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預評估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建筑預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Case study of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Li Bao-xin1,Yu Ying-yu2,Liu Xiao-fang1
(1.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Tianjin300074;
2.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Shandong264005)
【Abstract】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exist in LEED, Green Mark, and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as essential part for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se standards. Finally, the sugges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green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is proposed and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is studied as study case.
【Key words】Green Building;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1. 前言
(1)綠色建筑作為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降低污染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綠色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均有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同時根據不同的綠色建筑評估等級規定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2)目前的綠色建筑設計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缺少完整詳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分析過程;往往是在現有設計方案基礎上驗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否達標;在現有設計方案基礎上疊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以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的初投資較常規系統高,上述問題可能會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技術適用性和經濟合理性,同時盲目堆砌技術違反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
(3)本文主要關注國內外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定、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技術特點等方面進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國LEED標準、新加坡Green Mark標準、天津市綠色建筑標準對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關要求,然后對相關內容進行了對比分析與研究,對我國綠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進行思考,并結合天津市某辦公樓項目進行了案例分析。
2. LEED評價標準中可再生能源利用
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標準是美國綠建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業運作為主要運行模式的國際化的認證體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兩個層面的標準[1][2]。LEED標準鼓勵和認可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分為兩種形式:場地內可再生能源和異地綠色能源。鼓勵采用項目現場可再生能源的自給來減少應用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與經濟負擔,其評價是基于場地內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量占建筑能耗費用的比例,不同評分對應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如圖1所示。異地綠色能源在于鼓勵建筑應用電網資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通過至少為期2年的可再生能源合同來從異地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來滿足建筑35%的電耗。
圖1LEED NC標準中不同評分對應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
表1新加坡Green Mark標準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與評分
3. Green Mark評價標準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Green Mark標準是由新加坡建設局制定并主導實施的、實踐比較成功并在亞洲國家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一套評價標準。該標準鼓勵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評分根據建筑的預測能源效率指標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電耗的比例來進行(表1),最高得分為20分[3]。
4.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定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申報中最常使用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主要有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在此標準基礎上衍生出許多地方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其中《天津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下簡稱天津市綠建標準)是結合天津市的地域特點和發展情況而制定的,天津地區的所有綠色建筑項目均應依此標準進行評價。天津市綠建標準中規定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5%(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滿足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25%,或可再生能源提供采暖(制冷)滿足建筑熱(冷)負荷的10%或者地熱供暖滿足建筑熱負荷的20%),得分20分,并設有優選項鼓勵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10%,對應的評分如圖2所示[4]。
圖2公共建筑中優選項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圖3天津市某三星級辦公樓方案示意圖
圖4建筑屋頂的太陽輻射模擬分析
5. LEED、Green Mark與天津市綠建標準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內容對比
5.1LEED標準、Green Mark標準、天津市綠建標準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關的要求,綜合比較各標準中相關內容,其相同點主要體現在:
(1)各標準都將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為評價建筑綠色與否的重要內容,鼓勵建筑對場地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2)對應條款的評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勵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多的采用。
圖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確定思路
表2三星級綠色建筑的優選項達標分析(公共建筑+設計標識)
5.2其不同點為:
(1)LEED標準除了鼓勵采用場地內可再生能源外還對異地綠色能源的應用進行鼓勵,對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發電等技術的應用具有促進作用,并對合同能源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關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計算,LEED標準基于建筑的能源賬單,Green Mark標準基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建筑總電耗的比例,天津市綠建標準基于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轉為一次能源后占轉為一次能源后建筑總能耗的比例;
(3)LEED標準中對可再生能源的界定與天津市綠建標準不同,其中LEED標準認為地源熱泵等利用淺層地熱能的形式不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對于天津市綠建標準中三星級綠色建筑的評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標準的較高等級評定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對較低。對于根據天津市綠建標準申報三星級設計標識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優選項(12條)參評的條件下,至少需要滿足9條,得分不低于14分。設計標識階段優選項達標分析如表2所示。對于一般公共建筑項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積比通常會成為制約因素;空氣質量監控系統一般不具備實時報警功能;外遮陽以固定式外遮陽為主;利用舊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條件下,優選項得分無法滿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項數也不滿足要求。因此,對于綠色建筑目標為三星級的建筑項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綠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議及案例分析
6.1項目概況
本文以天津市某辦公樓為例進行分析,該建筑面積為20000m2,綠色建筑目標為三星級(圖3)。場地位于淺層地熱能較適宜區,并具有地源熱泵埋管區域。天津市太陽能資源屬較豐富的二類地區,總輻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數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頂遮擋較少(圖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確定思路
