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辦整村推進戰略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22 02:59:00

導語:扶貧辦整村推進戰略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扶貧辦整村推進戰略經驗交流

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全省中部18個干旱縣之一,年均降雨量可靠值僅383毫米,是典型的旱作農業縣。201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682元,有貧困人口7.04萬人,貧困面16.1%。

近年來,在國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縣把扶貧開發作為科學發展、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堅持基礎先行、產業突破、整村推進、區域開發“四位一體”發展,有效地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一是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01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9722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24個,使13萬貧困人口穩定解決了溫飽。全縣貧困人口由20.04萬人減少到7.04萬人,貧困面從47%下降到16.1%。二是支柱產業不斷壯大。栽植果園80萬畝,戶均8.42畝,人均1.83畝。預計今年果品總產量40萬噸,產值16億元,農民人均收益2650元,果產業已成為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三是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全縣梯田化程度達到85%,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建成了甘泉調水等一批人飲解困工程,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62.1%,耕作難、行路難、吃水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四是群眾素質逐步提高。每年培訓農民2萬人(次)以上,大部分群眾掌握了果園管理、科學養殖和旱作農業等先進實用技術,廣大群眾學科技、用科技、謀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

縣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圍繞瞄準扶貧主體,走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的路子。注重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以整村推進為抓手,以科學規劃、超前啟動、連片開發為前提,每年通過“三看三比”,即:看項目規劃、比特色產業,看工作基礎、比建設熱情,看擴展延伸、比示范帶動,擇優確定項目村,不僅幫助貧困村找到了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而且極大地調動了貧困群眾治窮致富的積極性。二是圍繞增加農民收入,走結構調整、產業支撐的路子。始終把整村推進的著力點放在培育壯大增收產業上,大力發展果品、草畜、洋芋等特色產業。124個項目村中,有71村實現了果園全覆蓋,16村成為養殖專業村,輻射發展果園化專業鄉13個,養殖大戶4500戶,年種植新品種洋芋30萬畝以上。群眾從三大產業中人均純收入201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三是圍繞改善發展條件,走基礎先行、綜合治理的路子。堅持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項目村共完成工程造林13萬畝,建成提灌、塘壩等水利工程52處,集雨水窖1.8萬眼,完成自來水入戶2.7萬戶,新修梯田13.6萬畝,道路1476公里,建成村小學96所,村民服務中心124所,改造農村電網270公里,貧困村面貌得到明顯改觀。四是圍繞提升發展能力,走技術推廣、科教扶貧的路子。從破解群眾思想貧窮、觀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實施了“領出去看、請進來講、沉下去教”三步走培訓計劃,引進推廣了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使項目村勞動力基本實現了3次以上輪訓,貧困家庭主要勞力基本掌握了1—2項先進實用技術。五是圍繞擴大扶貧效應,走以點串線、連片開發的路子。針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產業培育難、設施共享難、鞏固提升難和脫貧速度慢“三難一慢”的問題,縣上提出了以點串線、軸線開發、整村整區域推進的扶貧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動公共服務向周邊村覆蓋,基礎設施向周邊村延伸,特色產業向相鄰村擴大。近10年,輻射周邊197村同步發展,帶動建成了8個整區域推進扶貧開發示范帶。六是圍繞創新扶貧機制,走部門聯動、高效運作的路子。縣上立足推進大扶貧、培育大產業、促進大發展,在組織領導上實行縣級領導劃片包干,跟蹤問效,在布局安排上注重整合涉農項目,實施拼盤開發,形成了各把一關、各負其責、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同時,注重強化項目后續管理,取得了“一年打基礎,兩年抓鞏固,三年上水平、五年大發展”的良好成效,有力地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項目效益。

通過多年的實踐,縣在扶貧工作中探索出了五個方面的經驗:一是堅持整村推進與連片開發相結合,由點到線,集線成片,塊帶結合,整流域推進,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貧效益。二是堅持改善基礎與發展產業相結合,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發展特色,才能實現農業增產、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堅持外部“輸血”與自我“造血”相結合,轉變群眾觀念,提高科技素質,增強發展能力,才能達到扶貧扶志、治貧治本的根本目標。四是堅持政府引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集合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廣益,才能增強扶貧開發的內在動力。五是堅持持續開發與鞏固提高相結合,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后續管理,鞏固建設成果,才能提升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