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工作總結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監管工作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監管 績效 激勵約束
一、建立有效銀行監管者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的重要性
在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委托―模型中,道德風險或道德危害,指的是由于委托人不能察知人的行動,致使擁有信息優勢的人具備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動的可能性,因此它有時也被稱作隱蔽行動問題。監管當局與每個監管人員之間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委托―關系。金融監管當局代表國家對金融業的市場準入、退出和業務運營進行全程監督管理,根本目的在于維護金融穩定和正常的競爭秩序,所以監管當局追求的是一種社會公共利益;而具體的監管工作任務卻是由分散的監管人員來承擔的,只有他們才能真正代表監管當局履行監管職責。而每一個監管人員都是獨立和理性的市場主體,他們的行動必然以追求個人收益最大化為目的。監管當局與監管人員之間的這種利益目標沖突以及監管人員固有的利己動機和機會主義傾向,使得監管人員在實際操作中不僅具備為了獲取更多個人利益而偏離監管目標的內在激勵,甚至還可能為了追求自身效用而采取危害社會福利的行為。
這種復雜的委托―關系導致在各相關利益者的博弈互動中,監管者的行為并不必然與既定監管目標一致,既存在著因監管者被“俘虜”導致監管寬容問題,也存在監管人員利用監管權力尋租、設租導致監管腐敗的問題,還可能有監管措施過于嚴厲、監管范圍過寬的監管過度問題。特別是在受到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所有者等各利益集團的外部干擾和強力影響的情況下,監管行為很可能偏離既定的監管目標。
現代的金融監管工作已不再是簡單的“以制度法規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式的合規性檢查,更多的需要處于鏈最前端的監管人員依據相關知識經驗對被監管對象進行準確全面的風險考評測定與預警提示。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知識經驗、行為傾向、激勵程度等主觀因素對監管績效的影響至關重要。
因此,監管機構必須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監管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程序、操作規程來指導、約束監管人員的履職行為,實現對監管人員的激勵相容及績效評估,以提高監管效率,實現監管有據、監管有度、監管有力、監管有方的最優監管狀態。
二、我國銀行監管者激勵約束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銀行監管機構對監管人員的績效考核方式存在問題。目前我國基層能看到的對銀行業監管業績的考核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金融監管工作考核辦法》,它是對負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郵政儲蓄機構及清理金融“三亂”等監管工作的監管部門的考核辦法;另一個是《農村信用社監管工作考核辦法》,它是專門針對負責農信社監管工作監管部門的考核辦法。這兩個考核辦法在考核指標設置上比較接近,隨著時間推移,金融創新不斷出現及混業趨勢不斷加強,考核辦法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
(1)考核重點不突出,考核檔次較低。兩個監管考核辦法內容全面,已將監管部門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到考核之中,這樣一來,就造成考核重點不突出,考核內容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如:是否及時報送各類報表、工作計劃、工作總結,有無舉報制度,非現場監督有沒有落實到人等等。
(2)一些指標不取決于監管人員的監管。兩個考核辦法均有監管效果指標,并以此來衡量最終的監管業績。但實際上,這些指標能否達到,主要不取決于監管人員的監管,造成監管人員無從監管的局面。
(3)實際考核難以到位。很多考核指標實際上很難進行打分等定量評價。
2、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完善,獎罰不力。這在考核辦法中也有體現。如:《金融監管工作考核辦法》中對現場檢查發現重大問題或隱患、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并嚴肅查處的,加0.4分,措施不力、釀成嚴重后果的扣0.2分;對非現場監管中發現重大問題或隱患并且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警示與糾正的加0.3分,措施不力、釀成后果的扣0.15分;在現場或非現場監管中成績突出、受上級通報表揚,經驗、做法推廣的,現場監管加0.2分,非現場監管加0.15分,因工作失誤被通報批評的則前者扣0.2分,后者扣0.15分等等。甚至連“監管人員接受被調查機構宴請”的嚴重違規事件也僅扣0.2分。
三、建立有效銀行監管者績效考核與激勵約束機制
1、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目前國際上存在著以“理性和量化”為特色的美國銀行監管方式和富有彈性的英國監管方式。可以說,在美國銀行業監管的所有方面都使用著精確、復雜的計量分析與模型預測,滲透著理性量化的監管理念。英國歷史上長期實行的是一種富有彈性的監管方式,更多強調運用監管者的判斷力和經驗來把握經營機構的經營狀況,盡管不可避免地受到監管人員的主觀因素影響,但卻因其“因例而異”、相機抉擇而顯示出了明顯的靈活性優勢。
由于兩種模式都有缺陷,應該嘗試實行兩者有機結合的操作模式。如美國目前正在改變其僵硬的法律條文,適當減少大量模型與比率指標,增加監管工作的靈活性。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頻頻強調金融監管應避免模式化和簡單劃一,對不同金融機構應區別對待。而英國FSA則積極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如在美國廣泛運用的CAMELs 評級體系,加強監管的量化方法與標準化。
總之,監管績效的考核與評價,要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上級監管部門評價和下級監管部門評價相結合,監管部門內部評價與聽取監管對象的意見相結合,群眾評價意見和領導評價意見相結合的方式。既可以對某一次監管活動進行評價,也可以對一個時段的監管活動進行評價;既可以對一個相對小區域的監管情況進行評價,也可以對一個較大區域的監管情況進行評價。監管評價要起到提高監管活動效果、促進監管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監管者激勵機制。激勵約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激勵是行為的推動力,而約束是反向的激勵,以避免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盡管監管者的職責就是查處違規行為、維護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但是職責并不等于現實。現實中許多嚴重的違規行為未被嚴厲查處,甚至受到監管者的庇護的現象有時十分嚴重。這是由于監管者作為監管機構進行監管的具體實施者,具體監管人員與監管機構之間存在一種委托―關系。對違規行為的查處是由具體的監管人員來實施的,他們在做出是否查處某一違規行為的決策時,必然對其相關的利益關系進行權衡。從上面的博弈模型分析可見,監管者對違規現象的查處成本與不查處的損失是決定監管者是否查處違規行為的關鍵,查處概率與查處成本負相關,與不查處的損失正相關。
當被監管銀行違規時,監管者不查處將給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秩序帶來破壞。監管者的任務是維持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秩序被破壞既給國家利益帶來損失,也給監管者的業績、聲譽和升遷等帶來不利影響,這可視作監管者利益的損失。監管者對違規事件進行查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可以降低違規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查處違規事件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違規者對監管者的賄賂及相關的人情收益也可視作監管者查處違規事件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監管者接受賄賂,放松監管又存在被查處的機會成本。監管者對其查處和不查處違規事件的收益和損失的評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對監管者存在教育和篩選的問題,但關鍵是必須建立一種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監管者嚴格履行其監管職責,懲罰其瀆職行為。
對于監管者的激勵也存在一個違規獲利的誘惑與規則的強制的問題。對瀆職行為的嚴厲處罰就是加強規則的強制力;而降低其違規獲利的誘惑力則還需要整個社會經濟體制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工程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