根據項目功能及定位,進行綠色建筑預評估,確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項目所在地的資源條件;同時注重技術適用性和經濟合理性,以較低的成本投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終滿足綠色建筑評價要求(圖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術與經濟適用性比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陽能熱水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地熱水供暖系統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是通過設置太陽能集熱器、水箱等設備將太陽能轉換成生活熱水的熱能。地源熱泵系統利用淺層地熱能進行供冷供熱,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節蓄熱。地熱水供暖系統以地熱水及其尾水梯級利用作為供暖熱源。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將太陽輻射能轉換為電能。經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較(表3),本項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為太陽能空調系統耦合地源熱泵系統,其中生活熱水作為空調系統的一個用戶末端對太陽能進行利用,最總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約為30%,遠大于天津市綠建標準中要求的10%,為項目達到三星級提供有利條件。
表3本項目適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標準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與評分
7. 結論與展望
LEED、Green Mark標準中關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關內容對國家綠色建筑標準的相關內容具有啟示作用,應完善天津市綠建標準中對異地綠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進合同能源、智能電網等技術的應用。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應關注以下方面:
(1)在規劃和方案設計階段,將可再生能源利用考慮在內,不同的項目有一定的差異性,應結合項目的定位和功能,通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較,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和運營管理便利性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綜合確定適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級公共建筑應優先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光伏發電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對于地熱水供暖系統,在有資源條件的項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熱井對地下地質結構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評估。
參考文獻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天津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篇2
關鍵詞:建筑企業 施工技術綠色施工設計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一、國內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的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后期,綠色建筑、綠色施工概念開始傳入我國。由于我國對綠色建筑的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同時也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如區域差異巨大、制度體系不完善、人們的綠色環保觀念欠缺等,使得我們在研究發展綠色建筑的過程中將會遇到比發達國家更多的困難。我國綠色建筑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中國21世紀議程》之后,此后,有關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的理論研究開始走向繁榮。2001年11月26日建設部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2001年12月10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10個國家強制性標準;2002年3月1日建設部辦公廳做出《關于加強建筑工程室內環境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 2003年11月北京奧組委環境活動部負責起草的《奧運工程綠色施工指南》出臺,此舉旨在貫徹“綠色奧運’’理念,推動綠色施工水平的提高,使奧運工程達到較高的環保標準。2004年起,北京市在建筑工地開始全面推行綠色施工。
二、綠色施工的定義
綠色施工是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綠色施工與綠色建筑一樣,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上的,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施工中的體現,因此應該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建設部《綠色施工導則》定義:綠色施工是指工程施工過程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三、建筑施工的綠色設計
1、綠色施工管理
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五個方面。一個工程要實施綠色施工,沒有組織措施,崗位責任制、施工規劃、評價體系等系列制度是無法實現的。真正的綠色施工還在于要確保在整個施工過程有效的實施方案,確保體系有效的運行,并對整個施工過程實行動態管理和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實施監督管理。同時,還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作相應的宣傳,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通過宣傳培訓,增強職工綠色施工意識,營造綠色施工的氛圍。為了使綠色施工能夠做到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在綠色工程實施過程中,應對綠色施工的效果進行自評估和專家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導則》將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的內容也納入到綠色施工管理的范疇。
2、揚塵、噪聲和光污染
揚塵、噪聲和光污染是當前施工影響環保的三大焦點。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源之一是大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粒徑
3、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由于體制問題,政策法規欠缺,管理不到位等眾多原因,施工中材料使用的隨意性、無意性大量存在,且房屋建筑工程中2/ 3建筑物成本屬于材料費,所以節材是綠色施工的重中之重。
3.1建筑垃圾
綠色施工節材的重點是我國目前新建建筑施工過程中的建筑垃圾需要減量,而且要加強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環境危害性和資源浪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侵占土地;②污染水體;③污染大氣;④污染土壤;⑤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⑥造成安全隱患。建筑垃圾涉及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兩大問題,是綠色施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綠色施工導則》明確提出:制定建筑垃圾減量化計劃,如住宅建筑,每1萬m2的建筑垃圾不宜超過400t;加強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爭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達到30%,建筑物拆除產生的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40%。對于碎石類、土石方類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鋪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爭再利用率>50%。
3.2模板工程
在現澆混凝土 結構工程中,模板的工程量約占30% - 40%,占工期50%左右。過去模板體系約占施工企業固定資產的1/ 3,現在開展租賃業務情況有所變化。模板技術直接影響工程建設的質量造價和效益,因此它是綠色施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節材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建筑模板發展至今,種類日漸多樣化,品種規格迅速增加,木膠合板模板占有率超過55%,小鋼模板、竹膠合板模板、全鋼大模板、其他模板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在工程施工中,以竹(木)膠合板為模板材料,用低質易耗廉價打入建筑模板市場。
針對模板體系的要求按照導則可以: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腳手架等周轉次數。優先選用制作、安裝拆除一體化的專業隊伍進行模板工程施工。模板應以節約自然資源為原則,推廣使用定型鋼模鋼框竹模竹膠板。施工前應對模板工程的方案進行優化。多層、高層建筑使用可重復利用的模板體系,模板支撐宜采用工具式支撐。優化高層建筑的外腳手架方案,采用整體提升、分段懸挑等方案。推廣采用外墻保溫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術總原則是:節約資源,提高周轉次數,提高生產率,保護環境。
3.3預拌混凝上、商品砂漿和散裝水泥
發達國家預拌混凝上的應用景已達總景的60%~80%,美國為84%,瑞典為83%,我國僅為20%左右。預拌混凝上比例的低下,意味著大量自然資源的浪費實踐表明,相比于預拌混凝上生產方式,現場拌制混凝上要多消耗水泥10%一15%,多消耗砂石5%~7%,同時,由于現場拌制混凝土受技術人員的水平、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很大,除不能確保質景外,還污染環境。因此,按照《綠色施工導則》明確要求:推廣使用預拌混凝上和商品砂漿準確計算采購數量,供應頻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過程中動態控制。
