏致富技能,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競爭能力等問題。對癥下藥,我們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素質教育,培養有文化的農民。在加強基礎教育、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同時,把塑造“勤勞、創業、合作、自強”的新時期農民精神作為農民素質教育的重點,健全教育網絡,創新教育形式,以開展“百部電影送千村、百部戲曲惠農民、百臺晚會聯城鄉、百冊圖書藏農家、百村比武強身體”活動為載體,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涌現出了一大批創業標兵和文明家庭,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二是加強職業培訓,培養懂技術的農民。實施“十萬農民大培訓”計劃,根據農村發展需求,開設了種植、養殖、家政、建筑、電子、化工、服裝、保安、營銷、經營管理等十大門類培訓科目,每年培訓200多期次,同時還開展了農技培訓“鎮鎮行、村村到”活動,做到了“技術入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目前,全縣90%以上的勞動力都掌握了1-2項致富技能。三是發展經合組織,培養會經營的農民。以優質稻米、生態肉鴨、創匯蔬菜三個縣級營銷協會為龍頭,以行業協會、產銷大戶、農民經紀人為基礎,發展“四有”合作經濟組織398個,吸納農戶11.3萬人,占農戶總數的44%。經合組織代表農戶與企業、市場簽訂產銷合同,按照企業、市場要求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改變了過去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局面,有效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能力。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原則,把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置于工作的首位,通過宣傳鼓動、典型帶動,激發廣大農民的建設熱情,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形成了戶戶動手、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不少村莊自發采取門前三包、輪流值日、專人保潔等方式,探索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五、改進干部作風,從農民反映最強烈、干部最突出的問題抓起

建設新農村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各級組織特別是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的參與和支持。農村基層干部身處新農村建設一線,既是組織者,也是建設者,擔當著“領頭雁”的角色,這就要求基層干部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扎實的工作作風,為民的執政理念。為此,我們加強了基層干部作風建設,從農民反映最強烈、干部自身最突出的問題抓起,教育引導基層干部牢固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思想,轉變工作職能,改進工作方法,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引導農民、服務農民、致富農民上來。健全基層干部學習、工作、廉政建設、考核等各項制度,強化基層干部的教育管理,創新干部選拔機制,圍繞發展選干部,根據實績用干部,通過公推公選等形式使一大批“發展有本事、群眾信得過的”優秀人才走上了領導崗位,調動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建立了縣四套班子領導聯系鎮村、縣直機關掛鉤幫扶鎮村、鎮干部包村、黨員干部包戶制度,結合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組織縣、鎮千名干部深入農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參與新農村建設,感受農村艱苦環境,了解農民所需所求,增強責任意識。駐村干部親自幫助農民清理垃圾,開溝挖渠,手把手傳授農業技術,與群眾打成一片,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進鎮務、村務公開,建立群眾質詢、干部“勤廉雙月述”等制度,暢通群眾對農村事務的監督渠道,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形成了干群一心、共建新農村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