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香菱學詩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認為,香菱學詩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香菱確實對詩文和學習保持著高度的熱情。香菱學詩時,能讀詩到“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的程度,這不僅僅是顯出香菱的呆,更是體現了她對學習的執著。香菱有著絕好的領悟能力,在黛玉對作詩稍作解釋后便能提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說道:“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在第四十八回中,寶玉也說:“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若從這個方面來說,聰明之人必求多掌握學識,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知識很大層面上都是從書中獲取的,那么,香菱學詩也不足為奇了。“精華欲掩料應難”月亮那純凈的光華,料必難被掩蓋。這句話何曾不是自喻呢?黛玉也說:“你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可見香菱確有過人之處,這光華又怎能被掩蓋呢?總有一天會綻放光芒。
其次是為了撫慰心靈,緩解寂寞,寄托她的尋鄉思鄉之情。香菱自小被拐賣,好不容易被馮淵看中,“定情于一人者”,可偏又讓薛蟠買去做妾,鬧出個人命官司。可那“這薛家縱比馮家富貴,想其為人,自然姬妾眾多,佚無度。”從這側面描寫,也可看出香菱日后在薛家也不會安穩。可偏巧香菱對于自己的父母,年齡以及家鄉,一概沒了印象,文中也多次強調這一點,在周瑞家的以及夏金桂的詢問中都可以看出。從現當代著名文學家的作品,如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蕭紅的《呼蘭河傳》來看,兩人都不約而同地在自己最窮困潦倒之時,寫出回憶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作品,其中的精神歸鄉的意味不言而喻。反觀香菱,她從小被拐賣,在賈府被欺侮時,她能回憶起自己父母親的關愛嗎?她能回憶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在薛蟠外出時,香菱便得了空閑,自然要學幾首詩,寄托自己的感情。“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歸鄉,團圓應是香菱日夜所思的吧。
再次,便是香菱對進入賈府上層社會的渴望。香菱在賈府的地位并不算高。作為薛蟠的妾,她只比丫鬟高些許,卻又比不上寶釵,黛玉等人。大觀園中的姑娘們都各有自己的才情。學詩也是一種提高才情的方法。而且這又能夠幫助香菱更接近釵黛等人,更是幫助了她進入海棠詩社。
第二個問題,便是曹公為什么把學詩這一情節安排給香菱呢?第一,我們知道,曹公對香菱是既贊美又同情的。首先是贊美。文中多次采用側面描寫贊美。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倒好個模樣兒,竟有些象咱們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兒。”第十六回,王熙鳳贊:“也因姨媽看著香菱模樣兒好還是末則,其為人行事,卻又比別的女孩子不同,溫柔安靜,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可見香菱的品性不同一般。脂硯齋道“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所惜者幼年罹禍,命運乖蹇,致為側室。且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并馳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豈可不入園哉。”在這一點的作用下,“香菱”學詩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紅樓夢中合計有正、副、又副冊各十二釵,第六回判詞副冊中唯一提到的便是副冊之首香菱。顯然她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書中香菱出現的次數并不算少,但正面描寫就只有那么一兩處。第一回以及第四回有對她的外貌描寫。其余的描寫多為一筆帶過,如第二十回,“正遇見寶釵、香菱、鶯兒三個趕圍棋作耍”第二十九回的“外帶著香菱、香菱的丫頭臻兒”。我們對香菱性情的了解多從旁人的描繪中得到,缺少正面描寫。在前面的描寫中,我們知道,香菱是一個漂亮、安靜的女孩子。但,這還不夠,這從哪兒體現出來?于是香菱學詩的情節便上場了。這也是文學作品必須要做到的,這才使香菱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篇2