3.4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是綠色施工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建筑施工用水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用水占了施工用水的絕大部分,目前,我國的混凝土產量逾20億m3,每m3混凝土攪拌用水量以185kg計,需用水3.7億t。混凝土養護用水視地區及季節而定,專家測算為攪伴用水的2~5倍。初步估算混凝上的攪拌與養護用水為10億t。而且基本上用的都是自來水(工業用水的價格還高于生活用水的價格)。目前整個國家的水資源缺口為60億t,建筑施工用水占如此大的比重,足見節水是綠色施工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因此,要優先采用中水攪拌、中水養護,有條件的地區和工程應收集雨水養護。今后應結合我國污水處理的規劃(管網建設及水景供應)針對大中城市預拌混凝土站與預拌砂漿站網布局,在對再生水水質分析的基礎上,要求企業集團開展“再生水作為混凝土用水”試點應用,繼而推廣到更大范圍,使綠色施工節水落到實處。關于施工階段收集雨水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施工現場除了工程施工必須消耗的用水量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用水,其中工地施工人員的生活用水是最主要的部分,加強施工現場生活用水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這部分節水管理基本上與工礦企業生活用水情況相同,相異的是施工現場的生活區是臨時設施,管理中關鍵是要克服臨時思想,做到生活區用水的集中有序管理,雨水污水廢水的分流排放,以及現場內雨水、可利用廢水的循環利用。
結語
本文從綠色施工的理念、闡述了建筑施工采取綠色施工的具體措施。因此,應該大力推崇綠色施工,讓綠色施工理念貫穿于每一個施工場地。政府也應作出措施,幫助大力宣傳綠色施工理念,引導建筑行業不斷向綠色施工邁進,給予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總之,建筑施工中的綠色施工成為當今建筑施工的發展趨勢,并為人們所接受,將會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從而達到經濟和壞境效益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孫建鋼.淺析建筑施工工程項目成本的管理措施[J].科技資訊,2011,(01):143-144.
[2]黃映鵬.民用多層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0,(36):113.
[3]鄧志剛.淺析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創新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3,(08):61.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裝飾裝修;綠色施工;技術
1綠色低碳家庭裝修施工需考慮的因素
1.1經濟、實用、健康、舒適的原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故家庭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時所應用的建筑材料也越來越多,對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色低碳的裝飾裝修要求施工過程中考慮的安全、實用、健康舒適的原則,既要保證裝修效果的美觀,又要保證房屋的安全和實用性,家庭裝修的理念與公共場合的有所不同,不能過分的注重外觀,應多融入使用的元素。
1.2選用符合環保標準的裝修材料
裝修建筑材料是裝修工程中的主要材料,因此材料的質量需達到環保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裝修效果。
1.3綠色施工要新技術、新工藝的支撐
新的技術在綠色施工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相關企業應在發展合適的綠色施工可用資源的同時不忘環境保護。在裝飾裝修施工時,應及時將落后的施工方案進行淘汰,鼓勵綠色施工新技術的發展,以實現綠色施工技術的創新。綠色施工需發展低噪音技術、現場環境檢測技術等,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進行精密的規劃設計和集成優化,達到綠色施工的各項指標。
1.4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環境
不管在施工過程中采用怎樣的環保建筑材料,都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污染現象,為了降低這些污染對人們的影響和危害,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施工人員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降低污染的危害。
2裝飾裝修工程綠色施工的管理
2.1環境保護措施
包工單位要識別裝飾裝修階段的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由此作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嚴格控制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總包工單位可以對分包單位不定期巡查,對與環境保護不符合的作業行為進行懲罰,若進場的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的含量不符合標準,應立即采取退貨。①電焊作業的污染控制。風機盤管空調系統的各個工程都需要進行大量的電焊作業。在電焊作業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氣污染、電焊廢渣,與此同時還會產生較強的光污染。電焊過程中產生的電焊塵要用封閉的容器進行定期收集,以免揚塵。電焊人員在焊接時需佩戴電焊鏡,防止電焊傷害施工人員的眼睛;同時還應帶電焊手套,避免在進行電焊作業時皮膚被灼傷;為控制電焊作業時產生強光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應設置擋光設施。②涂刷涂料前打磨工程的揚塵控制。在進行內外墻涂料的涂刷時,要進一步對已抹平的膩子的進行打磨處理,對墻面的平整度進行改善。現階段施工使用的打磨工具都是用干作用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在進行打磨時會產生嚴重的粉塵污染。使該階段粉塵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是迫切待解決的難題。③綠色環保材料的使用。裝飾裝修階段將會涉及非常多的建筑材料,比如內外墻膩子、瓷磚、木材、給水排水水管、空調管道等,在施工過程中及竣工投入使用后間接或直接的與人接觸,應對材料中有害物質的含量進行嚴格控制。用于裝飾裝修施工材料必須是綠色環保的,其中有害物質的含量應滿足規定要求。
2.2節材和材料資源利用
(1)建筑垃圾生產的墻體材料。①舊的建筑或土木工程拆除后都會有大量的建筑垃圾產生,若將這些建筑垃圾直接運往建筑垃圾廠填埋,將會對城市的環境質量產生污染。②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會大量使用的墻體材料,這些材料的原材料是天然材和天然砂,既消耗了能源有破壞了環境。(2)墻體抹灰層節材控制。在進行砌筑和抹灰時要控制對預拌砂漿的進貨速度,否則砂漿的存放時間過長,將會導致施工的難度增加。在砌筑和抹灰的過程中,要對施工的工藝進行改善,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掉灰量。此時還應對抹灰過程中抹灰層的厚度嚴格控制,減少抹灰砂漿的用量,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3)預拌砂漿技術。生產預拌砂漿主要用的是散裝水泥,類似鋼廠和電廠的廢棄物都是預拌砂漿的原材料,可以替代部分水泥,減少水泥的用量,同時摻加砂漿減水劑,降低砂漿的水泥和水的用量。預拌砂漿能很好的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降低了一部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3節水和水資源的利用
(1)墻體抹灰的節水控制措施。在進行墻體抹灰前需清除墻面的松散物、污物和浮灰,用水先沖洗墻面。抹灰前要先對墻面進行預濕,抹灰后需對抹灰砂漿進行保濕養護。這些步驟都將消耗大量的水。可以通過采用收集雨水、中水及其他非傳統水源實施節水措施。對這些水進行使用前要先做評估,確保這些水對工程的質量、對人的身體健康不會有不好的影響。沖洗墻面、預濕墻面和養護抹灰層時應在水管上安裝花灑,是沖洗面積大,浪費少,達到良好的節水效果。(2)給水排水功能性試驗時節水控制措施。對施工過程中給水排水功能性試驗的水進行回收再利用,如沖洗地面、道路刷水等。
2.4節能和能源資源的利用
(1)管理分包方生活用電。施工總承包單位可以在施工人員的宿舍安裝限流器,由此控制其使用大功率的電氣設備,進一步控制分包單位的生活用電。(2)對分包方施工用電的管理。施工總承包方在施工區域安裝電表,能夠清晰的看出每月的耗電量,將其與分包合同總價的百分之一電費進行比較,然后修正項目的電費用量。①利用各分包合同的總價對各專業分包方的耗電量進行估算。但是由此得出的結論有較大偏差,因此建議用施工現場的產值對各專業分包方的耗電量和整個裝飾裝修施工階段的耗電量進行估算。雖然這樣處理的誤差也不小,有的分包方的人工費貴,但用電量并不多。②總承包施工單位對各專業分包單位的用電設備功率進行統計,并統計各個用電器在施工時使用的時間,由此計算各個用電設備的功率時間值。施工總承包單位根據計算出的功率設備值對各專業分包單位在裝飾裝修階段的耗電量進行估算。這種方法并不能精確的統計設備的工作時間,故偏差仍然存在。若分包單位能對各設備的工作時間進行準確的統計,那么使用這種方法估算的結果的精確度將會大大提高。
3結束語
裝飾裝修工程影響著居民生活品質和健康,施工過程的管理決定材料的使用和環境的和諧。貫徹裝飾裝修工程的綠色施工理念,這對于施工人員、業主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邢艷.裝飾裝修工程中綠色施工的評價與應用[D].安徽理工大學,2014.
篇4
關鍵詞:綠色建筑工程管理;關鍵性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經歷了對大自然過度開墾和破壞的時期,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保護自然,提倡環保的理念我國的建筑工程也正在向著綠色環保理念發展,所以,建筑工程的綠色施工管理應運而生。
一、綠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必然性
綠色建筑在各方面的效益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無害的,尤其是在環境方面和社會方面,然而由于其最開始的投資成本要比傳統建筑高幾個百分點,于是使得特別注重很短時間便可得到收益的開發商們對綠色建筑投資不是特別有信心,因此綠色建筑的推廣一直難以進行。但是實際上,由于綠色建筑對各種生態節能技術的運用,使得其比非綠色建筑相對要耗費的各種能源和資源要少得多。在如今的建筑領域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應對建設項目的成本問題和規劃設計階段的可持續技術的應用加以重視外,建筑施工管理階段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階段。項目施工管理過程中一般都會對環境、資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一般在很多情況下,建設和項目完成后的清除都毀壞了現場的自然資源,取締的是非自然的由人制造的系統,建設和拆卸產生的廢棄物在填埋廢物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在建設一個項目期間,由于很多空氣污染物的產生無疑對健康又在進行挑釁。而綠色管理方法則能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顯著減少對場地環境的影響、無用之物的分量以及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另外,室內空氣品質在建筑物建成后由于周邊環境對它的干擾也會隨之消減至最低。
二、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關鍵性問題
1、關于綠色建筑發展的問題
很多人對綠色建筑的本質與特點還是模糊不清,從而使綠色建筑的概念以及目標變得不明確。而且關于綠色建筑的工程目標問題,政府是以民生為本,提倡以健康、舒適作為目標,采用綠色環保的施工材料,而開發商作為生意人,大多數都以利益為中心,會選擇一些高品質的建筑材料以取得一定的盈利。這就使綠色建筑發展的道路變得有些不明確,對建筑的設計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關于技術方面的問題
