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體系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3 18:4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體系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雙師型”教師 培養路徑
[作者簡介]王美萍(1961- ),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張麗娟(1969- ),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和服務心理。(北京 100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2012年度北京市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創新團隊資助項目(PHR-IHLB)“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團隊”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HR201007237)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0-0073-02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是專業建設的主體,也是人才培養的主體。①教師隊伍建設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原則意見》(職教[1995]15號)中首次提出“雙師型”教師一詞。自1998年國家教委在《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以來,針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界及院校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和方法從政策、經費支持以及校企合作等層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②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效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影響職業教育目標和功能的實現。③從目前的總體現狀看,“雙師型”教師數量缺口較大、專業素質不高、培養培訓體系薄弱等問題依然存在,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④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規范“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構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路徑,是需要高度關注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亟待找到問題解決的策略與路徑。
二、國外“雙師型”教師培養經驗借鑒
關于“雙師型”教師,目前國內尚缺乏科學、權威的界定標準。一般認為,“雙師型”教師是具備雙師素質(Double-qualified teachers)的教師或具有雙師資格(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的教師。在國外職業教育界,雖然沒有“雙師型”教師這樣的名詞,但職業教育發達國家或地區對專業教師的準入都有著明確而嚴格的制度與標準;普遍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較完善的在職教師培訓模式與體系。
以德國、法國、丹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為例。德國規定博士畢業并有5年企業工作經歷,方具備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資格;加拿大和美國注重教師的實踐能力,除對教師的學歷要求外,更注重教師的行業工作經驗;澳大利亞TAFE學院要求教師達到“三標準”(即院校標準:具備學歷證、教師任職資格證、專業職務證、技能等級證、繼續教育證等“五證”;行政標準:澳大利亞政府規定,專業教師必須在企業工作3~5年,或者每年有一個月時間在企業見習;“學者”標準: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只有三個方面達到標準要求,才具備教師資格。在教師入職培訓及在職培訓方面,美國正在實施職業教育“新任教師專業發展計劃”⑤以及美國國家生涯和技術教育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持學院項目⑥,德國對教師實施“脫產帶薪”培訓,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TAFE)學院有著一套較為完整的師資培養體系。
三、“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策略及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素養(包括實際操作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實習指導能力、專業技術開發能力以及課程開發能力等),即“雙師型”教師應突出“能力本位”。
2009年,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團隊教師共13人,其中專任教師11人,兼職外聘教師2人。以15年職業教育教齡為界,我們將團隊11位專任教師分為“老”教師和“新”教師兩個群體(注:我們姑且將團隊“老”教師比作“專家”教師,將“新”教師稱為“新手”教師,“新手”大多為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團隊“專家”與“新手”的數量之比為45:55。目前,團隊“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90%,在專業建設、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通過對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教師成長的個案分析,探討“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策略與途徑。
1.引導自我激勵、自主培訓。UNESO《學會生存》中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個人成為他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學,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一般而言,教師從教之初,隨著教學經驗的增加,教學效率會不斷提高,但隨著知識和教學方式的固化,教學水平會出現停滯或下降,這時就需要學習新理念、吸收新知識。團隊為“新手”創造充分開放的成長環境,激發成員內在愿望,幫助“新手”進行自主培訓和職業生涯設計。通過自我激勵、自我反饋,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發展階梯。
有開放的教師成長環境和“以老帶新”“協同共進”的團隊文化,充分利用高校師資培訓基地和合作企業等資源,“新手”主動參加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及行業、企業培訓,自發、自覺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執教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近年團隊教師人均參加教學研討、專業技術培訓等繼續教育3次、 企業實踐1次。 在“專家”的“幫、帶、傳”下,“新手”全部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2.強調三種經歷、三項能力。在實踐中學習與探索,總結特點與規律。師范性、學術性和實踐性是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培養職教師資的重要經驗。⑦“新手”最突出的優勢是學歷層次高,但師范性、學術性和實踐性三者之間不平衡。在我國,由于與行業一線的分離,“雙師型”教師會存在行業專業能力發展的間斷性困境。⑧“雙師型”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必須具備較強的崗位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素養,需要強調三種經歷和三項能力。三種經歷,即成長為一名職業教育優秀教師必須具有高等教育經歷、企業實踐經歷和育人經歷等三方面的經歷;三項能力即教學和指導專業實踐的能力、育人和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⑨
團隊充分為教師創造“三種經歷”的條件,將學歷培訓與專業培訓、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有機結合,利用國內、外進修或訪學以及企業掛職等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創造“三種經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的“三項能力”。近年來,團隊“專家”與“新手”多次獲得校級、市級教學成果獎及多項社會服務項目,成果印證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和團隊師資整體素質的提升。
3.建立動力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及體系。“雙師型”教師是國家針對職業教育師資結構優化提出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和培養具有獨特的規律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更需要從機制、制度、體系等方面進行完善。
“雙師型”教師的概念雖未有統一、明確的界定,但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總體目標清晰。政策導向、政策保障師資的引進與培養均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成長有積極影響。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提出,要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學院和美國的社區學院等世界職業教育模式的成功經驗表明,擁有一支“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師隊伍不可或缺。《北京教育規劃綱要》已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教師聘任與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制度,建設職業教育兼職教師人才庫。
遵循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優化“雙師結構”。內部培養即充分利用現有教師資源,不囿于成本,加大力度,為教師創造素質提升的平臺,有計劃開展教師在職培訓、企業輪訓或掛職鍛煉,強化教師企業職業實踐訓練;構建職前、職后教師培訓體系,使教師保持與企業最新職業情境的緊密接觸,保持對職教理論最新發展的跟蹤學習,保持對教學實踐最新改革的不斷反思。⑩外部引進即加大外聘兼職教師的力度,引行業、企業名家名師進課堂,建立較為穩定的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除此,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雙師型”教師成長的激勵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和職稱晉升體系以及管理與保障體系,實現“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總結“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圖(見下圖)。
四、結語
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是系統工程和長線工程。拓寬“雙師型” 教師的培養途徑,構建師資培養及團隊建設的支持體系,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兼顧“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規范”與“創新”,著力提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切實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注釋]
①陳婧,羅勇武,易崢英.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以自為組織為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2(3):64.
②洪春華.雙師型教師成長的必要路徑――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啟示[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0(2):23.
③李夢卿,萬娥.政府統籌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引領與示范功能[J].職教論壇,2012(10):64.
④教育部:財政將投1.5億元支持職教師資培養[EB/OL].,2013-07-22.
⑤孫道遠.國外職校怎樣培養雙師型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03-01.
⑥宮雪.國際職業教育研究活動的分析及啟示[J].職教論壇,2011(30):86.
⑦邵建東.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的短板及修復[J].中國高等教育,2012(1):46.
⑧樂傳永,王清強,孫立新.2011年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研究概況[J].職教論壇,2012(3):20.
