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企業現狀和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12-08 09:07:00
導語:社會福利企業現狀和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社會福利企業創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輝煌于九十年代。當時有福利企業240家,安置4000多名殘疾人,銷售收入近六億,由于幾次區劃調整等種種原因,近10年來*市的福利企業幾乎沒有什么發展,到20*年,全市福利企業只有80家,全年銷售收入近六億。在這現存的80家企業中,我們找不到幾家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可以這樣說,*市的福利企業總體質量和數量都呈滑坡狀態。
一、造成我市福利企業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
造成這種現象,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1、政策滯后。目前有關規范福利企業性質、標準、行為和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文件都是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臺的。當時國家的整個經濟體制還是計劃經濟,這些政策都鮮明的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特征,如企業必須是集體性質等等。形勢發展到現在,我們國家早已成功的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已是國家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已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渠道和措施。然而福利企業的相關規定卻并未因此而有所修改,依然將民營資本和外資拒之門外。同時,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根據各自上級部門的要求,不再審批集體性質的企業,造成了新辦福利企業困難的尷尬局面。部門之間政策的沖突和福利企業自身管理政策上的滯后成了福利企業發展道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2、退稅不足。長期以來,國稅部門并不是按照“按月征收、按季返還”的退稅結算原則進行結算,而是根據稅庫的情況和上級指令操作。一方面經常是為了完成稅收任務,提前讓企業預交并足額交納全年的稅收,另一方面卻是退稅不及時,不足額。如今年六月份,為了實現經濟指標雙過半目標,國稅加大了對企業的稅收征收力度,絕大多數福利企業都提前交納了第三季度的稅款。再如,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市應享受退稅政策的福利企業中,全額退稅的占30%,退80%的占70%。這樣做,直接導致企業資金運轉困難,企業普遍感到只有盡義務的份而沒有能充分享受應有的權利。
3、利益漸薄。辦企業不容易,辦福利企業就更不容易。福利企業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國家在宏觀政策上加以傾斜。然而在日常管理中,福利企業除了按照文件規定上繳給鄉鎮所退稅款的25%和民政部門5%作為企業的發展基金外,同時還要交給稅務中介機構一定數額的叫不上名目的費用;另外殘疾人在企業中由于自身條件限制,與健全職工相比不能為企業創造同等經濟效益,而所發放的工資水平和交納的相關保險等費用并不少于健全職工。由此可見,殘疾職工保障和待遇的提高,收費項目的繁多,導致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福利企業享受政策扶持的優越性已不明顯,嚴重挫傷了企業積極性,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如,五接鎮的南通馨源海綿公司這家福利企業,就因為過于剛性的管理,繁多的收費等原因實在招架不住,自動退出福利企業行業。
國家政策自身的不足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雖然使我們看到了福利企業發展的問題所在,也學習了其他兄弟縣市一些好的做法,采取了不少變通措施,發揮了民政、工商、國稅、地稅“四位一體”的協調管理職能,但由于種種原因,還是收效甚微。
二、*市福利企業適應新政策的建議措施
最近國家民政部為規范福利企業的資格認定和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用工行為,下發了《福利企業資格認定辦法》,自20*年7月1日起實施。與此同時,《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民福發[1990]21號)、《社會福利企業招用殘疾職工的暫行規定》(民福字[1989]37號)同時廢止,這從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福利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線生機。
(一)相比以前的管理辦法,新政策內容有以下特點:
1、投資主體更為多元化。福利企業可以以多種形式的資本投資方式存在和運行,同時在殘疾人安置比例上降低了門檻,由原來的安置殘疾職工占職工總數的35%下降為25%,并且殘疾職工人數不少于10人。
2、殘疾職工的認定標準更為統一明確。明確規定了福利企業安置的殘疾職工應當是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上注明屬于視力、聽力、言語、智力和精神殘疾的人員或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1至8級)》的殘疾人。
3、殘疾職工利益保障要求更為剛性。例如要與殘疾職工簽定一年以上勞動合同、通過銀行向安置的殘疾職工實際支付不低于*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足額交納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
4、企業內部的管理更為人性化。例如對企業內部的道路和建筑物提出要符合無障礙設計規范的要求。
5、退稅數額更為具體。現行政策按照企業實際安排殘疾職工的人數,限額即征即退增值稅,最高不得超過每人每年3.5萬元。
(二)新政策實施過程中*市福利企業所面臨的困難
新文件規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的政策壁壘,在興辦福利企業投資方式上呈現多元結構,在用殘疾職工比例上降低了標準,但在福利企業殘疾職工的認定、殘疾職工利益保障和企業內部管理方面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照新政策,*市80家福利企業中將有近60家面臨政策轉變帶來的尷尬處境:
1、就20*年的年檢報表來看,全市有20家小型福利企業,職工總人數不過十幾人,在崗殘疾職工不過六七個,這就達不到福利企業必須“安置殘疾職工10名以上”新規定的認定標準。
2、新政策對殘疾職工認定的標準與先前的認定標準不一致,新標準高于老標準。這就意味著在福利企業中將有一些原先認為是殘疾職工的人員會變為“健全職工”,殘疾職工占職工總數的比例將有所下降,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性質和退稅數額。
3、因退稅方式的改變,部分原來安置殘疾人數相對少,而產品科技含量高,稅賦率高的企業就會出現退稅數目遠遠低于先前的現象。用于交納殘疾職工各項社會保險、工資發放和有關費用的數額和所退稅款持平,企業喪失由退稅帶來的利益空間,辦不辦福利企業意義不大。這樣情況的企業,我市就有十多家。
與此同時,先前分析的*市福利企業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2)和(3)的情況在新政策下依然存在。
(三)加強*市福利企業管理的建議措施
面臨新的福利企業管理辦法,為加強*市福利企業管理,提出如下初步建議措施:
1、在福利企業新政策業務的宣傳培訓方面加大力度。首先通過分層次舉辦培訓班,將新政策系統地傳達貫徹下去,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對口業務輔導,使現有或擬辦福利企業的方方面面吃透政策,從而在辦與不辦,項目選擇以及確定規模,守法經營等方面作出正確決策。與此同時,通過宣傳媒體開辟政策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予以廣泛宣傳,以便福利企業能很好的掌握政策、運用政策。
2、在與稅務、殘聯等部門的聯系方面尋求共識。通過溝通和協調,不折不扣執行新政策上形成廣泛共識,確保殘疾職工身份的認定工作能按新辦法要求全面到位,同時確保福利企業退稅能及時到位。
3、在殘疾人權益保障方面做足文章。殘疾人的利益保障是福利企業存在的基礎。為此,應加強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宣傳、監督、執法力度,確保福利企業殘疾人合法權益能按照新辦法全面實施到位,使福利企業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新*,加速*小康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在幫助福利企業解決面臨的困難問題方面多措并舉。福利企業既要保障殘疾人利益,也要注意研究提高企業興辦福利企業積極性的措施對策。在福利企業、鄉鎮政府、民政部門、稅務部門之間尋求新的利益平衡點。研究出臺新的利益分配方案,以促使福利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利益平衡方面要向福利企業傾斜,參照同類企業既不減少鄉鎮政府的既得利益,更要兼顧民政稅務部門利益。
- 上一篇:居家養老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
- 下一篇:村級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