1、教師方面 在應試教育和中考壓力的影響下,有些教師為了能夠替學生節省時間,把初中階段必讀的十幾部名著濃縮為一張講義,分別從主要內容、閱讀感受、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幾個方面闡述。學生只要把講義上的內容背出來,就可輕松應對考試。
2、學生方面 (1)閱讀的功利性。他們只看縮寫本,只看“名著簡介”,甚至只看老師整理出來的講義。(2)閱讀的低俗性。他們大多專注于閱讀那些插圖豐富、情節輕松、思想淺近的易讀書刊,而不愿親近那些思想豐厚,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挑戰性的名著作品。面對如此種種,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努力,為學生課外名著閱讀進行一些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克服不良心理,堅持經典閱讀,提高文化品位,積累人文素養,為改變當前名著閱讀的現狀效微薄之力。以下是我對學生名著閱讀策略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激發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氛圍
1、通過名著簡介激發閱讀興趣。“名著導讀”“導”的主角應該是老師,而“讀”的實施者應重在學生。初中生受年齡和閱歷的影響,他們的認知分析能力還不高,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適應并熱愛名著閱讀。學生一旦對名著閱讀發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提高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次,要求學生講究語言的表達,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語言推介。
2、圖片展示激發閱讀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名著一般都較厚,而由于時代背景差異或民族文化差異,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遠,學生一時半會難以鉆進去讀,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我們可以用圖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出示《香菱學詩》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進行圖片的描述,并展開聯想,這里面究竟發生了一個什么故事。然后告訴他們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個片段,作者又是怎樣來寫這個故事的呢?這個人物還有那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還講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3、成語俗語激發閱讀興趣。成語故事或是俗語一類的東西,學生比較愛聽,我們也可用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向學生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進曹營――身在曹營心在漢”,然后問學生:徐庶是何許人也?這里是講一個什么故事,才形成了這幾個俗語。如果學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這個故事說給學生聽。接著告訴學生,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給出幾個有關的成語俗語,讓學生在下個時間,把和這個成語俗語有關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中,我們只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走進名著的海洋,讓學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認為可以采取在讀上下功夫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首先,教會學生略讀和精讀。精讀就是對于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對名著作品重要環節等進行細讀,并且慢慢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等。精讀重在質量,汲取知識的精髓。而略讀法是通過對作品中的非重要情節,以快速閱讀的方法瀏覽,隨意獲取一定的信息。
