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伴我成長征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22:0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書伴我成長征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讀書伴我成長征文

篇1

知識就像一片浩瀚無邊的大海,書本就像一葉葉扁舟,載著每一個探索者在波濤中漂流,有的人坐的只不過是薄薄的幾張紙,隨波逐流,很快一個浪花過來,便被無聲地淹沒在潮水之中;而有的人乘著的則是一本厚厚的書,揚起了未知的風帆,考驗著洶涌的風浪,去體驗著大海的博大,于是在乘風破浪的書中逐漸成長,成才……

在茫茫的人海潮流中,沒有富貴伴隨,平凡如我,跟隨的,只有書。我愛讀書,書一方面凈化了我的心靈,另一方面開拓了我的視野,它讓我體悟人生的每一刻。在每一個恬靜的夜晚,我總喜歡一個人聽著音樂,手上捧上一本書,細細地品味著書中的內容,有時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使我陶醉于書海中,時時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充溢著我的心房,我不由得從心底發出的、:“讀書真的很好!”,人生的最大財富就是——讀書的由衷感嘆。

小時候我就結識了書,那是布滿色彩和拼圖的世界。在書中讓我發現了許多年前的恐龍世界,知道了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還有灰姑娘的故事……我會和故事里的人物同喜同悲。

在我讀小學時,書已經成長為那枯燥的生活調味料,也成為我交流思想的對象。我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那時的我,很幼稚,不懂書是要慢慢品味的,而只是一味追求數量。“多讀書”,不是要讀很多本書,而是每一本書要反復閱讀多次,讀到她的骨和血里。告別了娃娃書籍,步入了文學的殿堂,接觸的書本也逐漸厚起來了,書變深奧了,時時會讓我遨游在書中所描寫的美好大自然中,沉浸在故事的意境之中。讀書讓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幻想與期待。

在我的人生中,書一直是我生命的動力,它不僅教會我知識,更教會我懂得感恩,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是書籍給予我們的品德。書本永遠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程。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認為書不單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還有一種感情,她像濕潤的嘴唇親吻著干裂的嘴唇;又像溫暖的又手伸向一雙又一雙寒冷冰凍的手……讀書總能使我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提高素質。在書中,常常有讓人快樂滿足的事情,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根本無法實現,人類就把這一切的一切寄托在一本平凡而又神奇的書里。所以,讀書就能品嘗快樂,滿足我心靈的追求。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也會發生較大轉變。

書,如一首歌,歌到情處淚雙流。

書,如一杯酒,酒將醉時笑語稠。

書,如一首詩,詩言有盡意難盡。

書,旭一杯茶,茶香滿口情悠悠。

追求寧靜時,我想到了我的伙伴——書。沏一壺清醇的香茗,捧一本散逸著墨香味兒的書,獨自坐在窗旁,沐浴著暖和的陽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那一份輕松與自在,哪能隨便尋覓得到?品到好茶,讀者到好書,那一份喜悅,哪能言傳?

篇2

10級農林三班 史曉慶

春天是個播種的季節,你在純潔心田播下什么樣的種子,決定著你未來的生命之路怎么成長;你的人生將收獲那些果實。如果你渴望著擁有美好道德情操,那就應該在此刻種下道德文明的種子。

也許有大多數人會問:“什么才是文明美德?”其實,良好的文明美德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文明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再寒冷的冬天,對他人一句親切的問候就能夠溫暖他人,正是語言的文明;拾起地上的小紙屑雖然只是舉手之勞,卻充分顯示了個人的良好行為文明……驗證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于素質,取決于生活中的點點小事。

這些都在你的身邊處處可見可聞,假使文明在你卻不知,那是你缺乏關于文明的理念。

或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忽略了生活中文明的存在,導致文明美德的理念日漸淡薄。盡管我們處在高科技的時代,卻愈加需要文明美德的重建。因為若是失去文明美德,我們的社會就像一幅優美的的風景畫失去了顏色的裝飾,從而失去生機。

在學習中,我們將會認識到做人的基本文明美德原則,學會做一個有尊,明辨是非,對人負責任的人;做一個懂誠實,守信用,與人為善的人,不斷學習與人相處的道德與藝術;培養競爭與合作精神;對社會、對祖國、對世界的關注;熱愛生活,心憂天下的情懷。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文明美德優良傳統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五千年的文明美德流傳至今。

古代關于文明美德的生活比比皆是。戰國商鞅立木取信;孔融四歲而能讓梨;東漢黃香九歲溫席,都在告訴我們關于誠信、謙讓、孝順等傳統文明美德。

篇3

11級種植3班 梁蕓蕓

人的一生,應當像這一朵美麗的花,自己無所求,卻留給人間以美。

――題記

人類追求善,于是由善產生愛:博愛,關愛,大愛。人類追求真,于是由真產生美;美的追求,美的歷史,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人。

