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7 07:3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班現有在籍學生 47 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0人。在實施新課改中,教師熱心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綜合實踐能力,對推進新一輪教學改革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但是,部分學生對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適應。受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教師在實施教學中,仍然有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沒有進入課改規定的情境,處于無所適從的茫然狀態。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于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學的總要求: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教改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
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編輯者的意圖及內在聯系,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說
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后勁,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網上學習的探索,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中考和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進度表時間單元教學重點難點1—3周第一單元閱讀9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寫作3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了解的光輝業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的精神。
了解不同樣式的作品表現同一題材的方法,感受指戰員的高大形象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記誦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句子。
學習理清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學習當節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連綴語,有服務意識。4-6周第二單元閱讀9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寫作3課時,口語交際1——2課時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傾聽他們愛國主義心聲。
感受作品中富有個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情,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記誦、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句子。
學習有詳有略地記敘的方法,以更好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
積極參與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全過程,展示勞動成果,培養愛國主義情操。7-9周第三單元閱讀9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寫作3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了解父母兄弟的至愛親情,愛我親人,熱愛生活,熱愛社會。
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情,引起自己對家庭生活的回憶和共鳴。
品味記敘散文中的選材構思的方法。
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順序。
學習口語交際中善于察言觀色、掌握對方的心理活動。10周期中考試復習、中測、分析、評講11-13周第四單元閱讀9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寫作3課時語文實踐活動2課時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熱愛世界。
欣賞散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課文真切的感情。
了解課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學習寫參觀游覽的文章
學習如何向游人介紹當地的景物。14-16周第五單元閱讀10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寫作3課時,標點符號的修改1課時,語文實踐活動2課時正確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和意義。
體會課文流露出來的對花鳥蟲魚的真情,學習在記敘說明中結合抒情和議論的寫法。
了解標點符號的使用的常見的錯誤,修改用錯的標點符號。
開展有意義的視聽活動,提高視聽效果。17-18周第六單元閱讀7課時。師生自薦1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寫作3課時,語文實踐活動1課時,報告會1課時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義,從小立志做一個熱愛科學的人。
理解高新科技代表了人類最高的科技水平,給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存和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篇2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課程統整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3-0012-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拓寬學生學習與應用語文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整合與滲透中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初步形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質。加強初中語文課程統整,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全局視野,使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課文內容。
一、加強課內知識整合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將原本系統、完整的語文知識進行人為割裂,導致語文知識之間缺乏應有的聯系,而知識的整合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應該有所體現,這樣才能幫助初中生對語文知識形成完整認知。這也是課程統整理念所積極提倡的。
初中語文課程統整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理解為目的,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實施主題教育。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教學資源精彩紛呈,教師有必要按照課文的內在聯系,將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主題,讓學生在學習主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涉獵應有的知識。可以說,沒有整合,就沒有章法,就沒有秩序,也會失去語文的“筋骨”。當然,這種整合不是知識的簡單拼湊,不是資料的簡單堆砌,而是要將課本內容進行巧妙融合及合理歸納,引導學生盡快實現學習目標。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早就指出:“所謂精讀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出發點,站穩出發點之后,應該以此為基礎向四面八方延伸。”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著眼于教材內容,還應該有所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生成相關知識。具體而言,為了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微調具體課文的排列順序,結合教學計劃,將具有相似點或共通點的課文結合在一起教學,以此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如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中的《春》《濟南的冬天》《竹林深處人家》《樹林和草原》和第五單元中的《小溪流的歌》都是講述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文章,而第七單元中的詩五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江南春》《登飛來峰》《望岳》《觀滄海》都是古人所寫,表達了古人眼中的自然美景。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將它們放在一起教學,讓學生感受古代時期山水景色與現代山水景色的差別,使學生形成愛護自然的情懷。
二、加強課內外知識整合
初中語文課本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但是課外知識浩如煙海,為了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有必要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進一步拓展課內知識,這也是課程統整理念所積極提倡的。
其實,初中語文課外資源豐富多彩,與很多課內知識有著密切的契合點,關鍵要靠教師深入挖掘,使課內外知識連成一線,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筆者的慣用做法是將經典文學、影視作品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語文出版社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水滸傳》中的相關片段,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課業緊張,安排他們去閱讀《水滸傳》原著顯然是不可能的。電視劇《水滸傳》忠于原著,可以體現原著的思想內涵,將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加跨學科整合
博伊爾(1995)指出:“學生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必須能夠在各個學科之間建立有機聯系,發現將各個學科有機整合在一起的方法,最終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有鑒于此,課程統整視域下,語言、數學等不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而是被視作推動整個課程學習的工具。傳統的學科教育主張各學科單獨分開教學,但是課程統整提倡的是超越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實施教學活動,即實現跨學科整合。這對初中語文教學不無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