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護工作講話
時間:2022-08-25 05:11:00
導語:耕地保護工作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首先要衷心感謝大家這些年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我參加討論,深受啟發。剛才延華、劭健都發表了意見,我完全贊同,沒什么可補充的。一定要我講,恭敬不如從命,講兩點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今天我聽了一天,一個總體的感覺是大家都在認認真真學習文件、研究問題,有的意見很好,對大家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文件精神,做好今年的耕地保護工作一定會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把握好兩條最基本的準則:一是我們想的、做的一定要符合法律、法規,依法辦事。我們要經常思考、經常覺悟,就像孫文盛部長說的“事看兩面,話說兩句,常思常悟”。而思考的基礎就是學習。學習、研究法律法規必須和日常工作的實踐聯系起來,才能學深、學透、用好。二是我們今天想的辦法,做的事情,必須要承擔歷史的責任,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經得起法院的訴訟。我是最怕繁的人,能簡則簡是對的,但必要的程序環節,特別是預防今后不測、不理解的事,我們寧愿苦些、累些,切不可度一時痛快,留下很大的后遺癥,給以后的工作、處理問題帶來麻煩。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理解。譬如,現明確規定“審批用地必須在農用地轉用控制的規模內”,如超出規模,就要承擔責任。承擔責任的過程,也就是我們今天做的能否經得起歷史的檢查的過程。省廳15號文件中提到的“擬盤活的農用地轉用指標的地塊”,必須是實實在在找得到的,老百姓還能繼續耕種的地塊。否則,不僅要承擔違法用地、管地帶來的責任,而且這個政策會缺乏生命力,發揮不了作用,盤活這方面指標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一定要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防止在掌握、執行政策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我在黨性分析中也進行反思:在研究折抵指標政策過程中,思考鼓勵整理方面的多,而對其資源的消耗、如何控制折抵使用節奏這點上確實見識遲了。前幾年,農用地、耕地占用規模過大,助長了一些地方的用地粗放。**年,全省各地上報的折抵指標使用量竟然要超46萬畝,剎了一下,但去年上半年大部分還是批了。如果當年我們覺悟早點,一手鼓勵土地整理,另一手同時控制速度,指標使用控制嚴點,倒過來講,現在的用地可能就會不一樣。省廳今年的15號、16號文件的出臺,是針對我省建設用地緩解難的局面考慮的,但我們在執行過程中,要操作好,管得住,以確保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譬如征收集體土地,必須嚴格按照征地程序進行,要有告知、有確認,告知確認可以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作為載體,有簽到單,又有會議記錄,到哪里都說得清楚。去年,我到國務院法制辦去解釋關于黃巖自來水廠的征地問題,涉及的焦點是是否經過“兩公告",我們一定要汲取教訓,平日工作時,公告不僅要在村務公開欄里張貼,還要拍個照片,讓共同參與和見到的人簽個證據,這在法律程序上并沒有作這樣相對固定的具體的規定,但從我們的實踐經驗來講,盡管多了點要做的事,卻會使我們的工作踏實,有據可查。所以,我們在研究問題時,有些事情看起來是多余的,可以一以簡之,但作為從經得起歷史的檢查和法律訴訟的角度看,絕對是值得的。
第二點,就幾個具體問題向大家解釋一下。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建A、B、C、D、E這么多庫,客觀上是宏觀控制的手段和辦法變了,我們在管理上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這種變化。實際上我還在考慮A庫還要分成兩個庫,A庫同樣是使用計劃指標,但按目前的指標管理辦法,有些是國務院和國家部委批準的項目,指標由中央直接解決的,有些項目用地雖報國家審批,但指標是由地方解決的。如不分開,那我們今后在統計的時候就會遇到困難,容易造成使用計劃指標量大于下達的指標規模的誤會,帶出超計劃批地之嫌疑。所以,A庫里面還要把使用國家指標和省下達指標區分開來,以變化了的情況來建庫。B庫今后實行指令性額度控制,對應的是省下達當年額度內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標。C庫是違法用地補辦手續使用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標,哪些是補辦的,也說得清楚。D庫是建設用地復耕后形成的指標。E庫是盤活農用地指標,用的是28號文件上的一句話:新增建設用地的控制權在中央,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責任和利益歸地方。但到底盤活的是何來的指標,又用到何處去了,要一對一,逐宗找得到相應的地塊和批文。建立這些庫的目的是便于管理,經得起歷史的檢查,帳目清楚,說的清楚,管理是嚴格的,工作是做得規范的。就像過去我省的折抵指標,管理有帳冊,使用由農轉用嚴格審查的,國土資源部至今還是基本認可的,否則就不可能再允許我們使用這類指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大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要設身處地的思考,要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來龍去脈要說得清楚。建這么多庫,為的是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8號文件,并更好地為浙江經濟和社會發展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希望大家理解。