讓我們品味楊善洲的行善家鄉綠蕪山的無私奉獻精神,走進楊善洲的心靈世界,去體味他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的崇高美德。他以美為標準,以真為追求,以愛為準則,以善為做人的最高價值。楊善洲一輩子辛勞,忙的是公家的事,老百姓的事,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有一種忘我的精神,更有著真善美的體現。

真,人要進步,必須學會求真,學會批判,質疑。哪怕挑戰權威,只有用最真的心聲去聆聽他人,用最真的思想去感化他人,用最寬廣的胸懷去容納他人。把最真的只是傳授他人,世界就會因真誠而美麗,因美麗而進步,這樣世界才會不斷發展,愛之文明才不會枯竭。

善,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里如一,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與人為善還要學會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都是小人所為。

美,指不經一切加工和雕飾自然所形成的。有句俗話說得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才是一種最純真,最質樸的美。我們學過《生命的化妝》這篇課文,它講述了化妝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也就是美的最高體現。美是家和萬事興的和睦溫馨;美是馬致遠筆下的“夕陽西下,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美是楊萬里筆下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悠閑意境;美是文天祥筆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氣節。美是人類文明的體現。

愛,此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是溝通社會的橋梁,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動力。因為愛,世界才會五彩繽紛;因為愛,人間才會充滿溫馨;因為愛,天地萬物才會勃勃生機;因為愛,人類才會代代相傳;因為愛,才會有我們這個美麗而可愛的地球。讓我們品味愛帶給我們的一路芬芳。

篇4

青林學校八(1)班 蘇圣可

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德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

誠信,是立身做人的根本;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

所謂成,就是誠實,真心實意,真誠對人,心口一致,不虛偽,不欺騙,不說謊;信,就是守信用,不食言,對答應承擔的事認真地做,有責任心。誠實是守信的思想基礎,守信是誠實的行為表現。與誠信相反便是虛假,如考試作弊,抄別人作業等,便是不誠信的表現。如果一個人不能誠實守信,那么他就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就無法與人交往,在社會上就會失去信譽。誠信更是一種對社會、對民族、對人類的責任,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誠信的美德。

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父親曾對華盛頓說:“誠實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只有誠實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他告誡華盛頓:“誠信比一千棵櫻桃樹還重要。”歷史上的種種事實已經證明:不講誠信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不講誠信的民族是墮落的民族,不講誠信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不講誠信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當今社會,“誠信”已經成為熱門話題。曾經有人把“信用污染”、“權力污染”與“環境污染”并稱為三大公害,足見問題的嚴重程度。假藥、假酒、假合同、假賬目、假集資、假證件、假護照、假增值稅發票、假文憑、假檔案、假廣告、假名優、假新聞、假政績等種種“假”,嚴重制約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面對“誠信”危機。我們要正視它,下決心根治它,設法找回“誠信”。無論這有多難!

篇5

莊浪縣職教中心10級農林二班 史紅娟

文明是實戰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

――題記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明禮貌的風情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講究品德教育修養。一種執著的追求,以此慰藉人心的寬容微笑都能融匯成美德贊頌曲,一個動人心弦的音符。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道德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禮儀等。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總之是為了在新的形式下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結合在一起,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時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后,與時俱進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中則。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向來就有“文明古國”之稱。

一個具有高素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人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之歷經歲月永不衰,其實,文明禮儀時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很多時候,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個動作都會體現出我們的修養。記得有一次搭公車,由于人多坐少,遲來的只能站著,到貿易站點上來一位老奶奶領著一個小孫子。他們顫顫巍巍地站在車上,在座的人都視若無睹,車內飄蕩的“俗話說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您……”這是多大的諷刺!現在人們把自身的利益看得很重,誰也不愿吃一點虧。正如一個簡單的讓座,似乎讓座是一種“愚蠢”的行為,誰也不愿去做。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我們丟棄的,遺忘的不僅僅是那些陳規舊距,而不知不覺間那許許多多美好的品質,優良的傳統正悄悄的淡出我們的視線,推出我們的腦海。那些激勵了數萬中華兒女的文明美德不幸地遭受了如此下場。

我不禁要問:中國人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蒙住了大家的眼睛,遮住了大家的心靈?或許是忙碌的生活沖昏了頭腦才做出了這些有傷風雅的事情,或許大家認為乃是不值得的事。但大家是否想過,文明禮儀是自身修養的表現,他如同一棵小樹,只要你注意它,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他就在你的心里扎根,成長。雖然微小,但卻是我問每個人不可缺少的,正所謂滴水匯成河,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集中體現,但是公共文明是建立在我們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之上。所以個人文明才是根本。

因此,在社會生活中首先要完善個人修養,而人的文明修養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知識水平,只是達到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得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標準,自身修養便得到完善。也便有了推動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文明美德猶如一泓清泉,可以為我們滋潤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文明美德猶如一陣和風,可以拂去灰塵,給予我們心靈的純潔;文明美德如一縷陽光可以照耀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的光明。前進的路已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我們要頑強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