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與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08 03:15:00

導語:志愿精神與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志愿精神與和諧社會

——“首屆中國社區志愿服務高層論壇”述要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社區志愿者工作委員會、北京社會工作協會和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社區志愿服務高層論壇”近日在京舉行。與會者圍繞志愿精神和諧社會這一主題,就社區志愿服務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認為,注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志愿服務是志愿者自愿且不圖報酬參與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推動人類發展的社會事業,其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融合、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要求。

與會者認為,志愿服務工作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志愿服務能激發社會大眾關心社會,并通過社會參與過程,貢獻個人資源、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實踐對社會的責任。經濟發展并不是評判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唯一指標,國民的生活質量和道德水平,包括社會大眾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程度,也是評判一個國家是否發達和先進的重要指標。志愿服務是利他的,不僅可以提供機會讓社會大眾貢獻個人的力量,也可以讓社會大眾從服務中體驗到個人和整體發展的利害關系,從而養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重視社會價值觀的培養,使社會成員關心和愿意投入到社會公共事務活動中,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與會者認為,志愿服務與傳統意義上的美德概念有所不同。社會大眾由于投身于公益事業,不僅貢獻個人力量,而且也從中體驗和學習到了新的知識,增強了自我與他人的人際互動、個人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從而催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志愿服務強調志愿者在參與中獲得成長并實踐對社會的責任。通過參與,不僅可以密切人際關系,降低社會疏離感,而且有助于激發和認同社會生活中共存共榮、彼此互助合作的公共服務意識。志愿服務的可貴之處在于無私奉獻,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保證,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當前,我國的志愿服務剛剛起步,還存在著制約志愿服務持續發展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志愿者隊伍,完善和發展已有的志愿服務模式,構建有效的組織體系,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