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宜居城市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06 04:41:00
導語:市宜居城市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宜居城市的內涵和評價標準
“宜居城市”是指適宜于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一個城市是否宜居,不僅要看城市發展的經濟指標,更重要的是看城市是否能夠滿足居民在不同層次上對居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因此,“宜居城市”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宜居城市”的建設目標具有層次性,較低層次的建設目標是滿足居民對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較高層次的建設目標則是滿足居民對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環境的舒適性、個人的發展機會等。目前,建設宜居城市已成為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已被我國眾多城市列為發展目標。建設宜居城市,對于加快城市化進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強城市競爭力、改善人居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0*年5月,建設部科技司通過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編寫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為我國宜居城市的建設、管理提供了一個導向性的科學評價標準。通過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標體系和四項綜合評價否定條件,對城市作出綜合評價,并按百分制計算“宜居指數”。《標準》將城市分為宜居城市、較宜居城市、宜居預警城市三類。宜居指數在80分以上且沒有否定條件的城市,即可確認為“宜居城市”。該標準對我市建設宜居城市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我市宜居城市建設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更加開放、富裕、文明、美麗的“大*,新*”的總體目標,把“打造濱水生態環境優越的宜居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城市特色,挖掘城市潛力,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影響力,宜居城市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一)“一創六建”活動成效顯著。近幾年,我市圍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為內容的“一創六建”活動,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實施“暢通工程”、“綠化工程”、“光亮工程”、“藍天工程”,打造五城(即水上運動之城、書法之城、兵學之城、地熱溫泉之城、商旅之城),堅持“以河為軸,兩岸開發”,推動“大水城”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為宜居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我市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無障礙設施示范城市。沂河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被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城市。
(二)生態環境良好。市區依山傍水,風光秀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有“天然氧吧”和“養生長壽山”之稱的蒙山距市區僅數十公里,縱貫南北的沂河和橫穿東西的祊河在市區交匯,世界最長橡膠攔河壩與正在建設中的沂河東調水利樞紐工程,將使城市水系概率(水面比建成區面積)達到29%(一個城市的水系概率超過10%即為一類區),并形成15平方公里的濱河綠化帶,加上十幾萬畝環城森林綠化帶、100公里的濱河大道,使*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水城,為建設宜居城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近幾年,大力推進綠色沂蒙建設,節能降耗和資源管理取得新進展,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沂、沭河水質在淮河流域率先達標,成為全省出境河流水質最好的城市,*濱河濕地躋身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加大了濱河景區建設和祊河、涑河、青龍河、陷泥河等綜合整治力度,營造了“天藍、地綠、水清、街凈、路暢、燈明、墻潔、樓美”的生態環境。
(三)文化底蘊豐厚。我市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東漢時期珠算發明家劉洪,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東晉書圣王羲之,唐代書法大師顏真卿等都出生在這里。我市境內文物古跡薈萃,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為建國后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現有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華東烈士陵園、王羲之故居、諸葛亮故居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0多個。我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打響沂蒙文化品牌。先后成功舉辦了書圣文化節、蒙山長壽旅游節、諸葛亮文化旅游節、世界顏真卿文化研討會、中國*(首爾)文化周、沂蒙精神晉京展等一系列活動,書圣文化節成為“全國十大文化藝術類節慶”和“全省五大節慶”之一,形成了“春有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節慶品牌,成為*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城市名片。
(四)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商貿富市”、“科教興市”戰略,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總量躍居全省第七位,*批發市場成交額多年居全國同類批發市場前列,*城成為聞名全國的商貿物流城,集聚了一般區域性中心城市不可比擬的“人氣”和“商氣”,商貿物流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城市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金字招牌。
(五)發展環境優化。在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加強了政策、服務、安全、社會等軟環境建設,積極營造讓外來投資者和居住者放心、安心、舒心、省心的良好環境。*先后榮膺“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國城市第21位”、“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列全國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榜60名,榮登世界銀行的政府效率單項獎榜首。
三、對我市宜居城市建設的現狀評價
對照《標準》,我們對*市區截止到20*年宜居城市建設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宜居指數”得71.84分,為較宜居城市。
(一)“社會文明度”方面:社會文明是城市宜居的重要前提條件,主要包括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社區文明和公眾參與四項。我市公眾參與得分較高,達到標準值的77%。
(二)“經濟富裕度”方面:經濟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礎條件,主要包括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就業率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五項。這方面我市尚有欠缺。
(三)“環境優美度”方面:環境優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人文環境、城市景觀四項。從部門提供的數據看,我市環境優美度較好,達到標準值的86.0%。其中,氣候環境比較適宜,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基本接近或達到宜居標準值的要求,這說明我市在城市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創六建”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四)“資源承載度”方面:城市資源量,決定一個城市的自然承載能力,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條件。總體評價我市資源承載度較好,是標準值的74.5%。市區人均城市用地面積是標準值的1.45倍,這既說明城市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有大量的承載能力,也說明城市改造建設任務繁重,節能降耗和污染治理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五)“生活便宜度”方面:生活方便、適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響因素。從生活便宜度評價結果看,我市商業服務設施較好,市政設施、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比較完善,居民對其服務質量滿意度較高。
