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用工狀況社會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14 11:43:00
導語:外企用工狀況社會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全國各地勞動用工市場呈現出嚴重的供不應求局面,市也相應出現了用工難求、人才更難求的“用工荒”。分別對住公司、公司6家較大規模具有代表性的外資企業進行走訪調查,發現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以下解決問題的相應建議。
一、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勞動用工問題
一是用工總量不足。據調查,全市6家重點外資企業目前日常用工總需求量為2000人,而實際可供職人數為1500人,用工空缺人數為500人,空缺率為25%。
二是用工結構不優。從調查情況來看,按行業劃分,用工缺口全部集中在第二產業,其中,以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信息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為最緊張,用工缺口分別為380人和50人,空缺率分別是30%和20%;按崗位劃分,全部集中在生產人員;按性別劃分,主要以女工居多,缺口人數為350,占總缺口的70%;按年齡劃分,30歲以下缺口200人,30-40歲的250人,占總缺口的90%,即以勞動效率較高的青壯年為主;按文化程度劃分,全部為高中及以下的比較搶手。
三是用工成本增加。工資的普遍高漲和企業之間福利的攀比,迫使企業工資性和福利支出不斷提高,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薪及周邊地區加薪搶人的壓力,使得外資企業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為了生存,有些企業甚至忍痛割愛,有些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崗位也只能低就學歷不高的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專業人員。
二、外商投資企業存在勞動用工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本地工業化發展大提速和服務業大騰飛的大發展帶來的總需求大幅增加。全市目前規模工業企業已經超過200家,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近10年每年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最高年增速達到50%;限上商貿企業年凈增70家,僅規模工業和商貿企業每年對用工的需求缺口就大,相對對待遇較高期望值的外資企業來說,招工更難。
二是用工結構性問題加劇供需矛盾突出。用工缺口最大的是一般性生產崗位,而且以女工居多,這主要是由我市外資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決定的,而勞動量相對較小和勞動環境相對較好的服務業比起倒班和面臨噪聲灰塵等問題的工業企業更具吸引力;隨著人口老齡化,我市近幾年企業民營化改制后下崗的大多為40、50人員,80后年輕人待崗的大多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具有一定高學歷的人才,而外資企業需要的都是40以下和人力成本低的低學歷人員。
三是待遇不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外資企業大多處于創業初期,企業效益還不夠明顯,因此難以高薪養人高薪留人,大多數具有一技之長和年輕的硬勞力都愿意“孔雀東南飛”,南下或東進到我國經濟發達城市淘金去了,剩下的不多且有些還是“老弱病殘”的企業非招工對象。
三、解決外商投資企業勞動用工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一是拓寬用工渠道。協調農民和勞動部門,通過春風行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培訓企業急需的崗位人員;定期舉辦“返鄉農民工專場招聘會”,政府搭臺,組織企業現場招聘,實現供需直接見面;通過多種方式為企業在媒體上用工需求信息,開辟免費專欄或者予以財政補貼于各種招工及其培訓費用。
二是改進用工形式。針對社會上不同剩余勞動力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崗位和方式用工,如對在校大中專生、技校、職高學生有一技之長的,可以在寒暑假用于打短工,解決生產季節性強的企業用工燃眉之急;也可以不需招聘,通過獎勵老職工特別是周邊山區農村來的老職工介紹、引薦,直接帶動其知根知底的親戚、朋友、同鄉來試崗。
三是提高勞動待遇。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引人留人方法,可以通過加薪,也可以通過增加實物分配等社會福利和勞保,還可以通過發紅包、發加班費等“人情化”辦法,或優化公共設施如免費游泳館、球場、影院、舞廳等措施來吸引人、挽留人。
- 上一篇:市長在全市經貿交流會講話
- 下一篇:內部控制下企業會計信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