篇2
一、堅守安全底線,全面加強“一崗雙責”體系建設。堅持用剛性制度保障安全底線,貫徹落實城區安全1+3系列文件,全面落實黨政領導和各街道、各部門、各單位的安全監管責任,進一步強化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安全生產獎勵機制、“一票否決”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一崗雙責”落實情況的督查督辦,強化安全生產日常考核和警示約談;推進“一崗雙責”日常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對安監隊伍內部考核,形成長效機制保障城區安全。
二、進一步創新機制,探索“倒推式”執法監管模式。積極開展“倒推式”監管試點工作,認真總結和評估“倒推式”監管機制建設,逐步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規范“倒推式”監管文件體系,建立完善安全生產責任追究機制,確保在全區進行順利推廣。同時,要全力以赴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采取強力措施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提高我區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三、運用科技手段開展安全監管,完成“智慧安監”升級改造。將現代信息化手段運用在安全生產工作,加快推進信息系統建設和推廣力度,在全區層面設立統一、規范的安全信息系統,建設安全管理各項工作的規范程序,使企業隱患自查、上報,社區和街道巡查和執法檢查,安監局抽查和督查實現網上互聯互通,有效提高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防控能力,實現對全區各類安全隱患的動態監控,督促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四、加大安全執法監察力度,不斷深化事故處理。對全區工礦商貿企業實行計劃執法、重點執法,不斷加大建筑施工領域安全監管力度,重點監督設備、管理、技術落后企業;進一步加大安全生產執法監察力度,全面清理排查“三小”場所,加大對非法違法生產建設行為的打擊力度。探索“倒推式”監管模式,實現安全執法精細化,完善企業內部安全管理體系,形成事故和隱患倒查機制。提高事故處理技術含量,積極做好安全生產信息和死亡事故統計、分析、上報工作,認真查找事故深層次原因及規律,科學預防事故發生。
五、創新安全宣傳和教育模式,不斷拓寬安全培訓范圍,形成良好安全氛圍。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和教育培訓投入,創新安全生產宣傳形式;擴大安全生產培訓范圍,強化企業負責人和安全主任安全培訓,開展危險化學品企業全員培訓和重點企業班組長培訓,督促企業落實員工安全培訓。開展創建安全社區工作,提高企業安全管理能力。完善企業應急救援預案,加強應急救援演練,提高企業自救和互救能力。
篇3
一、試點目標
圍繞汽車行業,進一步整合校企優勢資源,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校企聯合招生招工機制,建設“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線交織課程體系;推行三段式多學期循環工學教學模式;建設“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實施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教學組織運行管理和質量監控與評價。圍繞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行業企業服務,為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總結經驗和提供示范。
二、試點內容
(一)校企聯合招生招工。采用學校招生+企業面試+三方協議的形式進行校企聯合招生招工,具體分三步走:第一步:按照學院招生計劃,正常招收高中畢業學生;第二步:學生入校后,進行宣傳,由學生自愿報名、企業面試的方式確定學徒生;第三步:校企雙方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學徒培養協議、合格后簽訂就業協議。
(二)構建三段式多學期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三段式人才培養思路,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將每一階段分為三個學期,每年9-12月為第一學期、1-6月為第二學期、7-8月為第三學期,將每個階段的三個學期分解成若干個崗位,再將每個崗位分解成若干個技能點,按照崗位需要實施工學交替。
(三)基于工作崗位的課程與課程體系開發。學徒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分析崗位能力需求和用人意向,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參照汽車銷售與管理、汽車企業品牌營銷方案策劃、汽車模特表演崗位要求,構建“學校課程與企業課程雙線交織遞進”課程體系。在“學校課程+企業課程”課程體系框架下,系統改革課程內容,學校課程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系統性;企業課程教學內容注重核心崗位工作能力需求、操作規范與技能提升。校企共同開發學校課程和企業課程課程標準。
(四)建設校企互聘共用的師資隊伍
借助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建設理論扎實、技術過硬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堅持“校企融合、專兼結合”的特色,進一步優化結構,增加專任教師的企業工作經歷,提高企業兼職教師比例,引入企業管理模式,建立激勵和獎勵機制,實行動態管理,推進校企人才雙向流動,不斷提高整體水平。
(1)多種途徑引進社會高端人才,建設以企業技術專家、能手為帶頭人的名師工作室,定期或不定期開辦講座或承擔課程,并同步建立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的廣泛交流制度,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和企業技師的理論教學水平。
(2)推動教師整段時間下廠頂崗實習或到其他院校交流,提升整體隊伍的技術水平及教育、教學理念,使之能夠適應中國職業教育的特點,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3)完善教學團隊建設與管理機制,制定兼職教師聘任、管理辦法;建立教師下企業實踐學習的相關規定;制定專任教師到企業任職的有關政策;建立教師考核辦法等。
(4)依托學徒制的教學安排與管理平臺,促進“雙師型”教師成長。制定校內專任教師隨著學生下廠實踐的制度,實現學校教師和4S店在現代學徒制中都扮演著師傅與徒弟兩個角色,都具有雙重身份。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的指導中,同時也接受企業師傅的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動手能力而轉化為“雙師型”教師,既是教師又是師傅;企業師傅在對學生進行指導中,同時也接受教師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的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專業理論水平也轉化為“雙師型”教師,既是師傅又是教師。
(五)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
落實學校和企業的主體責任,校企雙向介入,按照學歷教育和企業學徒的要求,共同制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崗位標準、企業導師標準、質量監控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建立專門的企業學徒管理小組,制定適應的教學管理流程,健全實習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學徒前培訓和準入制度,加強對學生的學徒安全教育。建立學校、合作企業和學生家長經常性的學生學徒信息通報制度。完善學徒巡視和跟蹤管理制度,分人分組負責,并對學徒指導教師和師傅工作進行考核。規范學生學徒檔案管理,完善考勤制度、請假制度、學生行為管理制度,加強監督檢查,保證學徒工作健康、安全和有序開展。隨著課程改革與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加強,課程考核也逐步完善。考核評價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完成,構建“能力本位的多元互動式”的考核評價體系,真正考核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水平。
(六)校企資源共享
企業為實習學生提供技術熟練的師傅,指導監督學徒的崗位技能訓練;企業還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足夠先進的生a設備和實踐操作訓練所需要的原材料,以便供給學徒實踐學習所用,同時還要提供足夠的崗位讓學生參與生產實踐。學校也要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研究場所、技術力量和職工培訓服務等。
三、預期成效
成果形式:試點總結報告、研究論文、教材、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及相關運行管理制度等。
預期推廣:在全省行業企業、職業院校中推廣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驗,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全省及全國職業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應用范圍:為全國或東三省中職、高職汽車營銷專業提供借鑒和參考。
受益面:學生、學校、企業和政府將四方受益。推行現代學徒制之后,學生的就業質量將有很大提高;會增強學校自身的實踐教學水平和辦學實力,促進招生;企業則減少了員工培訓費用及周期,會招聘到更多的合格員工;對政府來說,此舉能夠解決更多的勞動力深度就業,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四、保障措施
組織保障:成立由企業業務技術專家和學院專業帶頭人及骨干教師共同參加的建設組織機構,為項目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制度保障:實行項目建設責任制,建立激勵機制,實行績效考核和動態管理制度。
資金保障:我校前期予投入大量資金,主要用于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主要培訓技能型人才,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繼續增加實訓設備的投入,改進和完善校內實訓基地。
篇4
