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弱勢群體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2-08 09:08:00
導語:農村弱勢群體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村貧困群體的基本狀況
20*年底,全市年人均收入1100元以下的貧困戶9292戶,貧困人口16478人,占農村總人口1.74%,五保老人1981名。而20*年底,全市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貧困戶2175戶,貧困人口5268人,五保老人1720名。當前農村貧困群體規模有逐年擴大的趨勢,貧困程度也日益加深,他們的生活狀況令人擔憂。
二、貧困原因分析
我市農村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在通東片和其他部分原經濟不發達鄉鎮。在貧困總戶中因勞動能力差,缺少技術、缺少資金、缺少門路致貧的占35.9%,因養殖種植業觀念淡薄致貧的占13.4%,因高齡病殘致貧返貧占39.2%,因天災人禍致貧占3%,因其它原因致貧的占8.5%。通過生產扶貧能扶起來的占46%,扶不起來的占54%。經過分析,我們認為致貧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三缺”“三無”致貧。這是主要原因。貧困戶大部分是純農戶,他們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里的“一熟糧食一熟棉”,由于糧棉價格偏低,加之靠天吃飯,自然收入非常有限。劉橋鎮蘇池村五組沈正才一家六口,四代同堂,有3個勞力,種6畝地,去年上熟種蠶豆、小麥、油菜收入2400元,成本426元,純收入1974元;秋熟種水稻、棉花、黃豆等收入3515元,成本1820元,純收入1695元,合計收入5915元,成本2246元,純收入3669元,人均純收入612元。另外還要供養小孩子上學,維持生活的主要來源靠耥螺絲賣錢和政府照顧。還有一種主要是“三無”對象,主要是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經濟頭腦的群體,主要集中為殘疾人。現在全市共有殘疾人4萬多人,其中“三無”殘疾人近一成。
2、看病難看病貴。平潮鎮沈川村12組趙云飛,31歲,全家父母、祖母、妻子和女兒6口人,本人有手藝,年收入2萬多元,父親做小工,妻子在南通某服裝廠上班,住三上三下樓房。20*年檢查患尿毒癥,每周兩次血透,每月花醫藥費5000多元,換腎需40多萬元,鎮村組織群眾捐款2萬多元,政府也多次進行救助,但杯水車薪,現已處于無錢治病的狀態,一個原本幸福的小康家庭因病致貧。目前,全市在冊患白血病、尿毒癥和肝移植的重癥病人有260多人,患其他各種癌癥病人5000多人(市抗癌協會提供),這些人群有近60%都陷于因病致貧,因病無錢看病的惡性循環。調查顯示,多數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人是殘疾或有重病,家庭負擔重,勞動能力差。
3、上學貴。騎岸鎮張沙村11組張圣銳,全家三口人,今年65歲,妻子61歲,40歲結婚生子,種3畝地。他女兒現在在南通上大學三年級。盡管其家庭已被列入農村低保范圍,但這僅能解決其基本生活,女兒上學高昂的費用卻未能解決,仍然生活在貧困線內。
4、因懶致貧。有部分人目光短淺,看看左鄰右舍同自己“桌子板凳一般高”,覺得現在生活比過去好多了,飯有得吃,衣有得穿,米酒有得喝就行;還有的種植、養殖觀念淡薄,覺得種田收入少,效益差,沒出息,但自己又怕吃苦,怕擔風險,安于現狀;還有的坐等照顧的思想十分嚴重。三余鎮河東村26組的季榮榮今年才三十出頭,身強力壯,好吃懶做,他種的田只收別人家的三分之一,糧不夠吃,錢不夠花,生活的出路死盯在政府救濟上。
三、建議與對策。
1、對于“三缺”貧困家庭,我們認為可以通過結對幫扶、政府引導其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給予低額無息代款、免費為其進行就業培訓等開發式扶貧方式,增強其“造血”功能,從而使他們解決無資金、無項目、無技術、就業無門等問題,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對于“三無”貧困家庭,我們認為只能通過臨時救濟、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進行“輸血”,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2、解決農村貧困家庭因病致貧的問題,我們建議要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根據市情,在不加重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增加財政的投入,適度提高籌資標準,擴大補償范圍,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特別是對農村困難群眾,要有特殊的優惠政策,比如減免其個人繳納費用等,從而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真正惠及于民,在緩解因病致貧問題上起到基礎性作用。另外還要發動社會力量,尤其是發動企業家等先富群體盡社會責任,發揮慈善會等社會公益組織作用,對重癥病人家庭進行資金扶持。
3、要解決上學貴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全社會對扶貧濟學工作的共識。要更好地依靠工、青、婦及關工委等群眾團體,在全社會廣泛動員、發動和組織更多的干部群眾積極參與捐助活動,努力使扶貧濟學、扶貧濟困活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4、對因懶致貧的群體,要加大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促進他們的思想轉變。
5、政府要盡到責任,在城鄉統籌中發揮作用。一要構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這道“安全網”,保障農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的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二要加大投入,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增加床位,使逐年都會因喪失勞動能力而新增的“三無”老人都能及時得到“五保”供養,鞏固應保盡保成果。三要增加民政事業經費投入,尤其是要增加臨時救濟經費、重癥家庭補助專項經費、精神病人救助經費等,從而能夠在資金對貧困家庭進行有效的救助。
近年來,*經濟發展比較快,財政的盤子也比較大,但可用財力卻很有限,用錢的方面又非常多。*不屬于財政轉移支付縣市,因此加大投入卻感到力不從心。去年*多方爭取到省關愛工程120萬元資金,用這筆錢和配套資金,對三所農村敬老院進行易地重建,2所敬老院擴建,共新增床位300張,改造200張。因此建議能夠將*列入省財政轉移支付縣市行列,使*能夠有更多的財政投入到社會福利事業。
- 上一篇:村級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重點優撫對象醫療難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