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月考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9 01:19: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居家月考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居家月考總結

篇1

關鍵詞:考試焦慮;放松訓練;理性—情緒療法;系統過敏法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碼:1674-9324(2012)10-0044-03

1.求助者基本資料

小茹,女,19歲,濟南某中學高三復讀生,中等身材,偏瘦,經詢問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家族無精神病史。父親是一國企下崗工人,近兩年來,賦閑在家,信仰佛教,成為居家居士;母親是一位教師,家庭生活較為拮據。求助者性格內向沉靜,學習非常認真刻苦,復讀兩個月來,出現緊張焦慮,食欲減退,失眠,腸胃不適等癥狀。

2.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學習時緊張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食欲較差,腸胃不適,課堂上時有腸排氣(俗稱“放屁”)事情發生,致使不愿意進教室,害怕做題和考試,學習受到很大影響。

個人陳述:我是家里的獨生女,父母工作收入都一般,他們對我抱有極大的期望。近兩年爸爸不出去工作,家庭主要重擔落在媽媽一人身上,對爸爸心有不滿。這種家庭情況讓我也很自卑。自小學以來,我就非常聽話,學習的事基本不用父母操心,很刻苦,成績一直到高中都能在班里名列前茅。去年高考583分,沒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看到平時不如自己的同學考得比自己好,感覺非常沒有面子,遂決定復讀。復讀以來的兩次月考都不好,我常想,如果這次高考不如去年,我簡直沒有臉見到我熟悉的人,尤其是愧對媽媽,上課時慢慢發現自己很緊張,生怕學不好,慢慢出現食欲不振、便秘、失眠等現象。有一次考試時腸排氣,氣味很大,周圍同學低聲嘲笑,而且那次考試很不好。后來,一到做題的時候就害怕放屁,越緊張就越容易出現這種現象,這讓我更加心神不寧,我甚至害怕進教室,害怕看書,更害怕做題考試。

3.觀察和他人反映

老師和同桌的反映:據老師反映,自本學期開學以來,該生心理壓力一直很大,害怕考不好會更丟人,對不起父母。平時學習很積極刻苦,與同學們關系較為融洽,屬于比較省心的學生。同桌反映,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上課有時注意力不集中,自從第二次月考試兩次腸排氣后,課堂更加緊張,心神不寧,特別是做題的時候,焦慮情緒更明顯。

咨詢師觀察:求助者第一次是在媽媽的帶領下來到心理咨詢室。開始說話時,很有禮貌,思路清晰,語言表達很清楚。在談及學習時,情緒低落,說話聲音不大,流露出沮喪和焦躁情緒;特別是談到媽媽時,眼圈微紅,聲音哽咽,覺得對不起她。

4.評估與診斷

4.1對求助者心理狀態的評估。

4.2對求助者的鑒別診斷。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排除精神疾病,應屬于正常心理范疇。求助者沒有興趣缺乏、自罪自責和自殺等意念,可以排除抑郁癥。但考慮到其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食欲不振,胃腸不適,失眠等,也存在如坐立不安等運動性不安。從以上依據初步診斷為考試焦慮引起的焦慮性神經癥,以心理輔導為主。

5.咨詢過程

5.1咨詢目標:根據以上的測驗和評估診斷,與求助者共同協商制訂以下目標。

具體目標:改變求助者對于考試及相關情境的不良認知,緩解目前的焦慮癥狀和抑郁情緒,減少軀體癥狀,正確看待高考,能夠正常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

最終目標:調整對事物的認知方式,增強自信,完善人格,以正確的心態對待成敗,促進心理健康,使求助者學會自我調控。

5.2咨詢方案:根據求助者的問題擬采用的主要咨詢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1)認知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簡稱RET):其核心思想是引起人們焦慮情緒及行為的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個體對事件的評價。本案咨詢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求助者明白,生理上的不適因為體檢沒有器質性病變,所以心理上的焦慮才是根本原因。而對于考試的焦慮則是自己的認知偏差和不合理性導致的,糾正這些偏差,從而達到正確認知考試,形成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反應。(2)行為療法:其一,放松訓練。主要用于調整求助者在考試及教室情境中的情緒反應。其二,自信心暗示訓練。在放松狀態下以積極的肯定的語言暗示,提升求助者的自信。其三,系統脫敏訓練。通過使求助者在放松狀態下接觸(實際的或想象的)恐懼對象來克服焦慮。本案咨詢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由考試焦慮引發的對教室、試卷的焦慮情緒以及由此產生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適應教師等學習環境和對象,從而達到消除不必要的焦慮情緒。

5.3咨詢過程。

第一階段:建立咨詢協議階段(2次咨詢)。

時間:2011.11.4和2011.11.6。

目的:在咨詢師和求助者之間建立信任關系,確定問題達成共識,形成協議。

方法:會談,心理測驗。

過程:①第一次咨詢: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并登記備案,介紹心理咨詢過程中的相關事項,特別是保密性原則,確立積極的咨詢關系。

