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

時間:2022-12-08 09:06:00

導語:居家養老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家養老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狀態,如何面對迅猛而來的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因此,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老齡福利事業的新途徑、新辦法,已勢在必行。

一、社會化居家養老的概念

社會化居家養老既不同于機構養老,也有別于傳統的家庭自然養老,它強調了社區照顧在居家養老中的作用。社會化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二、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目前的家庭組合中,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已經相當普遍,“空巢”家庭增多,這給老人的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帶來諸多不便。對眾多獨生子女來說,將來對老人的贍養、照料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是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老年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滯后,機構照顧的費用也使一些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望而卻步,即使有條件去機構養老的老年人,也因傳統文化習慣的影響,不愿去機構養老,因此,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是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

(三)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

社會化居家養老應該包括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學習教育、健身娛樂、情感慰藉、生活援助等職能,而不是單一的養老,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和道義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

(四)開展社會化居家養老,是緩解政府財政負擔、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出路。

我國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齡化,決定了我國不能象西方國家那樣由政府包辦社會養老福利事業,這就需要開辟出一條養老職能社會化的道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強化社會化居家養老功能,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同時也為維護社會穩定、緩解社會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我市養老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我市總人口為124.88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7.15萬人,老年人口占比已超過21.74%。

(一)獨居老人中高齡老人達7成

在所調查的2個社區中,有老年人的家庭數為200戶,其中,老年人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有75戶,與子女分開生活的純老年人家庭(即空巢老年人家庭)有125戶,分別占老年人家庭總數的37.5%和62.5%。在空巢老年人家庭中,屬單老獨居的家庭為28戶,占到空巢老年人家庭總數的22.4%。而孤單獨居老人中,年齡在70歲以上的有19位,占獨居老人總數的67.8%。可見,獨居老人絕大部分為中高齡老人。

(二)獨居老人需要生活照顧比例高

在所調查的200戶老年人家庭中,需要提供生活照料的家庭數為110戶,占55%。其中,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為16戶,二老及老年人家庭為44戶,單老獨居為50戶。值得注意的是,獨居老人需要他人提供生活照料比例占純老年人家庭的53.2%,大大高于其他類型老年人家庭的需求比例。

(三)近七成老人有自費購買服務意識

在被調查的200戶老年人家庭中,有47%的老人表示,當自身需要他人來照料時,會考慮自己掏錢向社會購買服務。老人表示每月能承受100元以內的占44%,150元以內的占26%,250元以內的占20%,250元以上的僅占10%。可見,目前絕大多數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對自費承擔居家養老服務費用希望控制在每月150元以下。

(四)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家庭中,近三分之一為經濟困難戶

調查發現,在110戶老年人需要照料的家庭中,經濟困難戶為62戶,約占56.3%。這些經濟困難而老人又需要照料的家庭數中,屬“三無老人”的10戶,屬低保戶的18戶,屬生活困難處于低保戶邊緣的34戶,分別占16.2%、29%和54.8%。因此這些家庭中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居家養老困難重重,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必要的扶助。

四、社會化居家養老工作對策建議

居家養老服務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此項工作,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工作方針。

(一)政府推動,初始動力行政化。

社會化居家養老是一項得民心、曖人心的“夕陽工程”,是老齡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社會化居家養老工作必須體現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導的社會價值觀,并始終貫穿于發動、規劃、組織等各個環節和過程。具體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要提供必要的資金補助。要改變過去那種只投入辦養老機構的單一做法,變為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福利服務。實際操作上,可由每個社區排出一定數量的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給予補助(量財力定人數),將補助金撥給所在社區居委會包干支配,也可將補助金折成鐘點工時,每人每月補貼若干個鐘點工時(因老年人身體狀況而定);對以上對象之外的其他80歲以上老人,按廉價鐘點工標準收費服務,這種服務模式,對緩解日益迫切的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和探索適合國情的居家養老服務之路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要部門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社會化居家養老工作除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的主導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衛生和民政部門要相互溝通,把醫療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在社區層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務資源與衛生健康服務資源的整合;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要和社區協調配合,做好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從單位轉到社區的管理服務工作,為他們養老、就業提供各種方便;文化體育部門要組織離退休人員開展健身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地方財政部門要在財力和政策上給予扶持。社區內的社會福利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要對老人全天候開放,使公共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確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區安度晚年。

(二)社會參與,服務內容廣泛化。

1、整合社區資源,拓寬服務思維。

首先是服務對象社會化。針對不同類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對高齡、非自理老人,可提供醫療、康復、護理、洗滌、購物、餐飲等服務;對低齡老人、空巢家庭老人,可提供家務助理、出行旅游服務等;對獨居、殘疾老人等特殊群體,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筑多層次、多元化的貧困救助網絡,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其次是服務形式多樣化。服務形式應包括上門服務(居家服務)、社區設施服務(如日間照料、日間護理、社區活動)、社區服務網絡服務(如結對關心)等。這里要特別介紹的是大力發展托老服務中心(托老所),推廣家庭養老院模式。即組織社區內大齡失業女性與需要居家看護的老人進行有償結對服務,這樣在老人得到便捷服務的同時,失業女性在家門口也實現了再就業;同時還可由社區居委會與轄區社會服務機構簽定服務協議,為老人提供相對價廉的服務;對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高齡老人,可與有關單位協商簽訂包護協議,切實解決老人的后顧之憂。

再次是服務隊伍專業化。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應具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等專業知識,因此要加大老年人護理專業知識的培訓力度,造就一支適應老年人福利服務需求的隊伍。在服務方式上要靈活機動,服務人員可以是長期、短期、定期、臨時(隨喊隨到)。總之,服務要能滿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專業化操作。

2、發展志愿者隊伍,營造全民關愛氛圍。

要努力造就一支由黨員、干部、學生等組成的專、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聘請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參加社區老年人管理服務工作,并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溝通的優勢,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務自己。

3、運用市場機制,推進居家養老進程。

要拓寬思路,改變單純由政府、社區創辦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的思路,引入社會中介組織參與服務和管理。諸如以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家等民間資本投資興辦各類老年文化體育場所和設施,鼓勵老年人服務機構加盟社區服務網絡,提供日間照料、送餐、定制服裝等服務。

4、堅持傳統教育,提倡親情關懷

各級要加強輿論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強化贍養老人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意識,形成家庭養老的良好氛圍。可在全市推廣“三個一”親情關懷活動,即每天一次問候電話,每周一次上門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會,使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同時,對那些遺棄甚至摧殘老年人的子女,通過傳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輿論的譴責,對觸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