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時間:2022-12-10 03:22:00

導語: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把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這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重大理論貢獻,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一大亮點。

●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已經具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會制度保證。

●把社會和諧明確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將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整個歷史階段。

把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這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重大理論貢獻,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一大亮點。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并把這一本質屬性明確為社會和諧,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是過去沒有講過的“新話”。它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這一新的認識涉及許多理論問題,需要我們很好地學習和理解。

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決定》開篇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首先明確了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其理論根據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上各種所謂的“和諧社會”有本質的不同。

和諧社會是人類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不同國家、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語言對這樣一種理想社會作出各種各樣的描述。空想社會主義者明確使用了“和諧社會”這個概念。他們的學說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評價,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貢獻,在于把這一美好的社會理想建立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他們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又在這個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指明了通向和諧社會的現實可行的道路,并對其基本特征作了合乎邏輯的科學描述。他們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走向高級的自然歷史過程,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將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消除階級、城鄉、腦體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

這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在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原因在于諸多條件不具備。首先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最直接的原因是存在著剝削制度和階級壓迫。馬克思、恩格斯描述未來理想社會最具代表性的那句話,正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的。他們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所以,盡管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都向往和諧社會,也出現過某些所謂的“太平盛世”;但是,由于存在階級對立的對抗性矛盾,這一理想的社會狀態從根本上說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

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開始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設想付諸實踐。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屬于共產主義范疇,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與舊的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一個在生產力逐步走向發達的基礎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而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條件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在一定的范圍內依然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某些時候斗爭甚至是很激烈的,我們決不能忘記和忽視這一點。但是,從總的長期的發展趨勢看,這種矛盾和斗爭應該越來越緩和,是一個階級逐漸走向消亡、社會逐漸走向和諧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的、非對抗性的、可以協調解決的矛盾。列寧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還不能達到像共產主義社會那樣的高度和諧,但它已經具備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前提和條件,具有了這種可能性和現實性,是能夠實現社會和諧的。從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過程,就是逐步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逐步實現社會和諧并走向更高層次社會和諧的過程。

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包括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我們黨早就有正確認識,并按照其要求為實現社會和諧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在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上,我們黨宣布,我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階級斗爭,大多數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這期間,同志發表了兩篇重要講話,一篇是《論十大關系》,一篇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全面闡發了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創立了關于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他要求全黨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解決科學文化領域里的矛盾;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以解決共產黨與派之間的矛盾;堅持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以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矛盾;等等。他說,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種政治局面就是一種和諧的社會狀態。同志的上述觀點,正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是有條件和有可能實現社會和諧的這樣一種認識之上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

毋庸諱言,馬克思、恩格斯當初設想的那種社會主義,我們在新中國成立后曾想很快就實現的那種社會主義,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很高、基本消滅了階級的社會主義。而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即我們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初級階段的、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這樣的社會主義能不能實現社會和諧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盡管距離馬克思、恩格斯當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經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具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會制度保證。

對這個問題,同志有很充分的論述。他指出:“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其次,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們已經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為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質保證。第三,在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并不斷得到鞏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都是有利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同志特別強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們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四個多樣化的趨勢,我國的社會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不同群體的具體利益是有差別的,存在著矛盾。但這些矛盾仍然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與舊社會的矛盾有本質的不同。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新的社會階層是在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允許下出現的,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主導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總的條件下存在和發展的,其經營活動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他們不同于社會主義改造前的私營工商業者,與廣大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和解放軍指戰員一樣,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并凝聚和統一在這一總的目標之下的。至于當前出現的分配差距相對擴大等現象,是前進中的問題,是可以通過深化改革逐漸得到解決、也一定能夠解決的問題。對上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影響和動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

所以,不管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我國的現實情況,都說明“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這樣講,反映了我們黨對上述這些問題的深刻認識是經過了認真思考的。在現階段,我們能夠實現社會和諧,“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一點必須明確。

一次深化一次飛躍

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是,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從上面可以看出,它是根據實踐的新發展,建立在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和現階段我國階級階層關系客觀的正確認識基礎上的,包含了我們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社會主義的許多新認識和新思考,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結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未來理想社會的科學設想,但他們沒有經歷社會主義的實踐,因而沒有對未來社會作更多的闡述。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要靠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作出回答。從列寧到,經過了豐富而曲折的實踐過程,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問題有很多深刻的認識和論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繼承了前人的探索成果,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第一次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實現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一次飛躍。但是,這一認識過程并沒有完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探索,國家取得巨大發展進步,同時也出現了四個多樣化日益發展的趨勢等新問題。特別是現階段,已進入了矛盾凸顯期,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全面發展的問題,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問題等,都突出地顯現出來。在實踐中,我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創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認識得越來越深刻了。在20世紀90年代,同志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的重要論斷,他強調指出:“既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和一系列迫切需要解答的新問題,我們不能僅僅重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甚至不能停留在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上,而需要進一步進行積極的理論思考和創新,并以此對全黨提出新的要求。從緊迫的現實問題出發,特別需要從實現社會和諧的角度提出總的目標和要求,明確其性質和特征。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作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又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這一重大判斷怎樣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本質和本質屬性又是什么關系呢?

簡言之,“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而“本質屬性”,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是事物的本質在一定關系中的表現,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質,又反映基本特征,從這兩個方面區別于其他事物。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已經很清楚了。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呢?就是社會和諧。社會和諧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及以前的社會形態的根本區別。所以,它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精辟概括。這既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是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

本質與本質屬性,有聯系也有所不同。從聯系上看,本質屬性是本質的表現。按照鄧小平同志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去做,其表現出來的社會狀態,就是和諧的社會。同時,從本質上和從本質屬性上進行概括,又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前者使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而后者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應該是什么樣的社會狀態。現在,我們既把握了社會主義社會的質的規定性,又認識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這就使我們對社會主義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使之愈加豐滿、清晰和深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作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也可以說是在這個基礎上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一次飛躍。如果聯系到我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曲折發展過程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諸多重大理論的新認識,就能理解作出這一理論判斷的重大意義。

需要充分認識的幾個問題

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理論,我們要全面地認識和把握。特別是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下構建和諧社會,正確認識下面幾個《決定》中強調的問題尤為重要。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這并不是說社會和諧能夠自然而然地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只是提供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真正做到社會和諧,還需要我們作出艱苦的努力。特別是在當前這一階段,我國進入矛盾凸顯期,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有些矛盾和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甚至是原來不曾有過的。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要求。《決定》指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這兩個“前所未有”,充分反映了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處理和解決好一系列社會矛盾,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逐步實現的持續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認識到,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處于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下,長期處于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進行破壞活動的現實環境中,構建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我們既要立足國情,根據已經具備的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又要著眼長遠,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還要認識到,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社會矛盾總會存在,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還會產生,構建和諧社會并不意味著會一勞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重要的是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社會矛盾調處機制。總而言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將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整個歷史階段。

第三,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的遠大目標,也是現實任務,必須從實際出發。我們要堅持兩個綱領相統一的原則,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提出與當前情況和實際發展水平相符合的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在現階段,就是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20年發展目標出發來思考和確定我們的任務,首先解決那些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按照《決定》的要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刻和全面,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是一個新的認識高度。現在,我們要站在這樣的高度上,自覺地把這一本質屬性的要求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整體布局和奮斗目標的各個方面,體現在各項具體措施上,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