②第二次咨詢:分析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做了相關的幾種測驗,作出評估和診斷,確立咨詢的目標。

第二階段:觀念和行為改變階段(4次咨詢)。時間:2011.11.13、11.20、11.27和12.04。

目的:讓求助者認識到并改變不良的認知、思維方式,并作出行為改變。

方法:會談、放松訓練、理性—情緒療法、系統脫敏。

過程:①第三次咨詢:由于咨詢者的焦慮已經有泛化的傾向(因為腸排氣害怕進教室),所以先讓其學會放松訓練,因此,這次咨詢主要介紹放松訓練和自信心暗示訓練。本案采用簡單的呼吸松弛法。具體做法是:先深深地吸一口氣,盡可能讓鼻子和嘴巴同時吸,感覺氣流順著氣管由上到下,匯集在丹田,腹部隆起,然后屏氣,感到有點憋悶感時再緩緩的由下貫通身體一直到頭部,慢慢呼出。呼氣要盡可能徹底些,反復訓練20次。最后,布置咨詢作業:每天做1~2次放松訓練,記錄自己的感受;把你心里的焦慮想法寫下來;按照擔憂程度依次排列這些項目。②第四次咨詢:首先反饋咨詢作業。其次,介紹理性—情緒療法原理。根據求助者的擔憂清單,對它們進行合理性分析,使求助者認識到并不是考試這一事件(A)引起考試焦慮這一情緒性后果(C),而是固有的一些觀念(B)釋然。這些觀念有以下幾種錯誤:絕對化要求(如“這次高考必須比去年考得好”等)、過分化概括(如“一兩次考不好就推論將來一定也考不好”等)和夸張推論(如“考不好就沒有人生前途了”等)。通過分析和解釋,求助者接受此理論解釋。最后,布置咨詢作業:要求求助者以后頭腦中再出現這種錯誤觀念,就告訴自己這些問題已解決,不必再有這些荒唐的想法了。③第五、六次咨詢:首先,反饋咨詢作業;其次,進行系統脫敏訓練和放松訓練。通過求助者想象考試場景,共同商定考試焦慮等級。具體做法:先進行放松訓練,在放松狀態下,通過想象喚起焦慮狀態,評估焦慮水平,然后運用放松技術進入放松狀態,再次評估焦慮水平,直至焦慮水平降到最低,進入下一級焦慮情境。最后,布置咨詢作業:按要求完成各級的考試焦慮情境想象,能保持放松;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自信心,在緊張狀態出現時,學會用放松技巧進行調整。

第三階段:咨詢結束和鞏固階段(2次咨詢)。時間:2011.12.11。

目的:鞏固前兩階段的治療效果,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提高求助者生活中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方法:會談。自信心暗示訓練。

過程:①第七次咨詢:首先,介紹自信心暗示訓練:復習放松訓練,在身體進入完全放松狀態下,想象一個充滿熱情、自信的形象走到內心,她不斷跟自己說“我是最棒的、我精神飽滿,充滿能量、我一定會成功的”等。反復幾次訓練。請求助者談自己整個咨詢過程的體會和感受;其次,進行SCL-90、SAS、TAT、SDS測驗,并將測驗結果與咨詢前結果進行對照,讓求助者看到自己的成長,鞏固自信心,學會日常生活中自己解決問題。

②第八次咨詢:與家長的會談,談論家長對孩子的合理期望值、對求助者的全面的評價以及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等,為求助者獲得更多的家庭支持。

6.咨詢效果估

6.2求助者自我評價:對自己的一些認識有了正確和深入的理解,不再有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能夠自信地走進教室進入學習狀態,睡眠狀態很好,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考出更好成績。

6.3社會支持系統評價:性格開朗很多,情緒正常穩定,與同學們溝通增多了,學習成績很快提高了。

6.4咨詢師的評價:通過回訪,發現咨詢基本的預期目標已達到,求助者消除了焦慮,改變了不合理認知,自信心增強。

7.總結與思考

本案是一位高考復讀生因為強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焦慮性神經癥,同時又把月考的失敗和偶然的腸排氣聯系在一起,從而泛化到與考試有關的事物和情境,都讓她因為害怕腸排氣遭到同學們笑話,從而更加焦慮。為了盡快解決這種情況,先進行放松訓練,讓求助者感到安全、放松。這之后再進行認知矯正和系統過敏等干預訓練,效果較好。由于考試焦慮來源較多,特別是考生的社會支持系統為其營造的氛圍非常重要,所以咨詢必須干預家長、教師和同學們,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RaymondG.Miltenberger.行為矯正原理與方法(第三版)[M].石林,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朱小敏.高三學生高考前考試焦慮的質性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