在聽取了情況匯報后,吳曉光副主任指出,會議達到了調度工作、溝通情況、交流經驗的目的,并對各地區、各部門的科技服務活動取得的實效表示滿意。他說,省政府高度重視冬春農業科技服務活動,不僅召開視頻會議進行動員和部署,還下發了《省農委關于開展2011~2012年度冬春農業科技服務活動實施意見》,省級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對科技服務活動給予支持。各地、各單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服務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目前,7個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承擔的4051名基層農技人員培訓任務已經基本完成,34個縣市組織技術指導員對3.4萬名農業科技示范戶普遍進行了3~5次集中培訓和入戶指導,269個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和創業培訓基地及全省農技(農機)推廣系統、農廣校系統、農經系統、農村能源農業環保系統等培訓專業農民42.3萬人(包括陽光工程14萬人)、農業生產技術明白人達到248萬人次。
針對下一階段服務活動的主要任務,吳曉光副主任指出,各地要重點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
重點圍繞科技效益年活動抓培訓 省委、省政府決定今年在全省開展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并把冬春農業科技服務活動作為今年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的主要行動之一。通過開展科技效益年活動,著力抓好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現代種業、重大技術推廣、全程機械化、特產標準化、畜禽健康養殖、林業科技致富、加工轉型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科技體系建設等十大工程,實現攻克一批新課題、轉化一批新成果、推廣一批新技術、培訓一批新農民、提升一批新產業等五個一批的目標任務。
重點圍繞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抓普及 各技術服務單位要與所包保縣市密切聯系,根據省里確定的45個主導品種和23項主推技術,從縣市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實際出發,幫助遴選適宜當地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并與縣市農業科教單位一道,采取多種有效形式,促進這些品種和技術的推廣、普及和應用。特別是要大力組織好農業科技人員下鄉進村入戶指導服務,幫助農戶選好主導品種,明確種植方案,了解和應用主推技術。
篇5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標準融合;身份融合;內容融合;企業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23-0063-03
相對于中等職業教育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應該更具有“活力”——上崗有特色、轉崗有可能、晉升有潛力、學習有基礎,這樣才能凸顯高職教育的“高等”屬性。在目前高職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職教育要培養合格且具有“活力”的一線技術人才,更新教育模式,保持與行業企業發展無縫銜接是必然趨勢。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五大對接,即“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要求,準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三重融合”教育體系。
一、“三重融合”教育體系的內涵
“三重融合”指標準融合、身份融合和內容融合。標準融合指課程標準與行業職業標準相融合;身份融合指學生身份與企業職員身份、教師身份與企業管理者、工程師身份相融合;內容融合指教學知識與工程實踐相融合。“三重融合”教育體系旨在提升學生職業遷移能力,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形成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體系,推進課程綜合化改革。
“三重融合”教育體系的標準融合、身份融合和內容融合均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實現該體系的必要條件是建立校企“雙主體”育人平臺。所謂的“雙主體”是發揮校企各自優勢,以“共育共管、共享共擔”為原則培養技能人才,實現工學交替。校企“雙主體”育人平臺框架是:共同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共同承擔教學授課任務;共同建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共同建設科技服務培訓平臺;共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共同促進學生就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
二、高職院校實施“三重融合”教育體系的分析
(一)標準的融合
課程標準是對高職學生學習結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描述,是高職教育階段教育質量應達到的具體指標[1]。行業職業標準是反映現階段本行業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包括職業的活動范圍、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知識水平[2]。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注重對學生進行短期突擊式培訓,以獲取職業資格證書,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學生暫時獲得證書,但是學生素質遠沒有達到行業職業標準要求。
將課程標準與行業職業標準進行銜接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即學生三年的學習全程按照行業職業標準開展教學。課程標準制訂時要充分借鑒行業職業的技能標準。以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專業為例,將維修電工(高級工)職業資格標準、CEAC(電氣智能技術應用)認證標準及三菱、西門子等企業技術培訓標準融入《機床電氣與PLC》《變頻器系統運行與維護》等專業核心課程,學生在學業和職業技能上均達到相關專業教學目標和職業資格證書標準。
(二)身份的融合
很多企業反映,高職畢業生不適應企業的文化氛圍,“水土不服”造成學生能力不能充分發揮。對高職畢業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認為不適應企業文化氛圍的主要原因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差甚遠。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零距離對接,身份融合非常必要,即將學生身份與崗位職員身份,教師身份與管理者、工程師身份相融合,學生的學習環境仿佛就是工作環境,使學生畢業后就能適應企業的文化氛圍。將校園的師生關系延伸到企業中管理者、技術工程師與職員的關系,這種師生復合身份制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是師生身份制學說的創新[3]。以機電專業為例,學生的服裝、考勤等日常管理及其學習生活環境均參照企業模式,校外實踐基地(企業車間)和校內實踐基地(實驗實訓中心)統籌管理和開展[4],實現校內實踐基地的企業化,學生成為企業職員、教師成為企業的管理者和工程師,扮演了車間內“師傅帶徒弟”角色。
(三)內容的融合
對企業生產任務所對應的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提取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歸納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行動要求,總結出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術和操作能力,對技術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識點、技能點和素質點進行梳理,并按照難度等級將其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選取必須依托校企“雙主體”平臺,聘請企業技術人員、高職教育專家與校內教師組成課程開發和建設領導小組,開發“情境案例”,選取適當的“項目載體”,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以機電專業為例,將《自動線安裝與調試》《數控故障診斷與維修》《機床電氣與PLC》《數控加工技術》等課程按照企業實際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和工作情境來選取適當的“項目載體、情境案例”,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改革,引導學生按照實際工作過程來學習,實行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
三、“三重融合”教育體系的實施過程
“三重融合”教育體系的實施以按崗位需求培養人,按專業標準訓練人,用企業文化成就人的“三階段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如圖1所示。具體做法:在第一階段將學生基本素質、技能與中級電工技能認證培訓相結合;在第二階段,與企業合作將學生專業專項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與來自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的教學項目相結合;第三階段,與企業合作通過“訂單式”,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培養與企業頂崗實習相結合。在三個階段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工學交替,注重對學生的跟蹤調查、實習質量及安全管理。
四、“三重融合”教育體系的實施成效
機電專業實施“三重融合”教育兩年的實踐證明,“三重融合”教育體系促使課程標準向行業職業標準靠攏,催生了教師(企業管理者和工程師)、學生(企業員工)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實現了學校教學活動與企業生產活動一一對應,保證了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參考文獻:
[1]劉曉,歡向麗.高職課程標準基本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9(4):78-79.
[2]陳曉琴.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探究[J].職教論壇,2011,(14):16-18.
[3]郝瑞閩.基于師生雙重身份制的高職服裝專業實踐教學公司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4]楊帥.雙主體模式下構建能力為主線的高職機電課程體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2):77-78.