綠色建筑工程需要有相關的管理人員對工程進行有效監管,管理人員一定要熟知專業技能,但目前很多管理人員并不充分滿足這個條件,沒有達到專業的標準,這樣就無法對工程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
3、關于政策保障的問題
由于綠色建筑還在逐步的發展成熟過程中,所以綠色建筑的工程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政策問題。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相關的制度來對種種行為進行制約,有一個相關的標準來對一些操作進行衡量。綠色建筑工程的政策體系并不是十分完善,規章制度雖然也對人類的行為進行了制約,但是沒有法律條款的融入,強制性作用就會大大降低。以至于很多情況會控制不當,如施工的監管、施工材料的準備等方面。
三、綠色建筑工程實施的相關策略
1、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單位在開始施工前首先一定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明確工序先后順序和所有工種的相互協作的程序,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施工才能變得僅僅有序。在建筑項目施工前,施工圖紙都會發到施工單位,以便讓施工技術人員先對圖紙熟悉和審核,如果在看圖紙的過程中發現了任何疑問,施工人員應與設計人員進行溝通并給出詳細的解釋,協商之后還有任何問題,設計單位則必須進行論證并及時做出損失最小的調整,但一般應盡量避免圖紙問題影響項目的正常施工。施工組織和管理方案是由建筑項目的實際情形來決定的,并由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審核,之后根據審核的結果和建議進行修正,最后更好地去指導現場施工。
2、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強力推進綠色施工
對于具體實施企業,往往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施工措施、付出更大的施工成本,才能實現綠色施工;這是制約綠色施工推進的主要原因。綠色施工在部分項目進行試點推進是可能的;但要在面上整體、持續推進,必須制定切實措施,建立強制推進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基于綠色技術推進的國家法律法規及標準化體系,進一步加強綠色施工實施政策引導,才能使工程項目建設各方各盡其責,協力推進綠色施工;才能使參與競爭者處于同一基點,為相同目標付出相同成本而競爭;才能解決推進過程中的成本制約,促使企業持續推進綠色施工,實現綠色施工的制度化和常態化。
3、加強對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構建
首先,要建立嚴格的綠色建筑行業準入制度。對于沒有資質的企業,決不允許進入到建筑行業中,在準入機制上就要嚴格把關。對于不符合規定的綠色建筑行業,堅決不審批,并責令取消,防止某些普通項目打著綠色建筑旗號欺騙客戶,同時對社會的資源也是一種浪費。其次加強對綠色建筑建設過程中的控制。綠色建筑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施工、設計等過程都應嚴格控制,保證綠色建筑在建設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能夠執行綠色建筑的有關規定。
4、加強協調統籌,發揮建筑管理部門主導作用
對當前我國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部門協調進行加強對于形成強有力的綠色管理建立體系意義重大,在此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立專門獨立的綠色建筑組織。通過對我國國情的結合建立起專門獨立的綠色建筑管理組織可以有效的提高綠色建筑工程管理質量,綠色建筑管理組織隸屬于當地建設委員會并有工程管理局負責,主要職務包括制定綠色建筑管理工作的發展戰略以及標準體系,組織綠色建筑交流學習與研討并對綠色建筑工藝和材料進行推廣,同時幫助評估機構進行認證與評估工作;二是積極進行綠色建筑交流平臺建立,從而促進綠色建筑的合作與交流。我國綠色建筑以及綠色建筑管理工作的發展需要對國外經驗做出借鑒,在此過程中加強與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對推動學習國外在綠色建筑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通過綠色建筑交流平臺的建立可以推動我國綠色建筑以及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發展。
5、應用信息化技術
施工中工作量是動態變化的,施工資源的投入也將隨之變化。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如綠色施工的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筑模型的工程量自動統計、數字化工地等等;通過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精密規劃、設計精心建造和優化集成,依靠動態參數,實施定量、動態的施工管理,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務,達到高效、低耗、環保的目的。
6、施工現場綠色施工管理
實行限額領料制度。同時通過使用定型可周轉材料、綠色環保材料,優化線性材料,促進現場管理規范、環保和材料資源再利用;應用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新型墻體材料等綠色建材技術與產品,既節省材料,又減少了土地使用和環境污染。制訂了合理施工能耗指標,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優先使用國家、行業推薦的節能、高效、環保的施工設備和機具。施工現場分別設定生產、生活、辦公和施工設備的用電控制指標,在供電線路上設置電表,定期進行計量、核算、對比分析。垃圾控制方面,一是在施工現場專設垃圾通道。二是為減少建筑廢料的產生,施工中加強了對混凝土用量應計算的準確控制,模板加固牢固,避免鼓模造成混凝土流失,以及脹模后修補、剔鑿混凝土產生垃圾。模板配置合理準確,小尺寸部位使用下腳料。
建筑工程的施工階段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可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保證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與自然和施工的和諧發展。
結束語
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作為比較科學合理而且適應我國發展趨勢的管理方式,很好的詮釋了建筑工程的環保理念,把綠色環保的意識真正落實到了工程管理中,要研究綠色建筑工程工程管理落實方法向社會宣傳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環保管理方式,促進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的發展。綠色施工管理工作涉及的專業內容較多,并且需要工程項目進行中進行綜合的管理,需要多個施工部門進行協調的配合。工程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提高對于綠色施工的認識水平,并且不斷提高管理能力,有效的將綠色施工理念進行推廣,提高綠色施工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桂娟,張巍獻.關于綠色建筑施工的思考[J].建筑與預算,2010,(2)
篇5
關鍵詞: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large number of buildng projects has been put into construction, while the demand for energy of the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huge, which leads the heavy burden to our country energy supply. So, the green construction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fiel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paid attention to gree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ject, so a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relieve energy tense situation.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74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施工階段的綠色施工管理
在建筑業中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施工階段的綠色施工是應備受重視的一個階段。在施工策劃時就找出本項目環境因素,依據環境因素的影響力評價出重要環境因素,重點對重要環境因素制定控制目標、控制措施及應急準備與響應方案。一般來講,施工階段的重要環境因素包括能源管理、水資源管理、材料管理、噪聲管理及廢棄物管理。
建筑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的能源結構包括:煤、天然氣、液化氣、電、汽油、柴油等等,煤、天然氣、液化氣主要用于施工現場的食堂做飯、生活取暖和冬季施工時砂石料及混凝土拌和時的水加溫。
電主要是滿足施工機械的用電和生活照明用電兩大類。施工現場各種重型機械則是以汽油或柴油為主要能源。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看,在進行施工用器具選型時,要優先采用技術成熟、能源消耗相對較低的工藝和設備,要逐步淘汰能耗大的機械及設備。確實做好供電線路的設計及優化,減少設備的無負荷運行時間。對設備進行定期維護、保養,保證設備運行正常,降低能源的消耗。根據不同的施工區域,采用不同的能源,最好是采用清潔能源。
施工工地的水源,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現象。安裝節水型小流量的設備和器具,減少施工期間的用水量。對供水管網定期檢查、維護、保養,減少乃至杜絕跑、冒、滴、漏現象。
一般性的建筑工程,原材料的消耗約占土建成本的50%~60%,因此對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材料進行有序管理,有助于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程效益。根據工程特點,選用帶有較少包裝材料的產品,并應注重回收和重復利用包裝材料。在施工現場建立廢棄物的回收系統,對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貯存、利用。
2 組織管理角度的綠色施工技術研究綠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五個方面
2.1組織管理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項目經理為綠色施工第一責任人,負責綠色施工的組織實施及目標實現,并指定綠色施工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
2.2規劃管理編制綠色施工方案。該方案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獨立成章,并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批。綠色施工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1)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及應急救援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負荷,保護地下設施和文物等資源。(2)節材措施,在保證工程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制定節材措施。如進行施工方案的節材優化,建筑垃圾減量化,盡量利用可循環材料等。(3)節水措施,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水資源狀況,制定節水措施。(4)節能措施,進行施工節能策劃,確定目標,制定節能措施。(5)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制定臨時用地指標、施工總平面布置規劃及臨時用地節地措施等。
