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鄉鎮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7 08:48:00

導語:機構鄉鎮改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構鄉鎮改革調研報告

20**年,**市按照上級確定的改革思路,大刀闊斧進行了鄉鎮機構改革。在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理順管理關系、精簡機構和人員編制、核減領導職數、做好人員分流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改革是漸進式的,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改革后的鄉鎮機構,經過幾年運作,一些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給當前的鄉鎮機構編制管理提出了新課題。

一是“農業服務中心”履職不力。20**年機構改革后,“農業服務中心”只是一個虛空的架子,各站所名合實不合,仍然各自為政,綜合服務的整合優勢不能發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經費來源不足,機構運轉和人員待遇得不到保障,是農業服務中心履職不力的根本原因。由于工資得不到保證,農技服務人員雖然身份是“中心”的職工,但大部分人員都在外各自搞副業。另外,由于改革前各站所資產負債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債臺高筑,有的略有節余,一時無法理順,“農業服務中心”的資產和負債至今仍掛在合并前各部門的帳務上。各站所的辦公場地仍在使用各自原有的地盤,撥款形式也維持著各站所改革前的渠道。

二是個別事業站所管理“斷層”。站所人、財、物、事下放給鄉鎮后,有的市級業務主管部門撒手不管,將人事檔案移交鄉鎮后,再不過問有關事情。鄉鎮初次接手,許多具體事務操作還不熟練,一些地方管理脫節,工作不能及時銜接。

三是事業站所職工“保險”系數嚴重偏低。鄉鎮事業站所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狀況也令人擔憂。除經費來源相對穩定的林業管理站和移民經濟技術服務站職工全部參加了保險外,其他站所職工的參保情況參差不齊、五花八門。一些站所無人參保,一些站所只部分人員個人出資參了保,有的職工在繳納了一定數額一定年限的保險金后,因資金困難,無法繼續足額及時繳納,拖欠保險金的現象十分普遍。解決鄉鎮機構編制問題的出路何在?筆者以為:

1、拾遺補缺,完善鄉鎮機構改革。組建“農業服務中心”,其愿望是好的,根本目的在于變分散為集中,提升涉農機構的整體服務功能。然而,機構改革并不是簡單的消腫減肥、裁僧撤廟,要實現改革的目的,必須切實解決錢和人的問題。錢從哪里來?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鄉鎮事業站所自我發展能力極弱,找不到“米”下鍋。而鄉鎮政府自身也是吃財政飯,囊中羞澀,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目前,各站所撥款渠道、撥款額度各不相同,勢必影響工作積極性的發揮。建議取消現行各就各位、半饑不飽的撥款方式,建立省、市、縣三級補貼的撥款體制,由三級共同出力解決經費問題。經費能夠足以保證正常運轉,“農業服務中心”才能走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人到哪里去?農業服務中心在現有編制基礎上,可再壓縮三分之一。然而,如何安置分流人員?這又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辦法一:重新定編后,公平競爭解決誰去誰留問題,未能競上崗位的分流人員,允許其自行從事經營活動,養老保險仍由單位出資,與上崗人員同步繳納。保險之外的其他事務由分流人員自行解決。此舉可為分流人員織起一個“安全網”。在單位減員空出編制需補員時,可從分流人員中擇優選用。辦法二:將未能競爭上崗的分流人員一次性買斷工齡,與原單位徹底脫鉤,不拖泥帶水,不藕斷絲連。與此同時,全面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將各站所原有的富余資產變現,用于安置分流人員。資不抵債的,依實際情況設法籌資,分批解決。

2、切實加強鄉鎮機構編制管理。首先,在鄉鎮機構設置上,必須緊緊握住“因職設崗”這一重要法寶,可設可不設的機構堅決不設。特別是,務必要嚴禁上級主管部門條條干預。一些上級主管部門以檢查評比、資金、項目為手段,對鄉鎮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說三道四、指手劃腳,又要上下對口,又要左右看齊。每下達一項新任務,工作量略為增加,就要求增設機構,刻章子掛牌子。面對各業務主管部門增設機構的壓力,編制部門要敢于站穩腳根,堅決維護機構編制工作的嚴肅性。其次,要把好編制人員的關口。歷次改革的經驗證明,機構編制工作“大砍不如嚴管”。在機構編制尚未立法的情況下,我們要不斷摸索,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監督懲處制度,使用必要的行政處罰手段和經濟制裁手段,確保令行禁止,維護機構編制的權威。繼續堅持“經費跟著編制走”這一有效的預算約束機制。不斷完善各種行之有效的日常監督管理手段,切實把好編制人員的關口,替財政守住大門。

3、進一步理順管理權限和職能。繼續健全“由鄉鎮統一領導、業務主管部門協調配合的條塊管理體制”。鄉鎮政府要加大對事業站所的管理、指導力度,明確領導責任和崗位責任,使其有序開展工作。市級業務主管部門也不可放松對鄉鎮事業站所的業務指導。順應形勢發展要求,科學調整各個部門管理權限。要進一步理順鄉鎮機關與事業站所的職能,將服務性職能從鄉鎮政府身上砍下來,交給事業站所承擔。事業站所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鄉鎮政府才能改變事無巨細大包大攬的局面,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事業,真正實現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