Exploitation on Triple Integration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Zero Dock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
YANG Shuai,XUE Lan,WANG Chao
(Hua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篇6
關鍵詞 職業技能大賽 雙證課程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Core Values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Double Certificates Curriculum System"
ZHANG Yan, WANG Shizhu, HAN Yuy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engzhou, Shandong 277500)
Abstrac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is becoming more divers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the "double certificate course system" culture played a positive impact, 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conducted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ability to achieve employment targets up clos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eld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double certificate course system" training mode, and has great valu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double certificates curriculu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提升以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
“雙證課程體系”的目標就是將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有效組合為一個專業技術知識體系,注重實習實訓,提高學生技能、增強學生對實踐技能環節的適應,便于就業并且持證上崗。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能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進而提高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我院初步嘗試將技能大賽比賽項目融合到“雙證課程體系”核心課程之中,為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對該課程進行三階段規劃。一階段通過技能大賽的標準和要求進行任務分析,整理出培養目標及知識架構,重組教學,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基礎和技能;二階段:參照行業標準,依據教育部、勞動部頒發的專業教學標準、技能訓練標準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重組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過程考核。三階段:通過校級舉辦技能大賽,讓80%的學生取得從業資格證,考取技能證,推薦優秀者參與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能大賽;競賽選手逐漸成為各類企業招聘的“香饃饃”。通過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初次上崗就業優勢明顯,到企業后能較快熟悉環境和設備,可以馬上進入相應工作崗位,實現以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
2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實現零距離就業目標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也為“雙證課程體系”培養模式打開了就業通道。通過比賽,找差距、找不足,進一步按照行業企業標準完善教學標準,充實“雙證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平時加強技能培訓,進一步激發學生們學技能熱情,鼓勵學生多動手,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在班級乃至整個校園中逐漸形成學技藝、鉆業務、練本領、爭奉獻的良好氛圍,成為企業受歡迎的知識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我院推行人人參與、普惠性、經常性的技能比賽,開展學生技能大賽、教師技能大賽,甚至由學生、教師以及合作企業的一線工人一起參與的混合型技能競賽,營造“人人學專業、個個練技能”的良好育人氛圍,以賽促“銷”為廣大學生開辟綠色就業通道。今年的最難就業季,我院機械大類各專業的就業率仍能在90%左右,對于參賽選手而言,更是遭企業哄搶。技能大賽的參與提高了學校就業率,真正實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積極支持大賽,大賽人才回報企業”,恰好是學校與企業直接對接、多點契合、實現雙贏的最佳途徑。
3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提高
“雙證課程體系”教學實施注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提高,引入生產性實訓環境,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在學校備戰職業技能大賽過程中,為了檢驗及提高學生處理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往往安排學生參加企業一個月左右的頂崗實踐活動。學生在企業按相關工種的技術工人對待:如機械類學生參加機加工的大賽,接到加工零件任務后,需要根據現有設備獨自制定合理加工工藝、能夠操作所需機械設備、在現有檢測量具情況下加工出合格零件、甚至裝配出合格產品等。面對可能遭遇的種種挫折與失敗,都需要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并且要在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挫折中積累經驗,這一過程對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有良好的助推作用。特別是團隊合作訓練,極大增強了學生團隊成員間的團結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真正的賽場上不論發生什么事情,都能從容面對,而不驚慌,順利完成既定任務,確保團隊獲得優秀成績。
4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4.1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促進校企共建、產教結合
校企選手通過在大賽中的交流,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藝,掌握新技能,力爭成為技術能手和技能名師。對于部分民企職工技術能力和人員素質還比較低的實際情況,可以校企合作等方式為企業培訓職工,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滿足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需求。同時通過合作,也為院校組織參加大賽等做好延伸工作,提供培訓及比賽場地設備等,給學校和企業帶來雙贏,找到很好的結合點。在產教結合、就業準入、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項目的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院“威達高級技工班”的成功開班就是成功的典范。
4.2 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促進企業技術骨干的選拔
企業積極參與到大賽中,一方面可以擴大自己的影響、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從中選拔自己需要的最優秀的技術能手,對企業員工素質提高有很大幫助。在2009-2012年的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中,不少參會單位直接在參賽選手中招聘,從中已錄用近百名優秀選手,這些選手能夠迅速適應企業崗位要求,很快就成為企業技術骨干和業務能手。在天津,政府還出臺了相關激勵政策,以便于用人單位更有效地吸納引進高技能人才。高職組二等獎及以上的選手留津就業的當年可辦理戶籍進津手續,獲得三等獎的選手可在津工作兩年后辦理戶籍進津手續。從這項舉措我們可以看出技能大賽對社會的影響力,滿足了企業人才需求,支持技能大賽,有利于選拔技能強手加盟企業。
職業技能大賽的舉辦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為“雙證課程體系”培養模式指明了方向。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切實做到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競賽的成績已成為學校招生宣傳、彰顯辦學特色的亮點之一,也作為衡量教學水平的一項指標。職業技能大賽在“雙證課程體系”實施中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課題項目名稱及編號:山東省2012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職高專“雙證書”制度推進及職業資格鑒定工作研究與實踐――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雙證課程”研究與實踐為例》(立項編號:2012727)
參考文獻
[1] 邢暉.充分認識職業技能大賽的功能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8(6).
[2] 李勝明.借力技能競賽 提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J].職教論壇,2012(2).
[3] 何文明.發揮技能大賽教學導向作用不容忽視[N].中國教育報,2012(4).