2.3實施管理(1)綠色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的管理和監督。(2)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作相應的宣傳,通過宣傳營造綠色施工的氛圍。(3)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增強職工綠色施工意識。
2.4評價管理(1)對照導則的指標體系,結合工程特點,對綠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進行自評估。(2)成立專家評估小組,對綠色施工方案、實施過程至項目竣工,進行綜合評估。
2.5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1)制訂施工防塵、防毒、防輻射等職業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員長期職業健康。(2)合理布置施工場地,保護生活及辦公區不受施工活動的有害影響。施工現場建立衛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現時提供及時救助。(3)提供衛生、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強對施工人員的住宿、膳食、飲用水等生活與環境衛生管理,改善施工人員的生活條件。
3 綠色施工從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
篇6
【關鍵詞】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
建設部于2007年9月頒布了關于實施《綠色施工導則》的具體技術要求,其中表明建筑施工進行綠色施工管理,是其爭創示范性綠色工地、施工全過程中徹底貫徹低碳建筑理念的有效措施途徑[1]。綠色施工要求建筑施工單位,在保證建設施工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現場科學合理的管理評價體系和先進的施工技術措施,在施工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其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節材、節水、節能、節地、以及環境保護四節一環保方面取得較高的綠色施工效果。因此,建筑施工單位如何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施工管理措施制度,創建綠色工地,發展低碳、綠色施工,對增加建筑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和提高其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構建綠色節能施工管理評價體系重要性
1.1 為綠色施工提供技術指導和方向
由于建筑施工現場過程管理中,存在管理內容和操作系統的復雜性,加上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過程中目前還并未形成一個統一規范的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因此,何為綠色施工,綠色環保程度定義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因此,為了推動綠色施工始終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中,必須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制定一整套完善適用且能夠得到建筑施工社會各界普遍認可的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為施工各階段各環節的施工行為提供詳細的技術指導和控制管理方向,可以有效推動整個工程施工向快速、安全、節能、綠色、環保、經濟等方向高效穩定健康發展。
1.2 施工單位自身項目管理評價所需
綠色施工是建筑施工企業提高其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的建立,對施工企業現場質量管理、技術評價、以及經濟效益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可以使施工企業在更加科學、合理、完善、高效地組織工程各項目各內容的建設管理,以創新管理體系、優化管理流程、提高施工效率等精細化管理評價措施,代替常規單純依靠工程量和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作為評價要素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從而擺脫常規“重施工、輕管理”的項目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另外,在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中,大量新型環保材料和節能型設備,以及完善的節能提效先進施工技術和方法,在項目施工中得到大力推廣應用,從而增強了施工企業在施工各環節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建筑行業施工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綠色施工評價管理體系,也對施工現場一線管理人員和技術指導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重視并加強對工作人員技能素質水平的培訓教育培訓力度,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節能水平,確保綠色施工在項目建設全生命周期各環節中得到有效落實[2]。
2 綠色施工管理評價體系構成
2.1 組織管理體系
為了讓綠色施工貫徹到建筑工程項目建設各階段各環節中,需要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施工組織管理體系,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項目部書記為副組長的建筑工程項目綠色施工領導小組,確保綠色施工內容在項目施工管理各環節中得到充分落實。
2.2 規劃管理體系
根據建筑工程項目總體施工組織設計要求,在項目經理的組織領導下,由項目總工結合施工項目的具體內容,編制出符合工程實際施工需求的綠色施工規劃方案,并待施工企業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和審批后,方能在施工各環節中具體實施。綠色施工規劃方案中,需要包括施工各環節的節材、節水、節能、節地、以及施工環境保護等具體措施和應急處理方案。
2.3 施工實施管理體系
工程項目部要根據項目實際情況,成立功能健全、權責清晰的綠色施工管理組織機構,對整個建筑工程項目施工全過程進行動態調控管理,不僅要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加強工作人員對綠色施工管理的培訓力度,提高施工現場綠色施工有關的知識和思想意識,同時,要結合綠色施工具體要求,通過現場圖板展示等方法,為施工現場營造一個濃厚的綠色施工環境氛圍,推動綠色施工貫穿于整個項目施工的各階段各環節中。
2.4 評價管理體系
要嚴格按照《綠色施工導則》具體的技術、經濟指標要求,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項目施工過程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以及新施工工藝等,組織公司領導和建筑行業相關專家對其進行自我評價和綜合打分,以進一步對綠色施工體系進行補充修正,推動整個工程始終按照綠色施工要求高效穩定健康發展。
2.5 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體系
由于建筑施工是一個在危險點較多、施工點多面廣的艱苦環境中的作業,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體系,確保施工人員的人生財產安全。項目部要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指定相應的防塵、防毒、防輻射等安全防護措施和制度,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督促相關管理部門和人員認真落實執行。另外,還要合理布置施工人員起居、休閑活動區域,要為施工人員提供安全健康飲用水供應,要改善伙食并強化起居環境衛生管理,從而有效改善建筑工程項目施工人員的起居、休閑活動生活環境。
3 施工各階段綠色節能施工管理要點
按照《綠色施工導則》要求,將綠色施工技術評價體系可以劃分為TM技術管理類和L環境負荷類兩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其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綠色節能施工評價指標
從圖1可知,技術管理類評價指標是指為了達到綠色施工目標,而在施工過程中采取的各種管理技術措施;而環境負荷類評價指標則是為了降低施工對環境帶來的污染影響,減少施工能源消耗,最大限度提高施工資源利用效率等措施。
3.1 工程進場策劃階段管理要點
工程進場階段編制完善系統的綠色施工規劃方案,是“綠色建筑”實體施工建設的起點,同時也是施工單位在施工建設各階段各環節中,過程控制技術要點和方法措施形成的重要階段。綠色施工規劃方案是營造施工建設“綠色通道”的“龍頭”,應從節材、節水、節能、節地、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詳細組織方案編制,確保綠色施工在具體項目施工過程中順利有序的開展[3]。
3.2 材料采購階段管理要點
“綠色建材”是綠色施工的核心保障基礎,不僅要在設計階段,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選擇高效節能的建筑環保材料,如嚴格控制選用材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甲醛、氨、苯、氡等有害有毒物質/氣體的參數技術指標、以及嚴禁使用粘土磚等。同時,還要在施工過程中確保采購材料符合“綠色建筑”標準需求,且其施工工藝、技術、方法、措施等要符合“綠色施工”具體標準要求,如在施工過程中不采購有機溶劑作為稀釋劑、不采購水溶性涂料取代溶劑型涂料、不采購現場攪拌施工材料來代替商品混凝土和預拌砂漿。因此,材料采購階段的“綠色建材”控制,是工程項目綠色施工質量的重要控制階段,必須按照《綠色施工導則》或設計要求,采購綠色環保、節能經濟的施工原材料。
3.3 施工建設階段管理要點
要從“綠色”管理概念出發,在施工建設過程中首先突出環保要求,要采取合適的防護處理措施,盡量減少施工粉塵、噪聲、光、污水等對施工人員或施工環境的污染;要盡量采取先進技術工藝減少混凝土、砂漿、磚、砂、石等施工固體垃圾產生,對已產生的固體垃圾應采取合適的綜合再利用措施或處理方案,減少建筑施工廢棄物固體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另外,要對施工各階段各環節中對節材、節水、節能、節地等采取有效技術措施在施工中得到實質性落實,如選用先進的模板腳手架系統、采用中水攪拌混凝土系統等,并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建立專人負責的用電安全管理崗位責任制等,有效提高綠色施工“節材、節水、節能、節地、以及環境保護”等特性。
3.4 工程驗收階段管理要點
在工程驗收階段,要對綠色施工的效果和所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方法、以及新工藝,進行綜合系統的自評估。同時,還要成立專家評估小組,對工程項目的綠色施工方案、具體實施至項目竣工驗收各階段各環節的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并對綠色施工管理體系中存在問題提出有效整改措施,為以后綠色建筑綠色施工提供科學的綠色施工管理經驗和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綠色施工導則[S].北京,2007
[2]孫佳媚,張玉坤,隋杰禮,等.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J].建筑技術,2008,39(1):63-65.
[3]王有為.中國綠色施工解析[J].施工技術, 2008,37(6):1-6.