(六)“公共安全度”方面: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從評價結果看,我市的城市公共安全較好,是標準值的80%。在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生命線工程方面,市政府已制定并建設了預防、應對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機制、預案和設施,生命線工程完好率較好,達到標準值的85%,近3年來,市區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處理率為標準值的80%。
四、我市建設宜居城市的思路、對策及建議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城市要不斷滿足舒適、休閑、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類最基本的追求,打造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培養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
我市建設宜居城市的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濱水生態、環境優美、人文和諧、宜居宜商的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大水城為突破口,以安居為主線,突出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搞好社區建設、平安創建、精神文明等工作,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將我市建成社會文明、經濟富裕、環境優美、生活便宜、安全有序的宜居城市。
(一)搞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宜居城市夯實基礎。宜居城市應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便于居民出行、購物、就醫、就學。為此,應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市民居住、辦公、商業、交通、綠化等城市空間,使分散的經營和企業開發行為納入政府的統一規劃和政策約束。要堅持規模適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雨污系統、綠地系統、環衛設施、停車場建設配套完善,城市道路通暢、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停車便捷。同時,應著眼于城市的長遠發展,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在交通繁忙路段建設立交橋、高架橋,進而建設地下軌道交通。通過政策扶持、信息引導、市場化運作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
(二)搞好城市住房建設,為宜居城市提供安居保證。宜居城市要先“居”后“宜”,要有結構合理的房源,讓居者有其屋。近年來,市區供房總量急劇增加,但供房結構不盡合理,小面積的商品房少,廉租房、安居房供不應求,滿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要求的任務依然艱巨。為此,要加快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大量興建普通住宅,適度供應高檔住宅,特別要著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弱勢群體住戶的住房問題。根據居民的住房需求,合理編制住房建設規劃,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控制住房戶型和價格,,在保證供房體系合理、完善的基礎上,確保絕大多數居民改善住房的愿望得以實現。
(三)搞好社區建設,為宜居城市提供有效載體。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社區已成為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環節。我市的社區建設才剛剛起步,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為此,要改變目前社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滯后、市政基礎設施與住宅建設不同步、缺少居民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社區管理人員少經費不足等現狀,在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同時,科學規劃社區布局,優化調整社區規模;建立新型社區管理方式,科學界定居委會職能;創新公共服務體制,加大社區經費投入;增加社區管理人員,確保社區工作正常開展。逐步把城市社區建設成為物業管理有序、社會服務完善、鄰里關系和諧、居住環境優美、具有濃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四)搞好生態建設,為宜居城市打造良好環境。宜居城市應具有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安靜的生活環境和整潔的街區,有適宜的開敞空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此,要抓好市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強市區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防治。加快市區內河治理,形成環繞全城的生態水系,努力保護好濱河生態濕地,進一步拓展市民親水空間。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起循環、可利用、生態型的產業體系。要抓好市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市區集中供水、供氣、供熱步伐,消除燃煤鍋爐,減少機動車尾氣造成的污染,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降低工業污染,改善水質環境。要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抓手,加快城市道路和公園綠地建設,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通過加強污染治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好城市的綠地、空氣、水資源,努力使城市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和諧。
(五)開展平安創建活動,為宜居城市構筑安全網。宜居城市應是安寧有序的城市。為適應宜居城市對公共安全更高的要求,今后,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大防控”工作機制,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要堅持依法行政,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健全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妥善解決好涉及群眾利益的各類矛盾,有效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要建立健全社會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居民收入差距大、社會保障覆蓋率低等問題,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維護社會秩序,推進民主法治進程,確保社會安定、百姓安寧。
(六)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為宜居城市提供動力。宜居城市不僅需要物質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適應宜居城市建設的要求,要不斷轉變城市居民的思想觀念,改變生活方式,增強城市意識、文明意識、環保意識,提高居民精神文明程度,提升其綜合素質。要注重保護和傳承兵學、書法等歷史文化,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彰顯現代商業文化,營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社會道德規范。要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爭取盡快獲得國家級文明城市稱號。要加強以政府、企業和個人為重點的誠信體系建設,強化誠信道德、制度、網絡建設,逐步形成規范化的誠信自律、監督和服務機制。要進一步弘揚和實踐沂蒙精神,充分發揮其激勵、凝聚、教育和導向作用。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精心組織實施“精品工程”,不斷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七)加快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宜居城市提供物質基礎。宜居城市建設需要經濟的強力支撐。為此,要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能快則快的原則,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率先發展,把*建成魯南經濟帶中心城市和龍頭。要著力發展產業集群,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優先發展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積極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的新型產業,把*建設成魯南制造業強市。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快發展會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科技信息等新興服務業,將*建成聞名國內外的現代商城。大力發展水上運動、兵學、書圣、紅色等特色旅游項目,突出“蒙山沂水”旅游品牌,把*打造成商旅結合、文武兼備、紅色經典、綠色生態的最佳旅游城市。
為搞好我市宜居城市建設,建議:
一是盡快制定宜居城市建設規劃;
二是市政府出臺建設宜居城市的意見及實施方案;
三是全力開展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工作,努力創造條件,適時申報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
- 上一篇:市充分發揮再生資源優勢調研報告
- 下一篇:市商貿物流業發展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