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開幕致辭
時間:2022-08-30 11:27:00
導語:水土保持開幕致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值此人類進入新千年之初,第**國際水土保持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們高興地迎來了全球各地的水土保持科學家聚會北京,共同探討保護全球生態系統、控制土地退化、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途徑。在此,我謹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代表第**國際水土保持大會組委會,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
這次國際水土保持大會在北京舉辦,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國務院副總理為名譽主席、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參加的大會組委會。中國水利部作為本次大會的主辦單位,在國際水土保持組織的配合下,對大會進行了精心的組織和安排。同時,大會得到了有關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洲開發銀行及有關國家駐華使館等都派代表參加了今天的開幕式。
眾所周知,中國地處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和世界上許多文明古國一樣,中國的水利建設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同水旱災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帶領全國人民堅持不懈地治理江河、興修水利、大搞水土保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50多年來,全國共修建加固堤防26萬公里,建成大小水庫8.5萬多座,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800億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積從1600萬公頃擴大到5467萬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86萬多平方公里。這些設施的興建,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抗御自然災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態系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資源、9%的耕地,支持了占全球22%的人口溫飽和經濟發展。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頻繁、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已嚴重影響到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治水實踐,我們已經認識到,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改變傳統的治水思路。要堅持開源節流并重,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提高用水效率,在農業、工業和城市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和措施,發展節水型產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規劃與管理,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優化配置,合理調水,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江河治理要統籌兼顧防洪問題和中上游的水土保持生態系統建設;積極開展人工增雨、污水處理回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嚴格控制超采;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資源管理體制。努力實現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堅持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安全。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都與水資源的短缺和不合理利用密切相關。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土地退化、草原沙化、湖泊消亡、濕地萎縮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水資源短缺或不合理利用的直接結果,因此,中國政府已采取節約用水、調整經濟結構和優化配置水資源等措施,將解決水資源短缺和合理利用問題作為中國生態建設的基礎設施。近幾年來,水利部已成功實施了向內陸河塔里木河、黑河下游沙化地區和黃河下游的生態調水,對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已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中國政府正在計劃實施規模宏大的南水北調工程,并將生態用水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屆時將不僅有效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還將對改善這一地區的生態系統產生巨大的作用,支撐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歷史遺跡、文化遺產和許多聞名世界的旅游圣地。同時,中國幅員遼闊,水土流失和生態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這些都為水土保持的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相信,這次國際水土保持大會的召開,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廣泛的學術交流,一定能夠促進世界水土保持理論的新發展,推動水土保持科學的更大進步,我們歡迎世界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同我們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在中國觀光、旅游;歡迎代表們積極參加大會組織的會后水土保持現場考察,并請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最后,預祝全體代表和同行人員身體健康,在中國生活愉快!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