三、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作者、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這基本是與閱讀同步完成的,可建議學生準備閱讀記錄本以便識記和整理,書讀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師可以每星期檢查一次,養成習慣就好了。二是寫讀后感。讀完一本書,總有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把這些想法及時地有意識地記下來,就是讀后感。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細化,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三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仿寫、續寫、改寫、擴寫、縮寫、故事新編……我們每學期利用作文課至少安排三到五次這種專項訓練,既可以展示閱讀效果,又能調動同學們進一步的閱讀積極性。
四、搭建閱讀名著平臺
篇3
關鍵詞:文學欣賞;文本細讀;新批評;審美本體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2)03-0097-05
收稿日期:2011-11-2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電子媒介的審美文化邏輯研究”(10CZWOlO)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軍(1973-),男,河南商城人,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文本細讀作為重要的理論方法,在當下的文學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連續刊發強調作品分析的筆談以及相關文本細讀的批評文章;《名作欣賞》亦刊發諸多經典文本細讀的研究文章;一些出版機構也加入吁請文本細讀的陣營,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2006年分別出版的“名作”系列和“大學名師講演實錄”等叢書,就是其中的代表。此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說明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文本細讀是文學欣賞、批評和研究中一項最基礎性的工作,只有回歸到文學作品的審美特性層面,文學閱讀才能重新呈現活力;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以往的文學欣賞、批評和研究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偏頗,亟須糾偏。
縱觀現有的研究成果,具體考量其研究熱點,可劃分為理論標舉和經典作品細讀兩大類。前者多為高校學者,側重于梳理文本細讀方法的理論淵源,推舉文本細讀方法在各類文學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如陳思和的《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一文,明確了文本細讀對文學史教學的當下意義,反思了細讀文本與作為心靈審美的文學性因素的關系,從而追尋實現文本細讀精神享受的完美境界;徐克瑜的《當前文學研究中的文本細讀問題》一文,一方面厘清了文本細讀在新批評流派中的理論比重,另一方面也針對文學史教學提出回歸文本細讀的觀點;還有一些學位論文與此類似,強調文本細讀對詩歌教學或者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以上皆可歸于方法論層面的研究。后者的構成群體除了高校學者外,還有諸多中、小學語文教師,他們往往借助文本細讀的方法,展開對經典作品的再分析。此類文章多集中在《名作欣賞》上,其他則散見于《當代作家評論》、《理論月刊》等學術刊物上。這些文章通過重讀經典,力圖提煉出不同于以往的新觀點,可歸入案例分析的范疇。總體而言,在文本細讀成為文學欣賞和學術研究領域新熱點的情況下,關于文本細讀的具體路徑或者實踐性步驟的理論發掘依然是個空白。本文擬針對文本細讀的具體操作,從文本細讀的當下意義、文本細讀與中國語境以及文本細讀的具體路徑三方面入手,嘗試解決西方理論中國化的具體問題。
一、文本細讀的當下意義
