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黨組織在農村勞務輸出中的作用
時間:2022-11-30 04:15:00
導語:充分發揮黨組織在農村勞務輸出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各級黨組織緊緊抓住勞務輸出這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努力把擴大勞務輸出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來抓,抓住教育培訓、組織引導、后勤保障等幾個關鍵環節,實現了致富農民和加強基層組織自身建設的“雙贏”。
一、抓好勞務輸出的培訓
一是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滿足面廣量大的培訓需要。淮安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職教中心,組建了市級中高層次的技工培訓基地;各縣(區)委或通過改造職業學校,或鼓勵私人辦學,都建立了自己的培訓基地;鄉鎮利用成人學校和撤鄉并鎮、并村聯組后的一些公有閑置資產建立培訓基地,使教育培訓覆蓋到全市所有鄉鎮。目前,全市黨組織扶持的各類培訓機構總數已達268個,每年可以培訓農村勞動力6.5萬人。
二是開展針對性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素質。為提高地區勞務輸出的水平和檔次,提高勞務人員的素質,淮安市各級黨組織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注重實效為原則,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引導培訓機構不斷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提高整個勞務人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全市各職業培訓機構既常年開設適合大中城市用工需要的建筑、家政服務、保潔、保安和電動縫紉等實用技術培訓班,同時還結合訂單項目實行“鄉企、校企、鄉校企聯合”的形式開展短期專項對口培訓,做到以需“定”訓、速成培訓、定向培訓、“點菜”培訓;既開展初級技能培訓,又把培訓中高級技能型人員作為培訓的長遠發展方向;既對務工人員進行文化技能培訓,還對他們進行城市生活、衛生習慣、語言交流和文明素質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訓。
三是著力打造品牌,增強勞務輸出競爭力。淮安各級黨組織通過優化培訓課程,不斷增強培訓的專業化程度,確保農民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對一些基礎條件、發展前景好的勞務基地進行重點扶持和幫助,增強品牌效應,以品牌拓市場,努力爭創特色,發揮優勢。如電子裝配勞務在珠江三角洲供不應求,賓館服務勞務在長江三角洲享有盛譽,建筑勞務在北京和東北等地被譽為“鐵軍”,經警和保安等也深得各地用工單位的青睞。
二、把農民組織起來送出去
一是強化公司帶輸,積極引導農民向勞務中介公司靠攏。黨組織通過建立勞務人員協會,以協會強化與勞務輸出人員的聯系。積極培育勞務輸出主體,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組織和各行業干部職工領辦、創辦勞務輸出中介組織。對勞務輸出成績突出、誠實守信的中介組織進行獎勵。市委規定,各縣(區)委組織部、各部門、各鄉鎮黨委至少要聯系一個勞務輸出中介組織,并在資金、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全市各級黨組織扶持的252個各類勞務中介機構常年不斷地向全國乃至國外輸出各類勞務人員,有組織成建制勞務輸出的比例達到65%。
二是強化大戶領輸,積極引導農民向勞務經紀人靠攏。各級黨組織把勞務輸出領頭人、返鄉創業先進個人、外出務工致富典型、黨員勞務經紀人等各類人員緊緊吸引并團結在黨組織周圍,請他們出謀劃策,帶頭領輸,結對幫輸。黨組織扶持的勞務輸出經紀人達到1000多名,對其中成績突出的還進行重獎。
三是強化組織幫輸,積極引導農民向輸入地黨組織靠攏。本著“黨員勞務輸出到哪里,黨組織就跟蹤服務管理到哪里”的原則,在勞務輸出人員較多、符合建立黨支部條件的地方,建立起駐外黨支部,不具備條件成立黨支部的,及時派出黨建工作指導員,把外出務工人員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三、讓外出務工人員無后顧之憂
一是當好協調員,解決土地牽累之“憂”。一些農民務工后找到了相對穩定的工作,權衡利弊和得失后,迫切希望把承包地租出去,“離鄉又離土”。近年來,淮安市在保護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推進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一方面,通過自愿流轉的方式,讓土地“流出戶”與“流入戶”自主協商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年限、轉包費用,短期打工者一般與“流入戶”簽訂使用權合同;另一方面,依法對家有富余勞動力、承包地少、在家中又沒有其他致富門路的農戶進行勞務輸出動員,對有意租借土地或轉包給別人耕種的外出務工家庭,鎮村干部、黨員幫助聯系溝通,做牽線搭橋工作,還采取激勵扶持措施,鼓勵黨員、干部承租土地,優化種植業結構,進行規模種植。通過努力,全市基本杜絕了土地閑置拋荒現象。
二是當好服務員,解決勞力不足之“憂”。針對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家庭生活、生產實際,各鎮、村紛紛組建“黨員義務幫工隊”,建立黨員與外出缺勞力戶“一幫一”制度,內容包括幫收幫種、照顧老人、接送子女等項目。
三是當好安全員,解決人身財產之“憂”。全市各級黨組織積極營造穩定的后方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村黨支部把在家的無職黨員組織起來,成立各種形式的“護村隊”、“治安巡邏隊”,特別對勞務輸出較多的村、組、戶,重點加強防范,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安全。
四是當好調解員,解決勞務糾紛之“憂”。外出務工人員在外最怕的是辛辛苦苦地干活,卻拿不到工錢。基層黨組織在輸出前對用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工資福利待遇、勞動安全等進行詳細考察,幫助外出務工人員簽訂勞務合作協議,確保他們的切身利益。淮安市及各縣(區)還由勞動部門牽頭,司法和法律服務機構互相配合組成法律服務工作組,對勞務輸出對象定期巡訪,縣、鄉兩級都開通了熱線維權電話,為外出務工者提供法律援助,幫助協調解決矛盾和糾紛。
四、勞務輸出這盤棋走活了
淮安市各級黨組織通過牽頭抓總、宣傳發動、組織協調、教育培訓、做好勞務輸出中的各項服務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勞務輸出的順利開展,使農民得到了實惠,黨組織的自身建設也得到了加強。2002年,全市勞務輸出人數達70.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2.2%,新增勞務輸出9.1萬人,其中,新增有組織勞務輸出4.6萬人,全市外出務工收入40多億元,農民人均達到9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26.7%,比上年增加近100元,占農民增收部分的60.5%。
近幾年,全市外出務工人員回鄉興辦各類企業已超過2000個,總投資近6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超過4萬人,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從根本上解決“有人辦事、有錢辦事”創造了條件,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創造力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