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26 02:38:00
導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貢川鎮位于永安北部,距市區16公里,總面積137.8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和龍鳳居委會,有88個村民小組,2164戶農戶,總人口9750人,擁有林業用地面積13.74萬畝,有林地12.95萬畝,其中毛竹林面積6.5萬畝,用材林3.96萬畝,森林總蓄積量75.8萬平方米,年產商品材3.0萬平方米,商品竹60萬根,森林覆蓋率75.5%,是三明市十佳毛竹鄉鎮和省級“園林式鄉鎮”。
200*年以來,我鎮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林業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嚴格按照有關要求,針對99年以來歷次林改中暴露出的產權明晰不夠徹底、具體操作不夠規范等問題,集中時間和精力,全面開展了集體林經營體制改革“回頭看”和林權證的發(換)工作,列入此次深化改革的林地面積有140401畝(其中集體生態益林面積20144畝),商品林改革具體分成三大類,一類屬鞏固確認面積83650畝,可直接申請登記發證;第二類屬完善提高面積24467畝,通過進一步明析、完善合同條款即可申請登記發證;第三類屬深化改革面積12140畝,應制定具體改革方案,把產權落實到各承包戶或聯合體,進行宗地區劃后即可申請登記發證。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強化領導,提高認識。全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會后,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先后組織鎮、村兩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宣傳上級有關林改精神,統一全鎮上下思想認識,并就深化改革和林權發(換)證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成立了林改和林權發證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抽調120多名鎮、村兩級精干人員組成15個工作隊,由各包村領導具體負責組織抓好各村林改工作的落實。
(二)制定方案、明確目標。2003年初,根據上級要求,我鎮立足當地林業實際制定了《貢川鎮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和林權登記發(換)證實施方案》,當年年底,根據階段性工作要求,我鎮又及時調整和完善工作部署,進一步明確全鎮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權登記發(換)證工作的意義、時間、任務和要求,并及時召開全鎮林業改革大會,布置具體工作,對全鎮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小組長等進行了集中的培訓。同時,全鎮各村在組織開展林改“回頭看”的基礎上,分析具體情況,相應制度了實施方案,按照程序要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認真討論通過實施。
(三)強化措施,狠抓落實。
一是鎮村聯動。深化林改工作全面鋪開以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督查指導下,全鎮15個工作組嚴格按照工作方法步驟要求,深入各村一線,加班加點,搶進度、抓宣傳、攻難點,依法、依規開展宗地區劃、登記,合同條款的完善和合同簽訂等相關工作的落實。
二是政策促動。1、完善獎罰工作機機制。鎮政府從鎮財政中拔出專項工作經費(按每畝0.3元核定),制定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林權登記發(換)證工作專項考評方案”,明確參與干部的獎罰規定,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目標和階段性的工作時間表、具體內容,并嚴格實行定期反饋匯報制度,及時分析困難,協調解決難題,有效推動林改工作的順利開展。2、積極探索林權證抵押貸款新途徑。利用市里出臺林權證抵押貸款政策機會,一方面積極抓好林權證抵押貸款的宣傳。另一方面加強同我鎮各類金融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共同商討適合我鎮林農或家庭合作林場等聯合體使用林權證抵押貸款的程序和辦法,截止目前,全鎮共發放林權證抵押貸款53萬元,有效解決了林農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
三是典型推動。林改中,我鎮十分注重抓好先進典型的培育和好經驗好做法的總結推廣,先后確立了龍大、集鳳、紅安村和林場等作為培育各種專業協會和提升林業經濟,增加村財收入的試點單位,大膽嘗試家庭合作林場、護林聯防協會等林業改革發展新模式,并通過召開交流會議等形式在全鎮進行總結推廣,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動效果。
在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鎮商品林已明晰產權面積11.11萬畝,占應明析產權面積的95.2%,區劃宗地數4497個;已申請林權登記發證面積10.87萬畝,發證數量2401本,占應申請登記面積的93.2%,未明晰產權面積5514畝(屬集體林經營),暫不列入林改面積3640畝(屬山林糾紛和征用林地部分)。集體商品林改革面積當中,產權到戶的有65167畝,聯戶經營13118畝,鎮林場股東合作經營18316畝,林地租賃5234畝,產權轉讓有6442畝。
三、主要成效