文學欣賞作為審美求解、品讀意味的閱讀活動,既不同于作為基礎的一般文學閱讀,也不同于現代闡釋學、接受美學興起后所產生的文學消費、文學接受等概念。按照法國作家法郎士的說法,文學欣賞是一種靈魂在杰作間的壯游。巴爾扎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欣賞者必須首先掌握打開這扇藝術之門的鑰匙。內行人津津有味地體會到的妙處原來是封鎖在殿宇中的,而非任何人都懂得訣竅說:‘芝麻,開門吧!’”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活動,文學欣賞的過程是閱讀主體與對象間所展開的深層次的對話過程。與作品實現情感、內在精神的交流對閱讀主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培養閱讀主體的審美水平就成為一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兩個途徑的偕同:一是以文本閱讀的數量作為基礎,以及由此生發出的歷史觀、審美觀的奠定。即劉勰在《知音》篇中所表達的意思:“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二是相應的學科訓練。狄德羅說過:“藝術鑒賞力究竟是什么呢?這就是通過掌握真和善(以及使真或善成為美的情景)的反復實踐取得的,能立即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動的那種氣質。”這種氣質其實就是審美的直覺能力(包括感受力和審美判斷力)的自動呈現,其獲取必須依靠整體修養的提升,不僅需要較高的審美感知能力,還需要較高的理論思維能力。
近十幾年來,各高校中文專業紛紛設置了文學欣賞的相關課程,也推出了一批有針對性的欣賞教材或學術專著,甚至在某些高校如華中師范大學,還為新生開設了文本細讀的課程。這些舉措對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卻遭遇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據筆者所知,諸多高校的文學欣賞課在內容設置上受限很大,大多演變成理論入門課,內容上側重于文學基本原理、概念范疇的介紹,另以欣賞心理的講述作為補充。這樣一來,促使諸多學生望文生義,從而限制了他們對理論的興趣,轉而進入缺乏理論牽引的“跟著感覺走的”無奈現實之中。這也導致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解讀令人啼笑皆非,談起名著只能做到講講故事,對讀后感、作品評論更是了無興趣、避之不及,等等。之所以出現如此錯位的結果,就在于欣賞核心點的缺位。其實,找到這個核心點并不難,說起來就是文本細讀的方法。孔子所講的舉一反三,既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一個很高的知識境界。就欣賞來說,文本細讀就是其中的“一”,有了這個“一”,閱讀主體的感知、思維、判讀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凝聚。
文本細讀的缺位不獨文學教學使然,在文學批評、文學研究領域同樣普遍。在新觀念、新思潮的推動下,對于宏大闡釋和宏觀把握的熱衷成為學界的一種時髦的潮流。也正是在這樣的潮流中,不少學者喜歡制造宏大課題,如“中國”一詞在近幾年的文學論文中以非常高的頻率出現,即為明證。在分析問題方面攜帶典型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動不動就要總結規律、揭示本質,喜于制造話題或某種效應,而作為基礎的文本細讀問題則遭到普遍忽視。正因如此,批評與研究中鮮活的文本感受力、文學性的有效發掘、熠熠生輝的審美片斷被拋卻了,代之以術語轟炸、晦澀枯燥的論述過程及大而不當的驚人之論。這就像被阻斷了溪流的大河,看上去依然宏闊,但在主河道里,恰恰因缺少涓涓細流的匯聚而異常干涸。針對學風空疏的當下現實,著名學者陳思和先生撰文指出:“在當下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而忽視文本細讀的學術背景下,細讀文本對于以追求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為基本特征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與研究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文本細讀與當代語境
文本細讀作為文學欣賞及研究的重要方法,其理論源頭應上溯到20世紀40、50年代興起的新批評。20世紀80年代初,新批評攜文本中心論及細讀法進入中國,然而在當時理論日新月異、快速轉換的具體語境中,因其異質文化和特有的局限性被人們冠之以形式主義的帽子。當時,新批評在本土語境中的落腳不僅與傳統的社會學批評模式相抵牾,而且其貫徹的是純粹的內部研究的方法,封閉了文學研究,割斷了文本與社會、作家、讀者的聯系,過于側重文本修辭學方面的探微,也使其話語特色局限性甚大。但是新批評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細讀法。新批評所倡導的文本細讀并不像一些人所言只是一種純粹和機械的語言意義分割,它建立于現代語義學和語境理論的基礎上,對文本肌理展開深入透視,同時又具備一種立足于文本的文學性和審美性的品質。閱讀史上,新批評就是用此方法分析了一些在歷史上有爭議甚至評價不高的詩歌,通過細讀重新發現和肯定了詩作。