篇7
關鍵詞 職業教育;師資培訓;職業環境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4-0050-05
一、問題的提出
為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提高職教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以為快速發展的職業教育提供保障[1][2]。從實際效果來看,當前職教師資培訓的效果已經取得質的飛躍,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培訓質量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無法滿足職教師資實踐能力提高的現實需求[3],無法解決職教教師普遍存在的諸如專業知識老化、職業發展動態了解不足、職業技能缺乏等問題。導致這一矛盾的因素是多樣和復雜的,但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缺乏與所培訓職業相匹配的職業環境,是導致職教師資培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對于職業教育中職業環境的構建,目前學術界和教育界重點關注的是如何在職教實訓環節加強模擬職業環境建設[4][5][6];對于職教師資培訓中職業環境的研究,仍然以研究其必要性為主[7][8][9],而對于如何在職教師資培訓中構建職業環境的研究仍處于空白。本文擬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職教師資培養培訓中職業環境的構建現狀與需求,總結職教師資培訓體系所需職業環境的特點,探討如何利用快速增長的信息技術構建與真實職業環境相仿的職業環境知識庫。
二、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職業環境的構建要求
職教師資培訓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提高職教教師能力,促進職教發展,提高職教水平。雖然學術界對職教教師的能力應當包括哪些要素尚未達成一致,例如,有學者認為可以劃分為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兩大類[10],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可以分為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現場實踐能力、育人能力、科技開發與服務能力等四大類[11],但是他們都認同職教師資與普通師范不同之處在于對實踐能力及其教學的重視,其中,實踐能力指的是與所開展的職業教育相關的職業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只能通過職業環境來獲取。
所謂職業環境,可以認為是與職業相關的行為、知識、經驗、技能、信息等的總稱[12]。對于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而言,職業環境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作為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所處的職業環境;另一方面,是教學工作所面向的職業的職業環境。顯然,除了部分顯性知識以外,其他大部分與職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尤其是隱性知識如經驗、技能等,必須依托職業環境才能獲取。由于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的目標是完善職教師資教育所特有的三性,即學術性、師范性和職業性[13],因此,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的職業環境必須要滿足以下五點要求。
一是銜接性。職教師資培訓的目的是補充和完善職教師資培養體系的不足,因此職教師資培訓體系必須與現有職教培養體系銜接,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職業環境的構建也必須能夠與現有職教培養體系銜接,這就決定了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的職業環境只能在教師職業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構建,而這一點正是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的職業環境與普通職教培訓中針對學生構建的職業環境最本質的區別。
二是全面性。職教師資培訓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職教教師能夠成為職業教育的“母機”,能夠不斷培養出滿足社會相關職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14][15],這就決定了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職業環境必須能夠全面涵蓋和模仿相關職業的整個職業環境,而不僅僅是模仿企業某個具體崗位所處的職業環境,因此,為滿足全面性的需求,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職業環境的構建無法通過頂崗實習等簡單方式來實現,而必須在綜合相關職業不同崗位職業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構建。
三是動態性。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各行各業都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中,由此導致不少職業步入快速變遷階段,其中最具體表現為現有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的折舊速度加快,新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不斷涌現[16],這就要求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的職業環境能夠充分體現出現實中職業環境的動態性,能夠讓職教師資培訓的學員從中感受到現實職業環境的變遷,并及時發現新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
四是真實性。傳統職教師資培訓體系往往是依賴課本進行職業知識的傳遞,依賴技能考評體系進行職業技能的傳授,因而往往存在與實際脫節、無法反映職業發展現狀的問題[17]。現實要求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的職業環境能夠與現實中的職業環境相似,能夠很好地再現實際的職業環境,甚至直接融入到實際的職業環境中。
五是延續性。職業環境的不斷變遷,決定了職教師資培訓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此,對于接受培訓的學員個人而言,培訓過程中的職業環境必須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即能夠延續到學員的日常工作中;而對于職教師資培訓機構而言,則希望所構建的職業環境能夠與繼續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延續到職教師資的繼續教育過程中[18],從而使得整個職教師資培訓體系是完整、全面和持續的。
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的職業環境必須滿足上述五方面要求,決定了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職業環境構建是一套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比較全面的規劃和實施。
三、我國職教師資培訓中職業環境建設現狀與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制度已經形成了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學歷教育為核心,外加以提高職業性為目標的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并行的制度體系,其中院校教育側重學術性與師范性,而聯合培養方式則側重于職業性[19][20]。其中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被認為是這一體系最典型的體現方式。
由于“雙師型”制度并沒有對培養培訓體系中職業性的實現方式作出具體指導,只是強調對職業技能的掌握,具體表現為或者擁有教師資格以外的專業資格,或者取得特定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因此,嚴格來說,“雙師型”制度并是一種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而是一種指導政策。
為彌補“雙師型”制度在實操方面的缺失,學術界和教育界已經提出不少具體的實踐方式作為補救措施,如校企合作、“3+2”模式、“校企校”教師教育聯盟[21][22]、教師學習共同體[23][24]以及計算機虛擬環境等。概括而言,職業環境的構建不外乎三種模式,即企業模式、教師模式和虛擬模式,其中,企業模式是指通過到企業實習的方式來接觸真實的職業環境,進而掌握相關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教師模式是指利用教師之間的交流來實現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傳遞;虛擬環境是指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知識庫,主要通過人機交互的形式來模擬現實中的職業環境。在具體實踐中,盡管這些實踐方式為職教師資培訓中的職業環境構建作出了有益嘗試,但是對一些關鍵性問題始終沒有找到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法。
對于企業模式而言,由于現代企業運作是一套比較嚴密的體系,關鍵崗位的設置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對其設置及人員的聘用有著非常嚴格的程序和考評標準,因而可用于實習兼職的崗位相對而言都是次要崗位,實習兼職人員很難從這些崗位真正接觸到職業需要的全環境,而且由于企業管理千差萬別,采用企業模式無疑會導致培訓機構無法對學員實施有效管理,因此,采用企業模式來建立職教師資培訓的職業環境,除了面臨絕大多數企業對參與職教師資培訓不熱心的問題之外,在銜接性、全面性等方面也存在著不足。
采取教師模式的最佳情形是培訓教師具有相關的職業背景,是從企業轉入職教行業的,但目前來看,這種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師模式在動態性和真實性方面始終存在著欠缺。
虛擬模式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如網絡、數據庫等)不斷優化系統,在銜接性、全面性和延續性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目前,該模式已經成為學者探討職教師資培訓教育資源平臺[25]和職教師資繼續教育[26]的熱點,但是,這種模式對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要求較高,如果無法找到有效途徑獲得企業界的支持,則系統在動態性和真實性方面會面臨問題,淪為普通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四、依托行業技術交流論壇的職教師資培訓職業環境構建