通過深化林改,進一步明晰了集體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激發了林業經營者愛林、護林、造林的積極性,林農從林業經營上得到很大實惠,村民收入增加,村集體經濟也得到發展,給我鎮林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體現在:
一是實現了林農的增收。產權的明晰,給廣大林農吃下了“定心丸”,不斷加大了對林、竹業的資金和科技投入,精耕細作,提高林竹業的經營效益。據統計,近三年間全鎮完成毛竹低改3.3萬畝,毛竹林的低改率達48.5%,實施竹林噴灌技術1950畝,年可砍伐毛竹60萬根,竹林畝產值從三年前的250元,提高到目前的480元以上。我鎮的龍嶺村支部書記李杭平,竹林的經營權得到穩定后,先后在自家的50多畝竹林內采用了噴灌技術,竹林大年期冬筍畝產值達1200元,是三年前經營竹林年所有收入的2倍。
二是促進了村集體的增收。村集通過對集體林進行改革,除一次性獲得的林木轉讓費外,還可以從林地權轉讓使用和現有林承包經營中獲得較穩定的村財收入。如我鎮的集鳳村,對8000多畝山林采取承包到戶、投標轉讓租賃等形式進行改革,村集體2003-2004年就有40多萬元的村財收入;又如延爽村,2004年公開投標轉讓集體山林500多畝,村集體一次性獲得收入150多萬元,村里將這部分收入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商議,以村規民約的形式規定,將一部份收入分配給村民作為福利,一部分存入村財賬戶,用于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和創辦公益事業,一部分參與鎮里的項目開發,進行資本運作,為村財增收打好基礎。
三是農村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林改后,管山的實惠多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充分發揮和調動,林農上山開發荒地造林種果積極迭起,掀起了個私造林熱潮。近兩年來,全鎮新發展桉樹各村3000多畝,新植中小徑竹1200多畝,其中參與按樹種植的個體林農增加46戶,面積1200多畝;新增中小徑竹種植48戶,面積950畝;新增果園開發43戶,種植果樹680畝。如我鎮的井崗村經濟能人姜錫源,在此次林改中,一次性承包了近100畝的山地,種上了優質的水果等經濟林,創辦了山奶羊養殖基地,并雇用了8名的農民工,實行林果并舉,種養一體,走上了立體綜合開發的林業產業化路子。
四是林地產出效益得到提高。林改前,原屬于村集體林地、林木均由村集體指派人員統一進行管護,村集體每年不僅要付出高額的管護費用,而且林木管理粗放,盜砍、盜伐現象嚴重,經營效益極其低下。經過實施林改后,林地、林木產權得到明晰,林農經營林地、林木積極性的提高,有效促進林地使用的經濟效益的提高。如我鎮林場,對1200多畝產權明晰的林地進行分片公開拍賣、轉讓,林地轉讓使用費由原來的每畝每年7-8元,提升到現有的每畝每年20元以上;我鎮的集鳳樹在去年11月份一片名為楊梅垅,面積為92畝的山場在林地使用轉讓的招投標會上,以每畝每年上交林地使用轉讓費44元中標,是林改前的4倍以上。
五是林農愛林、護林積極性提高,林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改中,我鎮成立了以鎮林場為主,周邊各村林業社為成員的護林聯防協會(全鎮共有16個會員單位),重點圍繞當地林竹產業的發展目標,做活林竹承包經營,加大科技服務力度,為林農提供病蟲害防治等多項技術服務,并加強對林木采伐和防火防盜管理,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同時,林地產權的明晰,林農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愛林、護林成了千家萬戶的自覺行為,盜伐林木、森林火災等現象少了,林業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六是各種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得到建立和完善。林改后,相當面積山林分散到農戶經營,經營效益低下,為提高林地利用率,節約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在鎮里的引導下,不少村或村民自發組成專業協會和家庭合作林場,對林木和林地進行合股經營,目前我鎮已組建林業社會化服務總協會1個,專業協會6個,組建林業合作社林場4個,其中,全市第一個家庭合作社林場,即紅安村家庭合作林場共有名林農報名入股,總經營林地面積達多畝,目前該林業合作社林場按所確立的章程規定,運營正常。
七是推動農村基礎組織的建設。林改中,各村兩委組織積極探索推動本村林業經濟發展,實現“兩增收”的新模式、新辦法,或是建立各種協會、中介組織,引導農民發展林業生產;或是進行工作機制創新,對通過林改革獲得的村財收入進行合理分配,提高林農管護林竹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活力,拉近了干部與林農間的距離。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林改后,林農耕山要山意識提高,原來部分山林經營地界不清,不可避免存在村與農戶、農戶與農戶、區內與區外的爭議和山林糾紛,經過全力組織協調,目前還剩畝未得到協調解決。
二是由于這次林改及林權發證工作量大,時間緊、任務重,個別村在宣傳上和發證程序方面存在不足,特別是在毛竹聯戶發證方面宣傳不夠到位,造成一些林農有異議,鎮里根據部分林農要,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支持下,組織工作組對一些竹林聯戶發證的山場,在原來宗地基礎上進行宗地細化,發證到戶,目前細化的前期工作已經結束,總區劃細化宗地數4021個,張荊、洋峰、龍嶺、井崗村的林權證已領取,并開始向農戶發放,雙峰、大坂二個村已進入申請發(換)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