篇7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綠色施工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綠色建筑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和高效的人居環境,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類營造一個美好的居住、工作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一、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節約能源
綠色建筑,最重要的是減少能源消耗、實現資源的可循環,包括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建筑圍護結構、屋頂、玻璃門窗及幕墻采用節能設計,通過減小熱能損耗來減少采暖和空凋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
2、節約資源
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中,盡可能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開發地底資源,利用水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冷、熱源,進行空調的冷熱轉換。
3、回歸自然
綠色建筑的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起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作用。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二、推動綠色建筑設計的策略
1、尊重當地環境
綠色建筑設計首先應該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在此基礎上,建筑物還應滿足舒適、便利和經濟。在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結合當地的環境特征,尊重當地環境。規劃、設計需要考慮當地的生態、地理、人文環境等因素,了解當地氣候、水文、資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資料,使得建筑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2、做好建筑物的整體設計與平面設計
在進行建筑物整體設計的時候,從整體著眼、優化設計,做好對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工作。例如,在熱帶地區使用保溫材料和蓄溫墻體就沒有必要了,而在寒冷地區,使用昂貴的墻體保溫材料也不一定會達到保溫效果,因為熱量會通過門窗洞口等迅速散失,。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節能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包括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屋面保溫以及熱橋阻斷等。我國每年有10億平方米的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比例已從1978年的10%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大力發展節能型建筑已成為共識。而伴隨對節約能源與保護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技術也在日益加強,尤其是外墻保溫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并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建筑節能技術。合理的朝向設計能使建筑從陽光中獲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時彼此之間要留出足夠的間距保證冬季的日照時間。
3、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
建筑外表面應考慮圍護結構的熱效率,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的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28%,現有的住宅能達到節能標準的只有百分之零點幾,所以要根據國家住宅不同地區的節能規范標準,達到新標準的建筑,以降低原有建筑能耗,建筑外墻、屋頂、地面、門窗要進行隔熱處理;建筑構造使用可循環或帶有可循環材料(如鋼材、鋁材等)的產品,考慮建筑構件和建筑設備的再利用,盡可能減少建筑垃圾;廣泛應用建筑采暖節能、制冷節能、通風節能、照明節能等建筑節能技術。
4、自然通風設計策略
建筑物布局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住宅區氣候的好壞。在建筑選址時,要考慮到除冬夏主導風向、強度等因素外,特定地形引起的地形風以及由周圍構筑物引起的風場變化。在自然通風設計時,必須全面了解住宅區的空氣流動情況,是確保住宅區氣候良好、通風情況合理的根本前提,有效提升建筑物內部的空氣質量和熱舒適度,住戶無需增加任何投資,就能實現居室環境的健康舒適。利用自然通風技術進行節能建筑整體設計。
5、傳統遮陽技術
我國北方地處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帶,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的高能耗以及相應的建筑及設備的高成本,要求建筑本身應該對氣候的變化做出適應。現代的建筑物,尤其是大型辦公建筑,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陽光來改善室內環境,往往會使用大面積的窗戶甚至是玻璃幕墻。有研究人員分析,通過玻璃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量是墻體的30倍以上,如果采取一定的遮陽措施,通過的熱量將明顯減少,適當的遮陽設計對減少太陽輻射是十分有效的。為達到遮陽效果,可參照一下設計措施:(1)減小建筑的東西向間距,適當利用傳統的院落布局模式進行建筑間、建筑與院落的遮擋。(2)采用整體遮陽,利用巨大的遮陽構件對建筑進行整體遮陽。
6、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具體實現方式包括,施工現場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將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包括紙板、金屬、混凝土砌塊、瀝青、現場固定垃圾、塑料、玻璃、石膏以及木制品等)分類處理,并將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建筑材料盡量從距離施工現場較近的地方采購,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強度鋼和高性能混凝土(滿足耐久性設計要求)。
三、現代綠色建筑設計發展
1、重視建筑環境的綠化面積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物周圍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的綠色建筑的發展過程中,綠色建筑主要包括周圍環境綠化以及立體環境綠化兩個方面。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周圍環境綠化相對較簡單,通常都會使用大量的草坪代替傳統的硬直鋪磚。如果在某些地面必須要使用硬質鋪磚,那也需要采用具有加強滲透性的生態型鋪磚。
2、注重營造健康環保的室內環境
室內環境是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六類評價指標中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考查室內聲、光、熱、空氣品質等環境控制質量,以健康和適用為主要目標。本著健康優先、舒適適度的原則,對項目進行合理設計及評價。建筑設計需滿足室內聲、光、熱、空氣品質等環境控制質量要求;嚴格控制并保證臥室、起居室(廳)、書房、廚房設置外窗的面積,嚴格控制窗地比指標,保證可開啟外窗面積及位置。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提高居住舒適性與健康性。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3、利用可再生綠色能源
節能減排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非自然能源的應用與自然能源的應用這兩個大的方面。非自然能源主要包括電能、熱能、化學能、生物能等能源,而自然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能源。其實二者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單向轉化或是雙向轉化的。
4、評估系統規范化
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制度與體系。推進建筑節能產品能效等級分級認證和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評級和綠色建筑性能評定分級;通過建筑節能評審,對節能效果顯著的建筑頒發“綠色建筑之星”標識。建立合理的綠色建筑行業評估體系可以幫助行業在設計、施工、選材與管理方面提供更明確的指導與規定,能夠讓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推進。目前綠色環保的概念與技術非常成熟,很多國家已經有相當完善與健全的體系,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制度結合我國國情加以修改使用。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推行綠色建筑設計及發展已逐步成為建筑領域內的大勢所趨。而且綠色建筑是將可持續發展觀引入建筑領域的結果,建筑設計是建筑全壽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它主導了后續建筑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消耗。
參考文獻
[1]黃奎.芻議綠色生態建筑設計[J].科技資訊,2010
篇8
【關鍵詞】節能;綠色;健康
1.節能住宅
歐洲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經出現兩次能源危機,之后瑞士、德國和北歐四國制定了高舒適度低能耗住宅的發展戰略決策,現在許多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淘汰傳統住宅,普遍使用高舒適度低能耗住宅,成為世界上居住品質最科學的地區,而在國內,這種傳統住宅仍是主流產品,許多新建住宅不僅一味追求建筑外表的漂亮和室內裝修的豪華,而且完全依賴空調和暖氣調節室內溫度,空調病的盛行在所難免,同時采暖和制冷期越長,能耗會越高,我國住宅兩個月的能源費用相當加拿大一年的費用。從節能方面來講,我們確實比歐美發達國家落后很多,差距很大。
隨著能源危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重視節能住宅。節能住宅需要通過對建筑的合理設計、合理選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內自然溫度控制在人體舒適溫度范圍內,從而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適、環保的居住空間,降低建筑物的運行能耗。
北京鋒尚在國內率先整合了歐洲先進的技術系統為一體,建造的高舒適度、低能耗住宅,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居住標準。其核心技術概括為子系統:第一,混凝土采暖制冷系統。該系統是將聚丁烯(PB)盤管預埋在鋼筋混凝土中,夏季管中送20℃、冬季送28℃的水,能使室內溫度保持在20℃-26℃的合適范圍內。第二,健康新風系統。通過統一空氣凈化和冷熱處理后新風經“下送上回”進入室內,無須開窗即可保持新鮮空氣不斷更換。第三,外墻系統。外墻采用歐洲標準加厚外保溫方式,能有效阻擋冷熱輻射和雨雪侵蝕。外飾面采用于掛磚墻面,干掛磚幕墻與保溫板之間有一個流動空氣層,可以保持保溫板的干燥。第四,外窗系統。窗采用德國SCHUCO斷熱鋁合金窗和LOW-E低輻射中空玻璃。第五,屋面及地下系統。對屋面及地下墻體的特殊處理,保證了頂層和一層與標準層舒適度的均好性。第六,防噪音系統。通過外墻系統、ALULUX卷簾、樓板處理、同層后排水系統,防止來自室外、樓上、下水道的噪音。第七,垃圾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有中央吸塵、食物垃圾處理和可回收分類垃圾周轉箱三部分組成。第八,水處理系統。小區設中水處理系統,將社區生活用水處理用于澆灌綠地、沖洗和補充人工湖水。
北京鋒尚宣稱采用上述措施的住宅告別了空調和暖氣時代,使住宅耗能比傳統住宅降低85c%以上。
2.綠色住宅
近幾年社會上對綠色住宅概念炒得很熱,但究竟什么是綠色住宅,認識也不盡一致。比較流行的看法是:住宅+綠化=綠色住宅,因而導致過度注重戶外景觀,忽視了居室環境。