(一)構建原則
綜合上述針對現有職教師資培訓職業環境構建實踐的研究結果,綜合職教師資培訓中知識庫和培訓包的概念,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持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一套依托行業技術交流論壇構建的職教師資培訓職業環境知識庫系統,詳見圖1。
圖1 職教師資培訓體系職業環境構建框圖
整套系統利用當前成熟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平臺,這個平臺起到了三個方面作用:職教師資培訓學員的學習平臺,職教師資培訓機構的知識管理平臺,以及行業信息交流平臺。系統的核心是由多個培訓包構成的知識庫,這個知識庫既可以作為以學歷教育為主要目的的職教師資培養體系的教材素材來源,又可以直接作為以繼續教育為主要目的的職教師資培訓體系材料,這樣,就很好地實現了職教師資培養系統中職業環境的銜接性。
知識庫的輸入包括已經系統化的知識和大量非系統化的信息,其中,系統化知識主要是指那些與相關職業有關的法規、標準、公告、著作、論文等,主要用于系統的職業知識傳授;而大量非系統化的信息則主要來源于專業技術交流和實踐,通常表現為專業技術論壇的技術討論和專業實踐的總結與報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職業技能的掌握與應用水平。
系統同時提供了與外部連接的行業信息交流平臺接口,職教師資培訓學員可以利用該平臺實時參與到專業論壇的技術交流中,也可以方便地存放專業論壇的技術交流結果,而知識庫則可以作為職教師資培訓學員實際技術交流時的知識來源,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進行內部理論與技能學習,或者參與外部技術交流,因而該系統既可用于指導和輔助受訓學員參與職業實踐,又可以通過專業實踐來檢驗學員對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該系統的最顯著特點是采用了受訓學員與培訓機構共同建設的模式,學員的學習筆記同時成為知識庫的輸入,因而在系統的應用過程中,總是能夠隨著學員的使用而不斷更新,保證與現實職業環境實現同步變化。可以看到,上述職教師資培訓職業環境系統很好地滿足了如下五點要求。
一是滿足銜接性的要求。整套系統所構建的職業環境,能夠在內部理論學習和外部實時技能應用之間實現無縫銜接,兩者的界面和環境都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于用于內部學習的素材是從外部的實際技術交流中提取積累的,接受職教師資培訓的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內容;同時,該系統也可以作為學歷教育編寫教材的素材來源,因而可以在職教師資培訓的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之間實現無縫銜接。
二是滿足全面性的要求。這是其與企業實習、兼職等方式最重要的不同之處。由于結合了實際的專業技術交流平臺,因而所構建的職業環境涵蓋了相關職業所必需涉及的整個環境,學員并不局限于某個特定崗位的培訓,能夠接觸到全面的職業知識和技能。
三是滿足動態性的要求。該系統與目前常見虛擬培訓系統的不同之處在于所構建的職業環境是對外開放的,本身就是從業人員在現實中面對的實際職業環境,因而學員能夠及時了解和接觸到職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動態。
四是滿足真實性的要求。由于結合了實際的專業技術交流平臺,學員所接觸到的不再是傳統的題庫和簡單的對錯考評方式,評判他們對職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完全是取決于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系統也滿足了真實性要求。
五是滿足延續性的要求。由于所構建的職業環境本身還可以作為學員和培訓機構的知識管理系統,因此,學員培訓與考核過程中所涉及的職業知識和技能都可以成為后續培訓包和整個知識庫的輸入,從而為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素材,避免與實踐脫節,滿足延續性的要求。
(二)實踐結果
在實踐中,本研究根據以上提出的構建思想和系統框架,利用Web 2.0技術構建了一套針對電器產品檢測認證行業職教師資培訓的職業環境系統,用于該行業職教師資培訓。檢測認證行業主要是根據技術法規和標準為企業提品檢測認證服務。由于檢測認證結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定位,因此企業普遍比較重視從業人員對職業知識和技能、行業動態的了解和掌握。由于珠三角企業的外向程度較高,而近年來國外技術法規和標準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職業環境變遷比較迅速,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老化速度較快,因而對職教師資的要求較高,相關職教教師所掌握的職業知識與技能與實際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針對上述相關職業的職教師資培訓體系構建職業環境,可以比較方便地對其實際成效進行檢驗。
該職業環境系統實際上由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兩大部分組成。內部環境由文獻管理和知識問答兩大子模塊組成,其中,文獻管理模塊用于存放和檢索已經顯性化的知識,主要由技術法規、標準、重要著作和論文、報告等組成,這些文獻按照內容及深淺程度不同分類分級存放,確保了系統的全面性;而知識問答模塊則利用開源互動網絡問答模塊組建,用于存放專業論壇技術交流中相關的信息、問答等,根據關鍵詞和內容進行存放和檢索。學員在開始階段主要通過內部環境進行培訓,當完成內部環境中主要模塊的學習后,根據自身對職業知識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逐步過渡到外部環境中,從而保證了系統的銜接性。外部環境則以互聯網專業技術論壇為核心構成,通過與行業網站的合作,學員可以實時參與到專業論壇的技術交流中,甚至承接企業的具體項目,保證了系統的真實性;同時,內部環境中的知識問答模塊可以方便地存放專業論壇的技術交流結果,一方面,使得內部環境中的知識問答模塊成為普通學員的學習筆記和知識管理系統,另一方面,每一個學員既是整個系統的也是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管理者,由此保證了該職業環境系統的動態性和延續性。
實踐結果表明,經過三個月的嘗試后,參與實踐的學員都可以比較快捷地了解檢測認證行業的狀況和發展動態,能夠較好地掌握該行業中幾種關鍵職業所需的職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參與專業論壇的技術交流,甚至可以承接一些實際的檢測認證項目,開發教學模塊用于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初步的實踐表明,利用該系統可以有效克服企業實習、兼職、頂崗等在銜接性、動態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克服了現有虛擬模式在動態性、真實性和延續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所提出職教師資培訓體系中職業環境的構建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Z].教職成[2011]14號.
[2][3][7][10]陳勝權,王繼國.國家級職教師資培訓開展的背景、現狀及問題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3(13):59-63.
[8][22]唐智彬,石偉平.國際視野下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思路[J].教師教育研究,2012(2):57-62.
[9]陳永芳,姜大源.電氣專業職教師資培養狀況的調查及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34):10-12.
[4][12][14][16]盧麗華.職業環境變遷與高職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6(20):7-10.
[5]徐龍英.淺析職業環境構建[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58-60.
[6]邱川弘,劉紀瑋.論高職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職業環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1):123-125.
[15]范建波.高職教育師資能力標準構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9-153.
[13]孟慶國,張燕,藍欣.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在職教師資培養模式轉軌中的地位和作用[J].職業技術教育,2011(1):57-61.
[15]王繼國,賀文瑾,褚亦平.職技高師職教師資服務能力實證研究――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25):28-32.
[17]洪列平,黃國汀.院校職業技能鑒定:問題、原因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78-80.
[18]唐智彬,石偉平.國際視野下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思路[J].教師教育研究,2012(2):57-62.
[19]李夢卿,楊妍 .基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職教師資培養工作的回顧與思考[J].職教論壇,2013(7):61-66.
[20]李夢卿,張碧竹.“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的回顧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6):15-18.
[21]周廣文,楊卓娟,張小奇.“雙主線”的“校企校”三維一體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02):14-16.
[22]劉君義,甄國紅,王碩.職教師資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校一企一校開放的教育平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145-147.
[23]魏軍.基于網絡的高職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9):36-38.
[24]郝卓莉,等.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職教師繼續教育需求[J].職教論壇,2012(14):78-80.
[25]陳美芳,沈友華.基于職教師資培訓中網絡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2(32):98-99.
