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

時間:2022-12-07 06:26:00

導語: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定是治國興邦的根本,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同志提出的和諧社會的六條基本特征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安定有序”。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唯有穩定,政權才能鞏固,經濟才能發展,國家才能富強,民族才能振興,人民才有幸福。沒有穩定,社會就會動蕩,人民就會遭殃,民族就會衰敗。邦亂則國衰,心亂則事廢。沒有穩定,什么事情都搞不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成為一句空話。

維護穩定是國際形勢對我們提出的挑戰。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特別是“9•11”恐怖事件和美英發動伊拉克戰爭,對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國際局勢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動向。我國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倍加維護穩定,才能把人們的思想統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來,才能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正確把握形勢,抓緊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牢牢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維護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改革發展就像沒有適當土壤的種子,不能開花結果。社會不穩定,政治不穩定,人心不穩定,一切改革、發展的措施都難以制定,更難以實施,即使有的措施勉強出臺,也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會步履蹣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理想也會落空。經濟上的繁榮發展、社會的和諧同穩定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沒有穩定的政治局面,社會動蕩不安,民無寧日,國無寧日,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就不可能順利貫徹,各項建設事業也無法進行。

維護穩定是從歷史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結論。不疾痛不知康健之福,不離亂不知穩定之難。穩定壓倒一切這個道理,我們經受了切膚之痛,今天更加銘刻于心。幾十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經歷了風風雨雨。如“”十年內亂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富民興邦的路線方針政策,造就了團結穩定的局面,使中國呈現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喜人景象。今天穩定的大好局面,來自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的奮斗。如果沒有對“”的拔亂反正,沒有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沒有對各種“左”的或右的錯誤傾向的糾正,沒有同“臺獨”勢力和“”邪教組織的堅決斗爭,沒有共和國衛士的鮮血和生命,就沒有今天的穩定。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應百倍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穩定,維護穩定。如果再亂,已經得到的也會喪失。歷史悲劇絕不能重演。

維護穩定,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國以民為本,民安則國安。人民安居樂業,社稷方能穩定。無家可歸,無業可就,顛沛流離,風餐露宿,人心就會思變,國家就會動亂。“安則智廉生,危則爭鄙起”。(《韓非子•安危》)貧窮生盜賊,饑寒起禍殃。講穩定,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大力發展生產力。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贏得主動和優勢的關鍵所在。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關鍵靠發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歸根到底靠發展。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因此,我們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如果喪失機遇,放慢發展,就會陷入被動和落后,經濟搞不上去,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國家的綜合國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可能引發其他一系列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只有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人民富裕了,長治久安才能實現。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互為作用,相輔相成。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發展。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維護穩定是改革發展的重要保證。

維護穩定,要堅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穩定是動態的、相對的。講穩定不是四平八穩,穩住不動,也不是凡事都要穩穩當當,不冒一點風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須把改革作為發展的動力。如果謹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放開手腳往前闖,那么再好的發展機遇也會被耽誤。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看準了就要大膽地闖。這樣改革才有新突破。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因為擔心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會影響社會穩定,就思想保守,縮手縮腳,這也不敢試,那也不敢闖,致使改革不到位,經濟上不去,那就勢必造成全局的長遠的不穩定。當然,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維護穩定,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應當看到,當前在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的背后,仍然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在國際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時刻威脅著世界和平;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一刻也沒有放松對我實施“西化”和“分化”的戰略圖謀。在國內,我們同“臺獨”勢力、同“”邪教組織的斗爭仍很復雜很艱巨。黨內的消極腐敗現象、社會上的違法犯罪活動等,危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對此,倘若不予警覺和認真解決,任其積聚,就會留下隱患。我們千萬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輕心,而應未雨綢繆,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居治而忘治,則治無常治。”(《晉書•世視武帝紀》)“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新唐書•魏征傳》)經常思考發生危難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經常思考發生禍亂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經常思考導致滅亡的原因就能夠長存。

維護穩定,關鍵是要做好基礎性的工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工作做不好,就容易出問題,甚至出大問題。“民怨則國危”。(《韓非子•難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全。必須大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善于宣傳群眾、組織群眾、聯系群眾。必須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按照“以防為主,教育疏導,依法處理,防止激化”的原則,盡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絕不能把非對抗性矛盾激化為對抗性矛盾,切忌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統籌兼顧并妥善處理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要區分不同情況,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處理和解決矛盾,處理好堵與疏、應急與長效、治標與治本、公平與效率等關系,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萬民之所便利,而能疆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墨子•尚同中》)對廣大人民有利的事能夠盡心去做,那么就可得到人民的擁護。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關心群眾的利益和疾苦,傾聽群眾的要求和呼聲,了解群眾的思想和情緒,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決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真正把群眾的情緒理順。必須切實解決黨員干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用良好的黨風帶動和促進社會風氣的進一步好轉。只有把這些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做好了,我們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堅定的基礎,我們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維護穩定,離不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只有建立在充分發揚民主基礎上的穩定,才是一種真正牢固可靠的穩定。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又離不開穩定。穩定又是一種秩序,一種紀律,一種法制,不守秩序,不守紀律,不講法制,社會就會陷入無序和混亂之中。“法敗則國亂。”(《韓非子•難一》)穩定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有機統一的結果。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必須加大綜合治理力度,依法打擊危害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決不能對其心慈手軟;依法取締非法組織活動以及帶有“黑社會”性質和邪教性質的團伙,決不能對其姑息養奸;依法整頓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決不能讓“黃賭毒”蔓延泛濫。只要我們“任法而不任治,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管子•法法》)就能造成一種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維護穩定,人人有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消除那種維護穩定是中央的事,是專政機關的事,是組織的事,是領導干部的事的錯誤觀念,在穩定問題上自覺地樹立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多說有利于穩定的話,多做有利于穩定的事,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多為穩定作貢獻,多為構建和諧社會添光彩。不能因為在深化改革中自身利益暫時受到一些影響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產生埋怨和抵觸情緒,而應主動為黨和國家分憂。穩定事關大局,事關長遠,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任何破壞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行為,都是違背中國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的。要旗幟鮮明地向破壞安定團結的言行作堅決的斗爭。人心齊,泰山移。只要舉國上下、人人都講穩定,做維護穩定的工作,我們就會形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