細讀法的主要提倡者克林斯·布魯克斯就曾清楚地表示過:“只要從新批評家的角度稍稍考慮一下批評問題的性質,就足以看出,這種批評在許多情況下都大大需要語言史、思想史和文學史的幫助……在所有的批評家中,他最需要運用別人進行縝密細致的研究而得到的成果。實際上,治學嚴謹的學者正是以這樣的批評作為自己的目的,換言之,上述批評也正需要、并依賴于這些學者們出類拔萃的勞動。”①因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新批評的文本細讀是在充分尊重社會歷史以及語言等各種相關因素的前提下,對文本的特別關注,它要考慮的是文學的各種因素對文本本身的真正價值和意義,而不是一味簡單或想當然地將社會學、人類學等內容全部納入到文學里去,甚至舍本逐末地取代文學本體。
細讀法的可行性來自于文學本身確實有趣昧上、情感上的客觀衡量標準。文學是一門審美的藝術,也是思想情感的載體,而作品深刻的社會思想內容和歷史文化價值就蘊涵在這種藝術化的表現過程和審美形式之中,只有通過對文本這種藝術化和審美化的藝術表現過程和形式的精細微妙的細讀分析,才能挖掘出其深意。恰如歌德所言:“題材是人人都能看見的,意義內容只有經過一番琢磨的人才能把握,而形式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尤其對于古典文本而言,意在言外的審美理念及創作現實,逼迫著讀者必須從細部的語言組織及形象系統出發,探究出文本的精微之處,找尋由細部生發出的言外之意,從而回歸到立足于審美的解讀之路上。如若采用政教倫理的大棒一路揮舞過去,豈非大煞風景,同時,也難免會鬧出以“后妃之德也”來概括《關雎》篇的奇談怪論。美國作家辛格的哥哥曾如此教導過他——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而事實永遠不會陳舊、過時。從觀念出發或貼標簽式的文本解讀方法,是一種典型的工具理性的做法,即把文本當作了應時觀念的道具。尊重文本,其實就是尊重文學的基本審美規律。
文本細讀,這是一種給予文本充分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并十分注重文學本體的閱讀方式,即布魯克斯提出的“充分閱讀”。在文學研究越來越呈現出泛文化化、泛政治化趨向的客觀現實語境中,它起到了使文學回歸本體、回歸語言和藝術的重要的糾正作用。對于文學,尤其是詩歌,細讀法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并不像很多人所認為的是一種狹隘的形式主義文論,相反,細讀法常常能夠幫助讀者深刻把握即使是晦澀難解的作品,也能夠使讀者在對作者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成功地了解其作品,發掘其深刻的內涵。
三、文本細讀的具體路徑
從閱讀主體的角度上講,文學欣賞與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相比較,在范圍、目的、閱讀心境等方面有諸多的不同。文學欣賞是一項大眾性的廣泛閱讀活動,與批評主體的問題意識不同,欣賞主體往往在平和的心境(古典文論中的“虛靜”與之對應,乃最理想的閱讀心境)下進入文本,在文學的世界中徜徉,以獲取精神的慰藉、感情的抒發、境界的提升。所以,欣賞主體更看重文本自身,至于作者、社會等因素,則屬于知識經驗積累的范疇,是作為補充因素而存在的,也就是說,文本細讀的方法于欣賞而言,更為普適。那么,細讀的方法如何操作就成了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就此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根據不同的文學體裁,給出相應的側重。
其一是語詞細讀。這是文本細讀的基礎性工作,維特根斯坦認為“想象一種語言就是想象一種生活方式”。在文學的世界里,每一種現實都是由具體的語詞所照亮的,不僅如此,文本中每一具體的語詞也與某種內在精神相聯結,語詞的心理蘊含性既能夠通達作者的內心世界,也能夠反觀自身,實現個體與外在世界的精神交流。通俗地說,精確的語詞細讀之后直接結出的是審美感悟的果實。古人對此有形象的概括,即字字有珠璣,篇篇有余音。文本的余味悠遠,其源頭就在語詞自身所包含的心理因素。哲學家卡西爾對于語詞有一系列的判斷,他說:“詞不像雕塑那樣去使用一種石頭、青銅之類的惰性材料,詞比起聲音來還要顯得‘透明’些,也就是說詞所傳的符號不再需要思想,它本身就是思想。”“正是語詞,正是語言,才真正向人揭示出較之任何自然客體的世界更接近于他的這個世界;正是語詞,正是語言,才真正比物理本性更直接地觸動了他的幸福與悲哀。”
提起語詞細讀,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字義辨析、音韻組合、修辭手段等層面,實際上這些僅處于語詞細讀的表層,而語詞細讀的較深層次在于對語詞的能指功能的把握上。索緒爾認為語言有兩個基本功能的劃分,即能指功能和所指功能。所指功能是概念的確定,而能指功能則涉及聲音和畫面的組合。正是聲音、畫面的因素,才會充分激發欣賞主體的想象力。中國古典的文學批評傾向于直覺感悟,一些學者對詩詞中詞句的分析非常精彩,成為文壇佳話,如王國維先生對宋詞的個別詞句的解讀;曹雪芹《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一節,借香菱之口所表達的對詩歌詞句的獨特體悟等,實際上皆可歸類于對語詞能指功能的把握。在此且舉老舍先生對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的細讀作為例證,他說:“唐詩有這么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里沒有一個生字。可是仔細一想,真了不起,它把大沙漠上的景致真實地概括地寫出來了。沙漠上的空氣干燥,氣壓高,所以煙一直往上升。住的人家少,所以是孤煙。大河上,落日顯得特別大,特別圓。作者用極簡單的現成的語言,把沙漠的全景都表現出來了。沒有看過大沙漠,沒有觀察力的人,是寫不出來的。”“直”與“圓”雖然是簡單的語言,但在具體的詩句中,其內涵深遠,在此詩中落腳,隱含著一種闊大的氣象,這氣象又直接與作者的胸懷、進取心相聯系。