[26]蔡榮華.我國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網絡化問題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103-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Ling-feng, ZHAO Xian-mei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current gap between the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he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shall be seamless, comprehensive, dynamic, realistic and sustaining. However, the three dominant modes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that are the enterprise mode, the mentor mode and the simulation mode, cannot meet such requirements. Constructing a interactive knowledge base by using the ma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forums in professions, can form a effective virtual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initial practice outcome has demonstrated its feasi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4-01-09
篇8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雙師型”教師 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1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oub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quiry
LIU Jianing, SUI Yi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hange also will occur, so most application-orien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lso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so the "doubl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However, at present China's "Double Typ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uffered a bottleneck, no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is issue. "Doub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s, colleges, teachers themselves three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oubl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doub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高職院校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建設和區域化經濟的繁榮。“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雙師型”教師同時具有普通高校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雙重素養。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教師專業化建設研究就從集體化轉向了個體化的研究,高職院校也不例外,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重心轉移到“雙師型”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研究上來,強調的是“雙師型”教師外在和內在的專業素質提升。本文將從國家、高職院校、個人三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來論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化建設。
1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具有特殊性,強調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實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才能彰顯其特色,突出高職院校辦學特點。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遭遇了瓶頸,存在很多不足。
(1)“雙師型”教師含義界定模糊。目前,教育部和學術界關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概念的界定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對于“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可謂人云亦云。導致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標準可循,直接影響高職院校教師選聘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
(2)“雙師型”專業標準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國外高職院校對教師要求標準較高,有完善的專業建設體系。例如,德國高職院校“要求從事職業教育的專職教師必須獲得博士學位,且有在企業至少五年的專業實踐的經歷。”①不僅如此,在澳大利亞國家還制定了明確的專業培訓體系。但是在我國關于此類工作的推進還處于遲緩的狀態。
(3)“雙師型”教師社會地位不高。如果說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那么“雙師型”教師社會地位不高是阻礙教師內在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社會普遍對于高職院校存在歧視,導致高職教師工作熱情不高。同時,高職院校招生數量逐年下降,這也影響了國家向高職院校的資金扶持,影響教師待遇提高。“雙師型”教師工作從心理和物質兩方面都沒有得到激勵,從而影響其工作態度,阻礙個人專業發展。
2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建議
2.1 教育部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相關規定
(1)制定統一規范的“雙師型”教師含義標準。任何事物的界定都需要清晰概念的支持,“雙師型”教師含義的模糊嚴重阻礙了“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國家教育部門應該明確“雙師型”教師實際素質要求,制定“雙師型”教師概念標準,從源頭清晰概念,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選聘、“雙師型”教師專業考核、培訓體系的制定提供概念標準。
(2)制定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資格制度。我國教師職業實行的是教師資格制度,但是我國并沒有關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專門資格制度,對于“雙師型”教師資格標準還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師資格要求,不能滿足關于“雙師型”教師標準考核的需求,嚴重影響了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導致高職院校教學存在質量低的隱患。為了保障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目標的實現,制定“雙師型”教師資格制度勢在必行。教育部門要根據“雙師型”教師的特點和實際要求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出發規范資格標準。
(3)加強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培訓。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意識和質量,從而促進整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發展。高職院校培訓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應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入職前的培訓。“雙師型”教師要求理論和實踐都具備較高的水平。但是有很多“雙師型”教師是從社會產業一線來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缺乏規范的教學標準。因此,學校要為這類教師提供師范方面的培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教師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教,他們缺乏相關專業的實踐經驗。對于這類教師,高職院校應該提供實踐技能方面的培訓,培訓場所應選在工廠等產業一線。其次,是入職后的培訓。應采用實踐培訓和理論講座相結合、校際參觀和工廠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實踐競賽,聽取相關專業優秀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報告,到工廠等第一線去與技術工人和專家交流實踐經驗,了解專業實踐的前沿信息。最后,就是職后的培訓,要鼓勵教師在課余時間自行完成專業發展的培訓,學校應該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2.2 加強管理“雙師型”教師專業化建設
(1)校企合作促成“雙師共育”。“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很重要的一種途徑就是校企合作,學校為教師和企業搭建實踐培訓的平臺。“雙師共育”指的是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和企業的工程師。②在過去,“雙師型”教師專業實踐發展只是簡單地將“雙師型”教師派送到企業去進行企業掛職鍛煉,在新型校企合作的建設過程中,強調的是以資源共享為宗旨的“雙師共育”目標。一方面,“雙師型”教師到企業去與工程師和工人進行零距離交流和合作,實現真正的實踐技能鍛煉。還可以節省企業聘請專家的經費。另一方面,學校聘請企業專業工程師來校指導實踐教學,在指導訓練的過程中向學生和教師傳遞最前沿的產業情況介紹,滲透實際工作需求,同時解決了實踐教師短缺的問題。同時,校企合作實現“雙師共育”有助于高職院校“制訂教學計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訓教學、畢業實習、成績評定等質量標準,各自發揮優勢,共同實施教學,共同培養學生職業能力。”③
(2)高職院校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管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發展不僅要靠教師的自我管理還需學校管理的助力,“雙管”齊下才能完成“雙師型”教師自身發展的目標。學校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管理的過程中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要根據“雙師型”教師的自身特點,分段、分類、分期地進行管理。首先,分段管理主要針對的是不同成熟程度的“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要根據不同的“雙師型”教師開展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于不太成熟的“雙師型”教師、工作自覺性差的教師要及時用制度來約束,采用獎罰并用的方式。其次,分類管理主要針對的是教師工作的不同類型。有些“雙師型”教師適合于管理工作,有些“雙師型”教師適合于科研工作、有些則善于實踐與教學,高職院校應根據不同類型教師的特點和長處安排其工作,以便發揮教師優點,使教師能夠“人盡其才”,同時促進學校教學工作的發展。最后,分期管理主要是對“雙師型”教師要分期激勵,為教師制定發展目標,在不同時期對教師采用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激勵,這樣才能使教師不斷認識自身發展目標,提升工作熱情。
2.3 增強“雙師型”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意識
(1)明確專業發展核心。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核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專業發展自主意識,二是“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的養成。只有“雙師型”教師自覺認識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才能自發地、認真地對待自我專業建設和培養。“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自主意識主要指的是教師對自己過去自身發展的一個總結和評價、對未來自我專業發展的一個長遠規劃。專業發展的自我意識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的前提和核心。所以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養成主要指的是教學工作能力的培養。雖然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工作要與學生、家長、教師等共同完成,具有多元性的特點,但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自我專業能力養成主要還是指教學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自我專業發展的核心才能明確目標,制定合理規劃,有效實施接下來的專業發展實踐活動。
(2)“雙師型”教師發展注重核心事件。“雙師型”教師工作的核心是教學工作,因此“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事件就是課堂教學的發展。“雙師型”教師要不斷吸收和學習先進的課堂教學經驗,要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突出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和宗旨。向學生傳遞最先進的專業知識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深入所教學科的實際生產一線,了解該專業的前沿信息和社會需求,讓學生做到未出校門即可了解工作現實,為日后的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
(3)“他我”與“自我”結合,做好“雙師型”教師角色轉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還要注重自我角色的轉變,這對“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來講是很重要的部分。“雙師型”教師角色可以看做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他我”角色。“他我”角色是指教師對于社會發展來講充當的是社會工具的價值,“雙師型”教師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也賦予“雙師型”教師行為規范和準則。除此之外,“雙師型”教師自身還有“自我”的角色。自我角色是以“雙師型”教師自身為中心,對于教師職業自身用道德標準來衡量,把教師職業視為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社會的實踐中,往往突出的是“雙師型”教師的“他我”價值,但是對于“雙師型”教師自身發展來說,“自我”價值的實現才是專業發展的核心,它有利于“雙師型”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學會對自我進行反思,從而促進專業發展。
注釋
① 葛洛曼.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篇9
關鍵詞:船體修理;學員;任職教育;雙師型;教員建設
中國分類號:U672.1
船體修理是船艇裝備技術保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海洋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新形勢下對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任職要求,所以應對船體修理專業學員的任職教育必須要緊跟形勢發展,積極探索崗位任職內容,充分發揮院校和基層兩級培訓的主渠道作用,切實為基層培養高素質的船體修理專業人才。