“綠色住宅”不是一般人們認為的綠化較好的住宅。實際上較高的綠化率只是“綠色住宅”內容的一個方面,真正的“綠色住宅”的內涵是全方位、立體環保工程,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優點。可以說,“綠色住宅”將是本世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綠色住宅的具體內容應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規劃設計合理,建筑物與環境協調。房間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廚房、衛生間異味能在瞬聞散發。
(2)房屋維護結構御寒隔熱,門窗密封性能及阻音效果符合規范標準。
(3)供熱、制冷及炊燒等盡量利用清潔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日照資源豐富的地區普遍安裝太陽能設備。
(4)飲用水符合國家標準,排水深度凈化,達到可循環利用標準。新建小區須敷設中水系統。
(5)室內裝修簡潔適用,化學污染低于環保規定指標。
(6)有足夠的戶外活動空間,小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0%,無地面。
節能住宅跟綠色住宅是有一定區別的,節能應該是綠色建筑一個必備條件,但不是一個充分的條件,它倆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某些方面,節能和綠色還是相沖突的。比如大窗戶、落地窗和外飄窗,能看到外面的景觀,這是綠色建筑的追求,但外窗的能耗占整個建筑能耗的40%以上,落地窗和外飄窗對節能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假如在設計上使用了落地窗和外飄窗,要想做到同樣的節能效果,就要付出數倍的高昂代價,如果從環保節能來講,這些反倒是不利的,所以要做好節能和綠色的分寸恰到好處,這是當前的主要矛盾。綠色建筑不單是節能一個方面,但是不節能的建筑一定稱不上綠色建筑。在提高人們生活居住條件的同時又節省社會資源的消耗,這才應該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盡可能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采用小區共用供熱系統,設計明廳、明衛、明廚等,能節約大量的能源,從而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有效途徑。
3.健康住宅
所謂健康住宅是指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健康需求。
健康住宅有別于綠色住宅和節能住宅。綠色住宅和節能住宅強調的是資源的利用,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健康住宅強調的是居住者的健康,是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評估健康住宅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因素:(1)人居環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內室外影響健康、安全和舒適的因素;(2)自然環境的親和性,讓人們接近和親和自然是健康住宅的重要任務;(3)住宅區的環境保護,指住宅區內視覺環境的保護,污水和中水處理,垃圾收集與處理和環境衛生等方面;(4)健康環境的保障,主要是針對居住者本身健康保障,包括醫療保健體系、冢政服務系統、公共健身設施、社區兒童和老人活動場所等硬件建設。
健康住宅的綠色系統中,樹應多于草。綠地率≥35%,建筑密度≯25%,綠化覆蓋率≥7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平方米/人,硬質景觀用地占集中綠地麗積≯30%,等等。
住宅對培養人的情操、個性有很重要的影響。個性常常是創造力和聰明才智的一種表現。住宅本身應該有私密要求,要公私分區,動靜分區,潔污分區,個人生活領域、個性喜好空間受到保護,這樣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和發展。健康住宅的平面布局要科學,不見得面積越大越好。如果廳太大,超過40平方米,就沒有家的溫馨感,親切感,會讓人感到冷清、冷漠,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再有如黑臥室,間接采光的廚房等,都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很多人買房時只追求環境好,有水景,外立面漂亮,忽略了房型設計,是不可取的。
新一代健康住宅應考慮適度的居住私密性,多搞一些鄰里交往的公共空間,這樣有利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
篇9
關鍵詞:環保型;施工;市政;工程管理;應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on green construction disadvantages and green construction advantages, puts forward how to appl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市政工程施工為城鄉建設與人民生活的提高及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其施工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些對環境破壞和污染,給周圍市容市貌及居民生活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市政工程是供給人類生產生活和活動的人造空間,是工程企業按一定要求、一定規律,將各種材料進行化合和組合所形成的以一定形態存在的各種特殊功能空間。建筑業在對社會發展貢獻的同時也在大量的損耗著自然資源,建筑業耗用了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工程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各種污染總和的34%,并排出了相當于人類活動產出垃圾40%的建筑垃圾。
1 非綠色施工技術的弊端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各種市政工程鱗次櫛比。但在修建這些工程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壞。一是噪聲振動污染。主要是打樁機、空壓機、發電機、振搗棒、電鋸等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聲振動污染;二是粉塵污染。水泥、石灰、沙料在搬運、制水泥沙漿、制熟白灰和在石灰堆放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污染及揚塵污染;三是建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四是廢氣污染。在裝飾過程中使用大量的木制型材、油漆等粉飾油料、涂料,這些物質揮發出大量的甲醛、甲醇、丙酮等,污染環境;五是放射性污染。由裝飾材料花崗巖等產生;六是煙塵污染。主要是瀝青鍋在使用時產生的瀝青煙的污染和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煙塵污染;七是廢水污染。在制熟白灰、水泥沙漿時排放或跑、冒的廢水以及濕水等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八是光污染。在燒電焊時產生光污染;九是對施工現場周圍樹木、花草、植被、水源等造成的生態破壞。
1.1 施工噪聲的環境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噪聲是指市政工程工地現場產生的環境噪聲,主要是由施工機械工作產生的。不同類型的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強度也有區別。據測市政工程場地清理工程噪聲約為 80dB(A)~85dB(A),地基工程為75dB(A)~85dB(A),安裝工程為75dB(A)~85dB(A),整修工程為 85dB(A)~95dB(A)。
1.2 施工粉塵的環境污染
市政工程粉塵是地表揚塵的主要來源,是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且近年來其對環境空氣的TSP貢獻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市政工程粉塵污染主要是指水泥、石灰、沙石和回填土等市政工程原材料在運輸、堆放和使用過程中由于人為原因或某些氣象因素造成的部分市政工程原材料小顆粒散失到環境空氣中所造成,也包括由于市政工程施工造成的地表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
1.3 施工垃圾的環境污染
市政工程垃圾大多為固體廢棄物,一般是在建設過程中或舊市政工程物維修、拆除過程中產生的。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費、垃圾清運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2 綠色施工技術的優勢
綠色施工概括起來就是“資源有效利用”,即一是減少建筑材料、各種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三是設置廢物回收系統,利用回收材料;四是在結構允許的條件下重新使用舊材料;五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綠色施工也是融合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于一體的建筑。
當然與傳統施工相比“,綠色施工”的建造成本更高,但其能源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更低。在此我們要引入全壽命周期成本(LCC)的概念。壽命周期成本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國防部提出的,其主要原因是典型武器系統的運行和支持成本占了產品購買成本的75%。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的研究認為壽命周期成本包括初始化成本和未來成本。
3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技術研究
綠色施工總體框架由施工管理、環境保護、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六個方面組成。下面主要從前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3.1 組織管理角度的綠色施工技術研究
綠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四個方面。
3.1.1 組織管理
3.1.1.1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 ,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
3.1.1.2 項目經理為綠色施工第一責任人,負責綠色施工的組織實施及目標實現,并指定綠色施工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
3.1.2 規劃管理
編制綠色施工方案。該方案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獨立成章,并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批。綠色施工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3.1.2.1 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及應急救援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負荷,保護地下設施和文物等資源。
3.1.2.2節材措施,在保證工程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制定節材措施。如進行施工方案的節材優化,建筑垃圾減量化,盡量利用可循環材料等。
3.1.2.3節水措施 ,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水資源狀況,制定節水措施。
3.1.2.3節能措施,進行施工節能策劃,確定目標,制定節能措施。
3.1.2.5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制定臨時用地指標、施工總平面布置規劃及臨時用地節地措施等。
3.1.3 實 施 管 理
3.1.3.1綠色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
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管理和監督。
3.1.3.2 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作相應的宣傳,通過宣傳
營造綠色施工的氛圍。
3.1.3.3 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增強職工綠色施工意識。
3.1.4 評價管理
3.1.4.1 對照導則的指標體系 ,結合工程特點,對綠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進行自評估。
3.1.4.2 成立專家評估小組,對綠色施工方案、實施過程至項目竣工,進行綜合評估。
3.2 綠色施工從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
3.2.1 施工揚塵的控制
3.2.1.1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損場外道路。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的物料的車輛,必須采取措施封閉嚴密,保證車輛清潔。施工現場出口應設置洗車槽。
