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成果分析及運用辯證思考
時間:2022-03-03 04:06:00
導語:稽查成果分析及運用辯證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務機關通過稅務稽查,不僅揭示了納稅人執行稅收政策法規、履行納稅義務的情況,也是對稅務機關稅收征管工作的一個檢驗。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稅務機關日常征管的工作質量,征管工作開展的深度及存在的問題。重視稽查成果運用,可以找準征管弱點,強化征管措施,堵塞征管漏洞,更好的發揮內控職能。筆者對我縣2003年至*年的155卷稽查案件卷宗進行了調查分析,結合稽查成果反映出的部分問題,就怎樣運用稽查成果促進稅收征管談幾點建議。
一、對稽查案件情況調查
(一)納稅遵從度不高。三年共檢查納稅戶177戶次,被定為偷稅155戶次,占檢查戶數88%,無問題22戶次,占檢查戶數12%;分年度看,偷稅戶數占所有納稅戶數的比例分別為:4%、9%、8%;查處的偷稅及罰款占年度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6%、6%;剔除沒檢查戶數看,檢查有問題戶數占檢查戶數的比例分別為:79%、92%、92%。這就意味著每10戶納稅人就有8戶左右,存在偷稅行為,從側面折射出納稅遵從度和執法效率低等管理問題。
(二)納稅服務不到位。有的企業連年檢查都有偷稅,特別是所得稅方面因政策較多,比較復雜,財務制度與稅收政策存在差異等等方面的原因,剔除納稅遵從度問題,還有稅務機關政策宣傳輔導不及時的因素,納稅人理解政策不準確、不一致,造成非主觀違法行為。如:在農產品抵扣方面,三年檢查18戶,有問題的17戶,補稅45.6萬元;在其它收入問題,有的僅繳納了企業所得稅,而未提增值稅造成偷稅,還有的甚至連“兩稅”情況也沒反映。
(三)納稅評估不實。納稅評估是稅務管理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對納稅人的納稅申報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就該縣三年稽查處理案件看,納稅評估的措施遠遠沒有跟上去,評估分析還停在表面,未進入實質性評估。就個性而言,如:*年某戶企業隱瞞收入、推遲申報稅款達32萬元,占該企業全年應納稅款的近四分之一。就共性而言,*年查處一般納稅人41戶,被定性有偷稅行為41戶,占該縣一般納稅人的比例為49%,數據足以說明納稅評估不實問題。
(四)申報審核不認真。受理申報并審核是稅務稽查前環節的行政執法重要組成,同樣要講究質量和效率問題,從稽查處理案件的調查分析看,受理申報審核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如:對四小票的受理申報審核,特別是農產品收購憑證審核,明顯不合規,申報審核通過準予企業進項抵扣,就此問題三年處理戶數占檢查戶數的32%,還有運雜費票據申報審核等問題。更有甚者,增值稅專用發票僅審核真偽,沒有審核能否抵扣,有的企業購進固定資產專票注明稅金申報抵扣,而受理申報審核也通過準予抵扣。這就大大降低了稽查執法效率,一方面,因稅務機關造成的,在稽查處理時,只能讓納稅人補稅而不予罰款,沒起到打擊和震懾作用;另一方面,企業認為查出問題反正不能罰款,查不出就得利,形成了“偷稅有理、偷稅有利”的惡性循環。
(五)稽點不突出。稅務稽查的重要職能是打擊偷稅,找準征管漏洞,規范稅務行政執法,營造公平公正的秩序。調查情況顯示,稽查注重了稽查面,忽視了稽查效率,沒突出重點和深度,目前,稽查環節重視了建賬企業的檢查,而對一些未建賬的個體大戶沒有納入稽查視線,個體大戶中的偷稅漏稅現象沒有得到有效扼制,“空查”現象依然存在;稽查建議的質量不高,有些稽查建議在征管部門落實不力,以查促管的職能作用未得到很好的發揮。稽查成果這塊極好的“資源”僅僅成了死數字,無形地降低了稽查執法效率。
二、原因分析
(一)政策服務欠缺。稅法宣傳對象過于抽象,內容不夠具體,像每年的稅收宣傳月,有的啟動宣傳車高音喇叭震耳欲聾,納稅人聽不清內容;有的舉行書畫展、征文比賽等活動,文化層次相對較高,而納稅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有的與納稅人聯辦文藝、體育競賽,稅法宣傳停在表面;有的對納稅人的建賬輔導、財務輔導、稅收核算輔導得不夠,稅收政策法律培訓、匯算清繳培訓抓得不夠,缺乏“一對一”的業務輔導,這是納稅人因政策理解導致涉稅違規的重要原因。