一、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任職教育的特點
1、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船體修理專業學員的培養課程除了基礎課程外,專業課程都是從修造船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在學習課程理論知識的時,必須結合一定的實踐性教學,才能加強學員對知識的理解。而學員所學的理論知識也必須經過實踐才能得到檢驗。所以培養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2.專業知識綜合性較強
根據教學培養計劃,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任職教育包括有多門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如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機械制圖、工程力學、金屬工藝學、電工學等。其今后的崗位任職所需技能也包括較強的綜合性,可能在維修的過程中會遇到如船體制圖、船舶原理、船舶強度與結構設計、船舶設備與系統、船舶焊接等相關知識。
3.需與維修實情相結合
船體修理專業學員在學校中學習的是專業基礎知識,然而基層的船型較多,船隊規模大小不一,修理設備不同,會造成不同的維修方法。這些都需要學員具有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的要領與基層實際相結合,發揮最大的保障效益。
二、發展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任職教育必須要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
船體修理學員任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面向基層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使其畢業后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所以船體維修專業學員任職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該從該專業的任職特點和水平出發,堅持以基層需求為導向,堅持以服務船艇裝備為宗旨。課程體系不但要設置具有寬厚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基礎知識,更應該重視發展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性教學基地,提供多種渠道、多種機會,培養學員的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任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也必須要注重全面發展,要將新知識、新技能、新裝備作為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訓練內容,強化學員要帶著問題去學,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理論知識與維修實際相結合,專業知識同步更新。同時,也應加強與一線維修單位的合作,如修船廠和修理所,安排學員有序進入相關船艇實際維修操作。這樣,經過大量的實踐性強化訓練,讓學員提前進入崗位角色,做到具備“一崗多通,一專多能”教育訓練要求。
三、發展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任職教育必須要強化學員的主體地位
目前,學員進校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由此導致了學員學員的自信心、進取心不強,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差。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教”的多、強調“學”的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員的主體意識,削弱了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任職教育中學員是教學的主體,我們必須要確立學員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要將“學”作為教學內容的根本出發點,通過學員學習方式的變革來推動“教”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學員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員的主管能動性,教育理念要從“教員以教為本”轉變到“學員以學為本”上來,要鼓勵學員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通過設立合理科學的培養模式,提高學員的任職能力。
例如,任職教育中較為注重對學員科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而學員的科研能力培養更多的是要通過學員的自主學習來獲得。因此任職教育培養方案應積極鼓勵學員參加科研工作,并為他們從事科研創造條件,同時通過提供各種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建立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學員通過參與科研工作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興趣以及用專業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發展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任職教育必須要加強“雙師型”教員隊伍的建設
構建更加適應任職教育的師資隊伍對于發展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任職教育十分重要。教員要求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建立“雙師型”教員隊伍是任職教育師資隊伍的特色,教員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博學多才的講師,更應該做到在實際中解決問題技能嫻熟的工程師。
任職教育“雙師型”教員隊伍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制定長遠的教員人才培養計劃,可采取內部培訓、外部引進、合作外聘等多種措施。對于一些基層經驗薄弱的教員同志可以加強任職教育的培訓。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將他們放到基層或修船廠代職鍛煉。通過在實際生產中積累經驗達到提高自身任職能力的目的。同時,通過人才的合理流動也可以從基層或修理廠等一線單位吸引一些既有工作經驗有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才。這些舉措都有利于改善任職教育中教員隊伍的結構。
五、總結
總之,船體修理專業學員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基層后勤保障體系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任職培養方案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這其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我們應充分借鑒其他專業任職培養的成功經驗。研究、總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為培養出更多的船艇維修技術力量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金維宏.學員任職教育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學員.2009,1
[2]李憲昌.搞好修理技術學員升級培訓應著力抓好“四個強化”[J].西北裝備.2005,5
篇10
關鍵詞:實踐;培養方案;產教結合;建筑裝飾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建筑裝飾行業發展迅速,大量中小型裝飾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大量的需求并沒有使裝飾專業的就業工作變得輕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脫節。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關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如何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出現了“訂單模式”、“理論實踐一體化” 、“工學交替教學”、“兩段預分配”以及“產教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但大多數都集中在理論模型構建研究以及校內外實訓基地上的建設上,將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的實踐研究并不多。
筆者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分析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堅持產教結合的具體做法,深入研究和構建產教結合式人才培養方案,并付諸實踐,檢驗方案的有效性。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對其他專業和院校的人才培養有所啟發。
一、關于“產教結合”
國內“產教結合”的提法起于1991年10月5日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表明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態度,指明了職業教育方向。但各地各校的具體做法并不相同,專家學者對產教結合內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杜吉澤等認為產教結合是企業界與教育界共同完成教學、管理,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王士星指出可以通過明確“產教結合”法律地位、制定激勵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積極性,加強學校自身建設提高與企業合作實力來創新產教結合模式。楊生斌認為產教結合只有產業和教育真正在實踐中合作起來,否則只是理論設計。
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是完成人才培養的目標的重要載體。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內容包括課程體系、教學大綱、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計劃。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按照產教結合的要求,對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與行業企業一同制定了課程教學質量標準,重新組織教學計劃。邀請裝飾行業、企業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評審,并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確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產教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產教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需要有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產教結合實踐教學平臺、校企協同的質量評價體系和專業能力強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作為支撐,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做法是:
(1)完善管理體系
首先設置教學管理崗位,確保教學干事、資料管理員、設備管理員、實驗實訓室管理員、機房管理員等人員到位、分工和職責明確;其次制定了《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產教結合項目獎勵實施辦法》、《建筑工程系“雙證制”教育管理辦法》、《家裝工程社會服務部(中心)管理辦法》、《建筑工程系實訓教學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范和引導實踐教學和產教結合的相關管理制度和政策;最后是創新管理方法,基本實現信息化、規范化、開放式管理。
(2)建設產教結合實踐教學平臺
學院的做法是依據初級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設計相應的課程,進而建設課程實施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具體做法是在校內建設室內設計、施工工藝、項目管理、預決算實訓室等產學研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并利用平臺和專業優勢與德陽消費者協會聯合設立德陽家裝服務中心;在校外與德陽多家知名裝飾企業,如:德陽田園建筑裝飾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為產教結合培養人才建立了良好的平臺。
(3)建立校企f同的質量評價體系
與其他高校、專業以自我評價為主的做法不同的是,學院在建立質量評價體系的時候,堅持校企協同,與企業一道建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在評價指標中不僅僅對辦學目標、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資料、就業率等硬性指標提出要求,同時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過程、學生學習方式、過程、學生的實際能力也都有明確的指標要求。評價工作堅持科學、全面、專業、客觀,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
(4)培養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
產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師資隊伍的要求非常高。教師不僅要懂理論,還要會實踐。 近年來,學院定期選派中青年教師到高職師資培訓基地進修學習;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帶頭實訓鍛煉;對新設置的專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教師下到企業,通過進修實訓獲得實踐經驗和職(執)業資格;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理論與操作技能培訓;積極開展校際、校企合作交流,努力建立一支專業能力強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四、實施的效果
(1)取得職業資格證書
產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按照職業標準和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和實訓、實習,保證了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雙證制”教育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核心競爭力。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經過課程的學習,可報名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組織的裝飾裝修鑲貼工等職業技能鑒定,取得技能證書。也可以報名參加四川省建設崗位培訓與執業資格注冊中心組織的建設崗位培訓考試,取得裝飾裝修施工員、預算員、資料員等職業崗位證書。近年來該專業“兩證”的通過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五、總結與展望:
學院有良好的產教結合政策作為引導,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體現了產教結合的需求,相關制度建設、產學研平臺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質量評價體系體系的建設也比較完善,實施的情況和效果良好,畢業生的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度、薪資待遇等不斷提高。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杜吉澤,于京波.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創新與特色[J],教育與職業,2007,27(559):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