3.2.1.2 土方作業階段,采取灑水、覆蓋等措施,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1.5m,不擴散到場區外。
3.2.1.3 結構施工、安裝裝飾裝修階段,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0.5m。
3.2.1.4 施工現場非作業區達到目測無揚塵的要求。對現場易飛揚物質采取有效措施,如灑水、地面硬化、圍檔、密網覆蓋、封閉等,防止揚塵產生。
3.2.1.5 構筑物機械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采取清理積塵、拆除體灑水、設置隔檔等措施。
3.2.1.6 構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采用清理積塵、淋濕地面、預濕墻體、屋面敷水袋、樓面蓄水、建筑外設高壓噴霧狀水系統、搭設防塵排柵和直升機投水彈等綜合降塵。選擇風力小的天氣進行爆破作業。
3.2.1.7 在場界四周隔檔高度位置測得的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月平均濃度與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
3.2.2 噪聲與振動的控制
3.2.2.1 現場噪音排放不得超過國家標準《市政工程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l2523.90)的規定。
3.2.2.2 在施工場界對噪音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監測方法執行國家標準《市政工程施工場界噪聲測量方法》(GBl2524.90)。
3.2.2.3使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機具,采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音和振動。
3.2.3 光 污 染 控 制
3.2.3.1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
3.2.3.2電焊作業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
3.2.4 水污染控制
3.2.4.1施工現場污水排放應達到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要求。
3.2.4.2 在施工現場應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相應的處理設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
3.2.4.3 污水排放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廢水水質檢測,提供相應的污水檢測報告。3.2.4.4 保護地下水環境。
3.2.4.5 對于化學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儲存地,應有嚴格的隔水層設計,做好滲漏液收集和處理。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建筑工程 節能 綠色 全壽命周期
中圖分類號:S210.4 文獻標識碼:S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4047001
一、規劃設計階段的節能控制
1.因地制宜
按照低碳、宜居、綠色、生態的理念,積極適應建筑立地的資源環境條件,同時也包括傳統與文脈。選址和保護周圍環境的方法是綠色設計的主要內容,充分考慮建筑與氣候、地形地貌等外部環境的關系,認真研究布局、功能區設置、建筑特征及基礎設施配置等要素,確定建筑的布局、形狀和朝向。同時還要注意當地歷史和人們和傳統生活方式。為實現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的建筑節能目標創造先決條件,避免產生先天不足。
2.強調“整體設計”的思想,強調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設計方法,單獨的某幾項技術不能稱之為實現了綠色設計。整體設計的概念,就是構筑一個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的建筑體系,把建筑的視野從建筑的本身擴展到本地區,時間從使用、更新,直到拆除。把建筑的經濟評價,從建筑建造擴展到建筑運行的全過程。這將會使我們的設計和投資的理念有一個根本的變化,也將使傳統社會理念認為不可能的環境投資可能化。
3.政府部門的審查和行業協會推動也很重要
政府要不斷研究、出臺政策,不斷提高各項技術指標,才能提高綠色建筑的發展。《民用建筑節能條例》中規定: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法對民用建筑進行規劃審查,應當就設計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征求同級建設主管部門的意見;對不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不得頒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二、施工階段的節能控制
1.要科學全面理解綠色施工內涵并付諸行動
施工企業要科學全面理解“綠色施工”,從生產全過程出發,依據“四節一環保”的理念,統籌規劃施工全過程,改革傳統施工工藝,改進傳統管理思路,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施工過程中降耗、增效和環保效果的最大化。
節能減排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綠色施工是施工企業節能減排的必由之路,科學、全面的理解綠色施工內涵,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施工企業應該積極行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造性的推進綠色施工工作的開展。
引導建筑企業提高對綠色施工的認識,加強開展綠色施工活動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就要加強對技術和管理人員以及一線技術人員的分類培訓,通過培訓使工程建設各方正確全面理解綠色施工,充分認識綠色施工的重要性;強化建筑工人教育,提高企業職工素質,使廣大工程建設者盡早熟悉掌握綠色施工的要求、原則、方法,保障綠色施工的實施效率。
2.政府要創造有利環境。科學系統的法規、制度體系是推動綠色施工及其技術應用的關鍵,建筑法規應繼續加強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方面的規定,技術標準即規范也應加強對綠色施工的要求,并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進行更新。逐步建立有利于推進綠色施工的相關制度,為綠色施工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建立健全行政監管體系,包括工程立項、規劃、設計、審圖、施工、監理、檢測、竣工驗收等環節加強監理,這是推進綠色施工的組織保證;建立示范性綠色施工項目及施工企業,強化激勵作用,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3.施工企業針對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做到的幾個方面:
在總工程師的領導下,制定計劃,落實措施,切實把節能減排、綠色施工工作和企業轉變增長方式結合起來,抓出成效。企業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認真把握每一個施工程序、工藝環節和定額指標,把工作做深、做細,著力把企業和工程中的物耗、能耗降下來,把施工對環境的影響降下來。
施工企業不僅要有自己的工藝標準、技術標準,而且還要有工法、專利和定額。在工程施工中必須嚴格貫徹和使用企業標準,達到用標準來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和效益。
施工企業要建立創新的激勵機制,加大科技投入,著力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要建立研發中心,要結合工程組織科技攻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發展信息等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建筑業。大型施工企業要逐步更新機械設備,發展施工圖設計,把設計與施工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專利技術。中小企業要積極引進、消化、應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施工企業應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圍繞綠色施工的重點和難點,組織力量加強科技攻關,重點開展以下技術研究:
1)要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廣應用,如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
2)推廣使用高強度鋼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減少資源消耗,提高結構耐久性;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商品砂漿,發展預制混凝土構件,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
3)優化鋼筋與鋼結構件下料,推廣專業化加工和配送。優化鋼結構制作和安裝方法,大型鋼結構宜采用工廠制作、現場拼裝、分段吊裝、整體滑移、提升(頂升)等安裝方法。
4)優化模板設計,提高模板材質與連接件的標準化、通用化;推廣定型模板和工具式模板,提高模板與腳手架的周轉率。
5)開展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研究。重點開展對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的再生建筑材料或產品的研究。目前,我國建筑廢棄物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大多露天堆放或填埋處理,不僅耗用大量土地和垃圾清運費,而且加重了環境污染。理論上,建筑垃圾是可再生利用資源,可替代耕地土作回填材料,可用于道路工程或地基基礎工程、用作再生集料替代天然砂石。用建筑廢棄物生產的再生燒結磚、鋪道磚、花格磚及預制構件等建筑材料,應予以推廣應用。
三、建筑運行使用過程的節能減排
1.首先以節約資源、環境友好、以人為本、運行高效合理為目標,建立合理、先進的運營管理制度;這里所說的管理是指基于全壽命周期節能減排而建成的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管理涉及環境、生態、能源、資源、經濟、建筑物、設備、社會、安全、通信網絡等。
2.其次應加強對社區員工、業主及有關人員的教育,開展系列環保宣傳活動,培養居民的環保意識和能力,通過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保證社區自我運行的良好態勢。
3.提高建筑運行效率、實現建筑節能是持續的過程,需建立監控系統,通過運行數據分析建筑的節能與環境保護的效能及缺陷,對節能潛力進行評估,對監控的能耗數據進行管理分析,調整措施,追蹤計算節能成果,并持續不斷地進行優化改善,才能實現持續的節能成果。
四、建筑物報廢拆除階段的管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指出,要嚴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強建筑維護管理,探索實行建筑報廢拆除審核制度,依法懲處違規拆除行為。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落實建筑廢棄物處理責任制,開展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研究建立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標識制度。
政府對建筑物拆除的年限進行了控制,但建筑物使用壽命一般70年左右,如何使其拆除后對環境影響減到最小,回收處理拆除物將是關鍵。建筑拆除后應將產生的垃圾進行嚴格分類,將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及時回收處理,同時減少有害氣體的隨意排放和其他廢棄物的隨意堆置,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相應的修護成本。在盡可能降低拆除過程的能耗的同時,考慮充分就近循環利用建筑材料等廢棄物,降低廢棄物運輸和處理處置所造成的能耗水平。
五、結束語
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運用全壽命周期理論進行節能減排建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緊迫的。強調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高效節能和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必將成為社會、經濟與自然三者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的理想居住地。
參考文獻