語詞細讀的方法比較適合短小的篇章,尤其是古典詩詞,西方現代派中的象征主義詩歌及受其影響的中國現當代詩歌也在其列。
其二是結構分析。此結構分析的原則不同于結構主義敘事學中的結構分析原則,它注重文本中章句的組合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張力”、“悖論”、“反諷”、“含混”的意義關系。這四個術語是新批評家對現代修辭學的重要貢獻,也是對文學語言和結構的根本特性的總結歸納。在具體文本中,它們是對作品中各種對立統一因素的描述、分析和總結。新批評派認為,具備這些素質的作品才能夠成為真實的作品。關于張力,新批評理論家艾倫·塔特解釋說:“即我們能在詩中發現的所有外延和內涵構成的那個完整結構。我們所能獲得的最深遠的象征含意并不妨礙字面意思的外延。我們也可以從字面意思開始,逐階段地發展比喻的復雜含意:在每一階段我們都能停下來講述已經獲得的詩的意思,并且在每一階段意思都將是完整通順的。”由此可見,新批評所言的張力就是文學語言的字面意思與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所擁有的比喻意義之間的差異與距離。如人們常引的狄更斯在《雙城記》前言中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兩個句子之間,不是為了要形成對比關系,而是通過并列形成極具沖擊力的張力。悖論又譯作詭論,悖論原是古典修辭學的一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謬而實際上真實的陳述。悖論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反諷。所謂反諷,就是一種“緊張嚴肅的諷刺性模仿”(布魯克斯語),也就是對現實世界要么將其神圣化,要么將其鄙俗化,從而獲得戲劇效果。至于新批評所說的含混,則是指語詞、語句的復義功能,復義意味著一項陳述有多種意義。含混使文本充滿了不確定性,充滿了叢生的語意混響,從而為文學意蘊的敞開提供了多種可能。通過結構分析,欣賞主體可以把握章句之間的指涉關系,將文本豐富復雜的審美含義鉤沉出來。
其三是語境把握。詩歌文本的分析是新批評的強項,在閱讀實踐中成果顯著,關于敘事文本或散文文本的分析,其理論實踐能力并未得到強力凸顯。筆者認為,語境把握的方法可視之為對新批評基本理論的一個拓展,可以成為一個連結文本內部與外部的銜接點。所謂語境,指的是文本中使用語言的環境,這個環境并不是封閉的,其關聯域異常廣闊,有著很強的指涉性。語境把握的方法可以針對不同體裁的文本做出相應的側重,如面對敘事文本需要做到的是細節把握,此細節不僅不限于創作主體的描述性細節,還應該拓展到人物對話中去。小說《活著》作為余華的代表作,是當代小說中頗引人注目的一部作品,有關這部作品的評論及研究文章加起來遠遠超過小說本身的厚度,但筆者注意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小說開頭的一段人物語言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段人物語言相當于人物自身的獨白,即福貴老漢同老牛在田間耕作的時候所吟誦的歌謠:“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因為出現了皇帝一詞,所以應該是很醒目的,至于內容,初看上去煞是好玩,而一旦展開分析,里面其實隱含著諸多的內容。比如說,有了榮華富貴為什么不去迎合?一個老人,是什么樣的人生理由使其將名利徹底地拋卻?他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如此豁達、通透的歌謠為何出現在底層民間?異常古老的《擊壤歌》中有這樣的句子:“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兩者之間是否構成遙遠的回響?等等。將這一系列的問題梳理之后,作為讀者就會發現,這段歌謠的出現絕不簡單,它是余華埋下的一個巨大的伏筆,直接對應的是歷經苦難后底層百姓的人生哲學。由其小而追述其大,正是語境把握的良好效果。這種例子可在敘事文本中找出很多,如《社戲》中小伙伴阿發的應答之句:“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所關聯的是孩童世界的純粹與燦然,對應的是一個詩意世界的生成,這句對白與汪曾祺《受戒》中明海與小英子的對話一道,構成白話文學百年來的雙璧,作為抒情的極致,將漢語獨有的張力、飽滿、凝練展現在受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