(二)評估深度欠缺。一方面,納稅評估過分依賴統一的評估辦法,刻意參照總局、省局確定的峰值,而各區域間的情況不同,各行業千差萬別,同行業、同地區納稅人的經營能力、規模、銷售策略不盡相同,如:同屬汽車配件生產企業,市區的增值率要高于縣區的增值率,同類企業規模大的增值率高于規模小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稅管員業務素質離精細化的要求還存在差距,真正能把評估做透,進得去、出得來、翻得開、合得攏的可能不足40%,加上政治素質、責任心問題,這就使納稅評估顯得更加蒼白無力,即使發現或懷疑納稅人有問題,不能及時進行解剖,堵塞稅收管理的漏洞,不能把違規違法行為解決在萌芽狀態,僅靠稽查最后一道防線,來解決效率問題,則遠遠不夠。
(三)受理審核欠缺。受理審核亦是稅收執法的重要環節,稅務行政的各個環節都應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對納稅申報應依法把關,準確服務納稅人,把法律、法規、政策落實到位。從調查結果來看,一是存在與己無關的錯誤認識,受理審核申報時粗心大意,只承擔受理申報的交接手續,沒有去核實申報數據準不準,對應邏輯關系錯不錯;二是少部分崗位人員責任心差,只求數量不管質量,明顯問題不予指出;三是政策業務不熟,看不出問題,造成申報質量不高。
(四)稽查效率欠缺。稽查實行考核無可評說,但考核稽查面、收入任務、每組每月硬性要辦結幾個案件,這個對稽查的方向有誤導,有礙于稽查質量和效率的提高。稽查部門為了考核不被扣分,只有片面追求辦結案件數量,達到規定的稽查比例,甚至為完成收入任務,遍地撒網,哪里好查就查哪,查過之后就此了事,不向任何部門反饋情況,結果造成查、管、征脫節。同時,形成稽查無重點,沒有查深查透,未實行解剖式稽查,對重點對象沒有找出深層次問題,自然就沒有高質量的稽查建議,給稅務執法效率打了折扣。
三、幾點建議
(一)提高納稅遵從。一是要進行稅法宣傳,可按變動內容、固定內容、特殊內容分類,對固定內容在辦稅廳、多種媒體向社會宣傳;對變動內容采取在辦稅窗口及時公告、區分對象舉辦培訓、報刊網絡開設專欄、宣傳冊發放等形式長效動態宣傳;對特殊內容在調查了解納稅人特殊需求及日常申報納稅暴露的個性問題,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二是要充分利用、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加快稅務公共門戶網站建設,讓稅收服務更加快捷、信息量更大、內容更廣,把稅收法律公之于眾,促進稅務執法效率的提高。二是要通過嚴格依法行政,認真履行程序,尊重保護納稅人的知情權、減免退稅請求權、行政訴訟權、賠償權、控告權、檢舉權等等,保障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二)強化納稅評估。納稅評估要因地制宜,實行個性化評估,同行業、同地區參數僅供參考,依據企業現金流量、投入產出比、能耗測算、銷售利潤率、其他應付款占流動負債的比率判斷銷售額;依據存貨變動、主營業務成本、單位產品原材料耗用量推斷進項是否屬實;采用稅收負擔率、應納稅額與工商業增加值彈性系數,工商業增加值稅負差異率方法進行稅種的綜合評估,力戒利用行業區間參數作為評估定性,力爭利用個性區間參數作為評估定性。行業區間彈性系數遠遠大于個性區間彈性系數,同行業、同地區的企業因歷史原因,企業大小、規模、使用機械先進程度、資本大小、管理水平等等都不盡相同,其增值率、利潤率可能差異較大,同行業間比較極有可能掩飾問題,要利用歷史資料采用企業單獨建立個性區間彈性系數,超過區間值即為預警,應實施實地評估,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把稅收政策落到實處,實現真正意義的納稅評估,從根本上解決納稅評估不實問題。
(三)嚴格申報審核。受理申報審核可以理解為淺表性的納稅評估。一是要從邏輯關系來推理判斷其真實性,從報送資料來判斷有無違背政策問題,對不符合規定的,要輔導納稅人重新申報,特別是所得稅納稅申報;對不該作為進項的,按要求進行調整。二是要提高崗位人員的業務素質,定期組織審核崗人員培訓,重點是所得稅政策、財務會計及稅收數據關系分析。三是要完善納稅申報審核制度,嚴把申報準確關,嚴格行為過錯追究,規范稅務機關責任行為。
(四)實施效率稽查。一是要對稽查結果所反映出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要建立稽查建議制和稽查建議反饋制,每查結一起案件,針對征、管等環節的問題發送稽查建議,提出有效的征管措施,同時接收建議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反饋落實結果。二是要取消稽查面、收入任務、辦案數量的考核,適度放寬稽查時限的考核,強化稽查質量的考核,對大案、有深度的案件實行激勵考核,促進稽查效率的提高,以稽查質量促征管質量。三是要強化稽查打擊職能,嚴懲偷、逃、抗、騙稅犯罪,威懾涉稅違法行為,凈化稅收執法環境。
- 上一篇:企業分類管理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基層稅務干部培訓分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