第二個問題,違法用地補辦的問題。原來簽訂的征地協議算不算數?我的觀點要區別兩種情況,一種是農轉用、征用都已經依法批準并經“兩公告”和補償落實。具體供地上的違法用地補辦,就應按照完成征地程序后的供地環節補辦來理解,需要公告的是補辦供地結果,而不是重新公告征地,就也無須再探討這一問題。另一種是未依法辦理農轉用、土地征收手續的,這就要求重新征地的,必須按照現行政策給予補償。因為原先簽訂的協議是私下的,沒有經過合法批準,補辦是要求省政府正式批準征地,省政府只能按照現行政策法規批準用地。所以,聽證、補償必須按現行政策法規到位。省政府13號文件規定,不征求農民意見,不能征地。我們不能違反這些程序。這里還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違法占用基本農田的,原則上要堅決予以拆除,至于其中某些由政府推動,拆除損失確實較大,反會在群眾中造成較大負面效應的,報國務院是不可能獲批準,須慎重決策,至少在規劃依法修編前,不能予以補辦。
第三個問題,今天討論新的農轉用土地征收報批規定很好,修改后要抓緊下發,同時各地也抓緊開展農轉用土地征收報批工作。現在全省5萬畝折抵指標已預安排,希望各地盡快啟動,不要出現壓著指標不報,這不明智。呂省長在人代會上承諾過:房子已被拆遷的戶年內必須解決安置問題,這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遲早要優先保證的,還不如早動手、早安排使用。指標使用中還要特別注意培植關系到浙江經濟發展后勁的工業企業用地保障問題。前一段,我在下鄉調查中發現不少地方對這一塊用地指標排位幾乎被排到末位,是個大問題,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找出對策來。特別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經濟結構調整起重要作用的工業企業如不優先安排用地,不保證投資落實,那么浙江這趟經濟快速列車可能真的要慢下來。如果他們真的拿不到地,沒有這些企業的技術改造、擴張的資金投入,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就無法改變。那么經濟發展就會成空話。所以,我覺得“有保有壓”要抓緊落實具體項目用地上,有些國家部委已經批準的立項的,指標是用國家的,必須抓緊上報,不要再等了。誰能抓住機遇,誰就會贏。另外,我們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宏觀政策應用的是“倒逼”機制,保障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用地最重要的途徑還是在盤活存量上,必須在提高現有建設用地使用效率上下功夫,我們要為市長、縣長當好參謀。
第四個問題,剛才大家都提到的預征和不農轉用的農業用地征收問題。這個口子千萬開不得。一是中央的大政方針是要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然還是農用地,我們為什么不聽招呼,有什么理由一定去剝奪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影響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落實呢?二是歷史上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民只要有土地耕種,就有生存發展的根基,社會才會安定、發展。三是如果我們將農民的土地都預征或變成國有農用地,盡管基本農田沒有減少,但大家都清楚,即使是國有農用地,你想收回的時候,現行政策規定是參照國家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同樣得進行補償,更何況這些地不可能立馬就變成建設用地,這些仍由老百姓耕種的土地,屆時你說是國有的,他會承認嗎?可能下次動用時還要與你打官司,麻煩更大。我的看法最理想的是你現在已發放的補償款能讓農民認定是已收到的預付定金。我們的老百姓是好說話的,拿了你的定金也許會認帳,下次確需用地再談補償時按照新標準給個補差,我覺得能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最好不過的。你們犯不著為了某些人的面子而去欺負農民,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也是我們的重要職責。
第五個問題,關于盤活農轉用指標報批中的有關政策處理問題。對政府來說,盤活農轉用指標相關的耕地開墾費與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在原批準農轉用土地征收時已征收過,即使當時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未繳過也屬不再追繳范圍,所以政府不應重新收繳;至于新老用地者的利益問題,原用地者已支付的費用可以在新農轉用后土地供應成本中退還;至于對業已支付給農民的補償費用問題,總體你不要去收回,只要農民能認帳,收到過多少補償費即可,我們在研究這類問題時,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問題,我們的盤活指標還是第一位的,目的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更何況一畝農轉用指標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可用的一畝折抵指標原先給農民的錢倒算過來政府,企業并沒有增添多少新的負擔。
我的講話完了,講錯了,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