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模調整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7 03:53:00

導語:行政規模調整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規模調整調研報告

隨著我鎮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漁農村小康社區的不斷推進,行政規模調整勢在必行。如何搞好行政村規模調整,是我鎮現階段的一個重點工作。結合我鎮這幾年的行政村規模調整的經驗和我鎮行政村的現狀,經過調研,研究制訂了相應的工作措施。

一、我鎮行政村的現狀

我鎮現有12個漁農村新社區,34個行政村,其中漁業村23個,農業村11個。共有村兩委干部274人,平均年齡46.1歲,其中交叉兼職82人。村正職干部54名(進社區41名),平均年齡47.7歲,其中55歲以上8人,60歲以上4人,書記主任“一肩挑”的村9個。全鎮行政村共設12個黨總支,4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529名,平均年齡57.3歲,其中35歲以下112名,36-45歲272名,46-59歲442名,60歲以上703名。全鎮行政村現有在冊人口52472人,其中18周歲以上45107人,長期外出5159人。

二、行政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漁農村新型社區的建立,面對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優化漁農村資源配置,降低漁農村建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問題,我鎮現行的行政村逐漸呈現出某些不適應性。概括起來,主要存在一下問題:

1、聯村建社造成了社區工作開展的難度。

(1)社區規模大,地域分散,各村產業結構不同,造成了社區管理的困難。我鎮現有行政村34個,雖然從2002年至今,我鎮從59個行政村調整到現在的34個村,調整力度不能說不大。但是隨著新社區的建立,我鎮現有的12個漁農村社區,大多是由多個行政村聯建而成,地域分散,各村產業結構不同,造成了社區管理的困難,影響了黨和政府對農村工作的高效領導和管理。如太平社區,現有人口6700多人,由5個村聯合組建而成,太平、三弄為農業村,打水、塘岙、黃沙為漁業村,產業結構差異較大。

(2)、社區事務管理方面,存在著各自為政的情況。由于是聯村建社,因此在社區管理方面,都是以村為主,兼顧社區。

(3)、社區干部本位觀念重,大局意識欠強。社區干部大部分出自村干部(全鎮81個社區干部中,41名社區干部為村主要干部),在各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做好村級事務成為了社區干部的首要事務,而社區事務則只能兼顧。

2、村級基礎設施差,共享率不高。由于行政村數量多、居住分散和財力的限制,加上考慮平衡需要,投入村級基礎建設的經費,過于分散,使不少村的水、電、路、文化、衛生等公共設施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同時,村與村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問題,這種狀況既耗費了本來就十分緊缺的建設資金又降低了公共設施的共享率。

3、村級組織戰斗力相對較弱。為謀求致富道路,當前村里有較高文化、有一定的市場經濟頭腦、敢于開拓的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經商,加上部分村規模小,人口少,大大縮小了選人用人范圍,直接影響到村級班子的整體素質。村級領導班子中存在著干部年齡老化、文化科技知識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問題,不能有效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和領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上有些村干部之間存在著各種矛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級組織的戰斗力。

4、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我鎮現有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有2個,占全鎮行政村總數的5.8%,收入在50萬以下的占大多數,50萬以上的寥寥可數。由于村干部報酬和日常行政開支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因此集體建設資金相對緊缺,使村干部處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這種狀況導致村級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吸引力不強。

三、推進行政村規模調整的措施

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情況比較復雜,工作難度較大。因此,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在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時,主要應加強:

1、加強組織領導。要把行政村規模調整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人員、精力、時間三到位。要組建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明確人員分工,落實工作責任。要考慮多方因素,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精心部署各階段的工作任務。

2、深入宣傳引導。要耐心細致地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在主觀方面,主要要摸清村干部群眾的思想疑慮以及對調整工作所持的態度;在客觀方面,主要要摸清擬調整村的人口數量、山林土地面積、自然資源、集體資產、歷史沿革、風俗習慣、基礎設施、未來規劃、社會治安、宗族宗教、特色或支柱產業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宣傳,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利弊,提高村干部群眾對調整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

3、堅持因地制宜。要根據漁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村規模調整。在操作中,可參照以下幾種情況,向村民提出調整建議:一是通過調整可以明顯促進優勢互補,加快發展的;二是平時村與村之間關系密切,地理位置相近、交通比較方便的;三是歷史上曾經屬一個村的;四是鄰村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懸殊的;五是調整后有利于經濟發展和便利群眾辦事的。

4、依法規范辦事。行政村規模調整要以有關法律、上級文件為依據。調整方案經過村民代表會議通過后,以鎮人民政府的名義向縣級人民政府上報行政村規模調整方案的請示,內容包括調整后的村名、村址和戶數、人口等,并附有村民代表贊同簽字情況的會議紀要。要依法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村委會、村經濟合作社三套領導班子,建立健全村婦代會、共青團、民兵、治保、調解等配套組織。同時,要制訂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檔案移交的有關規定,做好文書檔案、會計檔案、土地承包檔案等村級檔案的移交,確保檔案完整,促進新村規范化建設。

(二)在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過程中,主要需解決好:

1、山林、土地承包權問題。在行政村規模調整過程中,與農戶利益最直接、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山林和土地的承包權問題。農戶對此最關心,也最敏感。如果處理不好就不能取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甚至也會僵化調整工作。從我鎮以前的村規模調整的實際看,一般來講,農戶已經承包經營和原村集體經營管理的山林、耕地應該維持現狀不變,穩定和完善現已完成的二輪土地承包關系,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人心。

2、集體資產處置問題?,F有集體資產如何處置以及今后的集體資產如何抽調,直接關系到新村的集體事業建設。集體資產處置應一步到位,否則新村在經濟上無支配權的話,工作開展將不太順暢。一般來講,要先進行暫時凍結、全面清產核資、向村民公布,再確定集體資產的處置方案。

3、干部調整問題。新村班子配備方面,為理順關系,集中精力搞好調整工作,應該先建立村級籌建班子,負責調整期間的有關工作,等調整結束,再依法選好配強新村領導班子。富余干部分流方面,要體現黨對干部的關懷,做好思想工作,同時,鎮財政要劃撥一定的專項資金,按其任職的年限、職位分別給予適當的一次性經濟補助,妥善分流富余村干部。

4、村址和村名的選擇問題。要充分考慮村民的自尊和戀舊思想,尊重大多數村民的意愿。在此前提下,可引導村民按照人口最集中、交通相對便利、公共設施相對完善、地理位置居中的順序確定新村村址。對于新村的村名,可以按以下幾種方法確定:一是選擇合并前經濟實力尤其突出村的村名為新村村名。二是選擇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村名。三是合并村各取一半村名組成新村村名。四是以歷史上各調整村曾是一個村時所用的村名為新村村名。

總之,進行行政村規模調整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只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注意把握原則,因地制宜,靈活掌握,依法實施,并及時主動地縮短干部群眾的“磨合期”,就一定能夠有力地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快速、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